首页 > 专栏

【专栏】监管“棒打”互联网存款产品,背后折射出怎样重大信号?

新金融女记 · 零壹财经 2020-12-23 18:20:23 阅读:14115

关键词:互联网存款金融创新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监管

蚂蚁集团上市搁浅后,监管针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大围剿”的“第一锤”落在了互联网存款上。   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公开表示,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销售银行存款业务属“无照驾驶”,属非法金融活动,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几天之内,支付宝、京东金融、度小满、滴滴金...

蚂蚁集团上市搁浅后,监管针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大围剿”的“第一锤”落在了互联网存款上。
 
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公开表示,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销售银行存款业务属“无照驾驶”,属非法金融活动,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几天之内,支付宝京东金融、度小满、滴滴金融等多家平台的互联网存款产品相继下架。
 
在互联网小贷征求意见稿、助贷严监管等一系列政策的背后,本次监管“棒打”互联网存款产品的背后,又暗藏着监管怎样的变化?近两年来红极一时的“网红”存款产品,是否会被监管“一刀切”?在监管态度变化的背后,金融科技行业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01 互联网存款,仍有平台“顶风作案”
 
收益高、门槛低,过往两三年的发展中,互联网存款产品已成为部分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缓解流动性压力的主要手段。根据央行统计,目前11家头部平台上展示的银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银行50多家,绝大部分为中小银行。
 
这些产品往往以1年、3年、5年期为主。1年期利率最高为2.25%,3年期4.125%、5年期4.875%,均已接近或者达到全国自律定价机制的上限。其中更是加入了互联网玩法,节假日各种加息“促销活动”。不少中小银行存款产品年化利率高达5%甚至6%。
 
更让很多用户趋之若鹜的是,大多数存款产品起存金额仅50元,且定期产品均支持提前随时支取,支取则按照活期利率计息,资金当天到账。
 
然而在监管看来,此类服务早已超越导流范畴,成为银行网点服务的线上延伸。孙天琦表示,这种模式突破了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部分地方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得以从全国吸收存款,从负债业务看已成为全国性银行。此类存款的流动性特点也有别于传统储蓄存款,风险管理和监管要能跟得上。
 
这给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同时,平台存款全额计入个人存款,导致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核心负债比例高估。
 
巨头纷纷闻风而动。目前支付宝、京东金融等多家互联网平台急忙下架了相关产品。
 
不过,昨日女记发现仍有少数平台正常在售,如360数科旗下的“你财富”平台中仍有四款银行存款产品在售,如与营口沿海银行祥云宝360天期,年化利率为4.69%。对此,360数科相关负责人回应,已停止新增上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停止新用户购买相关产品,并已对存量客户和业务进行稳妥有序地调整。

02 流量变现将戴上“紧箍咒”

如何监管?

孙天琦披露了几个监管方向,其中有一条是“严格规范互联网、APP等数字平台涉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各类行为”——对从事金融活动的互联网平台,必须持牌经营,不可“无照驾驶”。
不仅要设立业务准入门槛,纳入相应金融监管范围。而且未取得业务经营牌照的平台公司,不应在平台名称中出现“金融”字样。此外,从应用规则、技术要求、风险防控、信息安全等方面出台相关规范性指引,加强技术约束。

在女记看来,这就是监管转向的信号。且监管“棒打”互联网存款产品的背后,意味着以往流量为王的时代过去了,金融科技公司挟流量以令机构的好日子已经逐渐消失。
 
回看过往五六年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历程,从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再到各类消费金融产品、互联网存款、助贷业务等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各家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手握流量犹如有了吸星大法,成为金融机构必须倚重的平台。
 
不仅是资金端,资产端也是如此。各类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等手握大量场景和流量,金融场景变现成为各家标配。特别是基于场景的流量能够更好地打造小额信贷产品并成功变现。
 
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资金端,过去几年中,互联网巨头们无论是BATJ,还是互联网小巨头们如滴滴、美团等,都有了跟金融机构讨价还价的筹码和空间。在流量面前,金融机构束手无策、又爱又恨。
 
特别是中小银行,热衷抱互联网巨头“大腿”,双方合作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更危险的是——资金端来看,一些中小银行尤其依赖互联网平台,成为揽储的重要渠道;资产端来看,一些中小银行依赖互联网平台合作押注消费金融赛道,以期实现零售金融转型。
 
如某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总额甚至占到其各项存款的70%;又某中小银行今年4月才开通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吸收存款200多亿元,占其各项存款的比例快速攀升至25%。
 
随着互联网贷款被监管,流量在金融领域,也不再拥有无限想象空间了。套上了监管的“紧箍咒”,流量为王的时代远去了。

03 金融创新将回归体制内
 
以往,流量作为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抗衡的“武器”。如今,戴上监管“紧箍咒”后,狂奔多年的金融科技监管生态正在发生新变化。
 
在近年严监管下,金融创新路径正逐步回归正轨——此前,金融创新突破了现有金融业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然而历经多年野蛮生长后,金融创新的主体正慢慢回归到金融机构体制内。
 
这也是监管屡次提及的: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要持牌经营。
 
女记认为,由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推动的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的颠覆和改变,接近尾声了。
 
资金端收紧,资产端也在收紧。比如互联网小贷征求意见稿、助贷的规范等等,监管正在全力围剿处于灰色地带的金融业务,不断给金融创新监管“打补丁”、堵漏洞。
 
堵偏门、开正门。
 
随着银行加速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申请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甚至牵头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等等,越来越多体制内金融创新模式涌现。
 
靠流量收割金融业务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崭新的金融创新时代来临。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