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蚂蚁集团与看不见的杠杆

读懂新金融 · 零壹财经 2020-11-12 15:41:20 阅读:23984

关键词:ABS微贷科技杠杆率蚂蚁集团高利贷

蚂蚁的时代,要过去了吗?当然不。   雷军曾将自己与马云做了一番对比:马云是比雷军聪明、勤奋吗?不是,而是马云懂得顺势而为。   距离支付宝第一笔成交已经过去了17年,这17年蚂蚁集团经历了从0到2万亿估值的伟大征程。   伟大的充分条件是顺势而为,必要条件是金融创新。 ...

蚂蚁的时代,要过去了吗?当然不。
 
雷军曾将自己与马云做了一番对比:马云是比雷军聪明、勤奋吗?不是,而是马云懂得顺势而为。
 
距离支付宝第一笔成交已经过去了17年,这17年蚂蚁集团经历了从0到2万亿估值的伟大征程。
 
伟大的充分条件是顺势而为,必要条件是金融创新。
 
如今蚂蚁确有危机,但不是信贷业务上遭遇的打击,而是能否继续顺势而为:金融互联网化进入深水区,创新必须套上枷锁,马云愿意吗?
 
当商人的欲望与国家的需求之间产生矛盾时,谁应该为优先级不言而喻。坊间说“马以今服”,而读懂新金融说:马要更服,要心服口服。
 
当前,各界对于蚂蚁的声讨已经到了“言过其实”的地步。
 
辩证的去看,马云是个商人,他自私但也伟大,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创造出蚂蚁集团;蚂蚁集团是家企业,它有过也有功,像极了《亮剑》中闯一祸就立一功的李云龙,但它功大于过。
 
蚂蚁不是高利贷
 
蚂蚁集团约40%的营收来自微贷科技平台,而《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对微贷科技平台的业务发展极不友好,《意见稿》甚至成为了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直接原因之一。
 
《意见稿》下发后,坊间炸锅,大量“高利贷”的帽子从天而降。
 
说蚂蚁放高利贷的人,基本有两个特点:脑子不好或者眼睛不好。微贷业务的成本低,利润空间大,所以就是高利贷?神逻辑!
 
蚂蚁集团是一家企业,追逐利润并无不对,判定高利贷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法律。
 
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标准,2020年8月20日之前高利贷的黄线是年利率24%,这天之后4倍LPR(当前为15.4%)是判断高利贷与否的标准。
 
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花呗、借呗最低日利率为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

换算为年利率即:最低为7.3%,大部分为14.6%,这叫高利贷?银行的无抵押信贷利率能低到多少?信用卡取现利率现在还在18%以上!
 
蚂蚁集团现在还“配不上”高利贷的帽子。
 
看不见的杠杆
 
蚂蚁2.1万亿信贷规模,其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而非蚂蚁自有资金。业内一般将此类模式称为互联网联合贷款业务。
 
在外界看来,这种高杠杆的运营模式太过可怕。
 
而在蚂蚁的视角里,这种做法并不出格:金融机构有独立风控,蚂蚁只提供客户、信息和部分风控,是否放贷由金融机构决定,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而蚂蚁向金融机构收费,贷款是金融机构的。
 
整个链条走下来,哪来那么高的杠杆?充其量算是看不见的杠杆,虽然看不见,但确实有风险。
 
第一个就是与其合作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失能”风险。
 
借款人、蚂蚁集团、金融机构这三者组成的生态像极了P2P,金融机构的角色是出借人,出借人有钱,但你什么时候见到P2P平台出借人有独立寻找借款人的能力?
 
金融机构又与P2P的出借人不同,它们与蚂蚁合作不是买理财产品,而是经营本业。在金融互联网化、零售化的大潮下,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希望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建立自身的客户群体和风控能力,但这些恰恰是蚂蚁的核心资源,又岂能与他人共享。

蚂蚁在金融行业的角色应该是一条打破金融系统僵化的鲶鱼,而不是一根让金融系统保持僵化的拐杖。
 
第二个风险是马云在外滩峰会体现出来的:企业逐利与金融风险防控之间的矛盾。2.1万亿的信贷规模,已经大到足够影响金融稳定的程度。

而蚂蚁集团拐杖的角色又加剧了第二个风险:如果金融机构无法离开拐杖,他们能够识别客户的风险吗?如果不能,也就意味着2.1万亿的信贷规模是以蚂蚁集团作为绝对中心去运营的,消费贷、小微贷的分散性风险就变成了蚂蚁集团一家企业的集中性风险。

马云最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不是蚂蚁有多强大,而是对金融有多敬畏。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谈及互联网金融业务时表示:一定不要违背金融常识,违背金融常识的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够守住某个空间,最后误了卿卿性命的就是自作聪明。

以上,让蚂蚁气虚。
 
筋骨强健否?
 
《意见稿》不是给蚂蚁集团套上枷锁,也不是腰斩,而是把占蚂蚁集团营收近40%的微贷科技平台直接斩到脖子。普遍的看法是:蚂蚁的估值将因此大打折扣。
 
但读懂新金融认为:蚂蚁集团不是因为信贷而伟大。
 
中国没有哪家公司可以直接和蚂蚁集团形成对比,但如果只看蚂蚁集团的三大金融科技平台,最好的参考系已经登陆美股——陆金所,以11月10日收盘价计算,陆金所是20.37倍PE。
 
若单独看微贷科技平台,正在发力轻资本模式的乐信360数科可以作为参考系,截至11月3日,二者分别是9.13、5.03倍PE。 虽然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贡献了63.39%的营收,很赚钱,但如果以金融科技定义蚂蚁集团,它不仅不伟大而且不值钱,连1万亿元都不值。
 
蚂蚁集团的根基是用户、数据和流量,而这些不是信贷业务带来的,而是以支付、生活、金融科技的整个生态带来的,信贷业务只不过是蚂蚁的变现方式。
 
所有没有打击蚂蚁根基的利空,都只是阶段性利空,所有不阉割蚂蚁根基的监管压力,都不是动真格。

它的阶段性难题是如何找到一个替代手段接棒微贷科技平台。
 
既然蚂蚁的筋骨强健,阶段性损失几千亿的估值,那也只能叫浮亏。狂奔了十几年,缓一缓,也不见得是坏事。

接下来蚂蚁能否触底反弹,最终还是要看马云会不会顺势而为。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