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蚂蚁的"蝴蝶效应":机构收割、巨头蛰伏,中小公司前途未卜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20-11-12 10:42:49 阅读:1727

关键词:信贷余额新金融网络小贷牌照蚂蚁集团金融科技

11日,备受外界关注的5只蚂蚁「战配基金」也公布了后续安排。 根据支付宝财富号发布的公告,已与基金管理人一致协商,拟为5只创新未来基金安排一个月的退出选择期,在此期间投资者可按基金份额净值退出。在此之前,港股新股认购退款程序已于11月6日启动。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处理这...

11日,备受外界关注的5只蚂蚁「战配基金」也公布了后续安排。

根据支付宝财富号发布的公告,已与基金管理人一致协商,拟为5只创新未来基金安排一个月的退出选择期,在此期间投资者可按基金份额净值退出。在此之前,港股新股认购退款程序已于11月6日启动。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处理这么大资金量、这么复杂的退款/赎回方案,也是史无前例了。至此,受蚂蚁IPO暂缓而影响的一系列投资事宜均有了明确安排,暂告一个段落。

只是,因此事而引发的一系列市场反应、行业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金融强监管的趋势已然明确,今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先后落地,进一步规范了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

原本对于行业巨头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时间换空间」,慢慢调整步调真正走向「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但万万没想到,金融科技行业会以这种方式「硬着陆」。

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金融与科技、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融合已深,不管是蚂蚁折戟IPO、还是金融科技监管的风向变化,波及之广,难以想象。而当下的局面,无疑也给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这个由金融科技企业连接起的,庞大而复杂的新金融生态,如何进行切割?如何划分边界?太过考验监管的智慧。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个家企业,还有背后真实存在的市场和用户需求。

说回事件的中心——蚂蚁,眼下也面临一系列重大调整。

「拆分」可能是大概率事件,金融牌照整合成金控公司,科技板块组成另一家公司。事实上在过去两年里,这家巨头应该一直在筹划和准备这件事,也有过几种方案,这次事件又让这个选项放在了眼前。

过去一周里,有不少业内的朋友跟我讨论此事极其带来的影响,大家站在不同角度,各有不同立场,今天整理一些共识分享给大家。

1. 持牌机构奋起直追

相比其它机构,商业银行受金融科技巨头影响最为直接,尤其是其零售金融业务,不管是金融产品、渠道、服务还是用户体验的标准,这些年都伴随着科技公司的介入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所以,此次监管风向变化,银行股随即大涨。尤其,以强零售业务的银行。


注:11月11日收盘价与11月4日收盘价比较

客观来说,市场和用户都要感谢金融科技公司们,因为这些「鲶鱼」,商业银行们在过去几年都给予了数字化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科技立行,当下几乎成为了所有头部银行的口号和目标。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银行记者,10年时间,见证了这种转变。对于这些金融业巨擘来说,像今天这样拥抱新技术和适应新变化,并非易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强大的对手,功不可没。

比如,虽然大部分银行的APP依然难用,但大家会越来越重视移动端门户的打造。典型如招行,手机银行的体验已经非常好了,仔细看看很多功能和页面布局,也在向互联网巨头们靠拢,从金融向生活场景、内容平台蔓延。

还有过去金融科技公司所强调的平台模式和生态理念,商业银行们也在暗暗发力。典型如平安,一直比照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接下来,应该能看到更多的商业银行又更进一步的动作。

此外,纵观蚂蚁整个上市的过程,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它的信贷板块。借助平台和科技的力量,蚂蚁促成的信贷余额超过2万亿,而这也是后面网络小贷管理办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部分。

尤其,按照这份新的规则,网络小贷牌照的门槛被大大提高,甚至比消金公司门槛还高。除了极少数有强大实力支撑的小贷公司,其它大部分可能都面临被洗牌出局的命运。一个朋友在重庆有家小贷公司,几乎已经处于半放弃状态。

此消彼长,市场预计有一部分消费信贷的市场份额将流向商业银行和消金公司。

几乎同时,监管下发了《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调了拨备覆盖率的标准,变相释放了流动资金。一收一放,鼓励消金公司的意味更为明显。

2. 科技公司低调蛰伏

几大监管部门接连发声,这也是前所未见。但除了蚂蚁之外,其它几家涉足金融科技业务的互联网巨头反应却各不相同。

具体可分为几类:

金融与主业或生态结合紧密的公司。典型如美团、腾讯,内部反应并没有那么悲观。一来因为手中金融牌照不少,满足合规要求的难度没那么大;二来金融还是围绕既有生态和客户,受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小;三是它们的金融板块没有拆分,直接受到的监管压力较小。

以流量式金融为主的公司。典型如今日头条、滴滴,它们申请了一些金融牌照,也借助强大的流量和场景优势与不少金融机构展开信贷、理财、保险方面的合作,但基本都以导流变现为主,并不是此次受监管冲击的主要对象。

已拆分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典型如京东数科,现在处境最为尴尬,既有上市压力、又有合规和业务压力。而它还缺少如支付宝这样的基本盘,应该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公司之一。

总的来说,风向的转变会大大减缓互联网公司介入金融领域的步伐。尤其,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在申请的金融牌照,也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暂缓甚至不再予以发放。因为当下,监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摸清情况。

但长远来看,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业务的趋势还会延续,毕竟数据、场景和客户在那里。只是方式会有所变化,流量、资金、技术会多方协作,一家通吃的情况难以再现。

当然,最近互联网巨头们的处境颇为微妙,更大的挑战应该是平台经济面临的「反垄断」问题。股价反应一切,几家互联网头部公司股价的已经连跌数日,据说这才是双十一最大的「折扣」。

3. 中小公司前途暗淡

但长期来看,打折最多的还不是这些巨头们。

作为前几年资本市场最受追捧的赛道之一,金融科技赛道也曾经风光无限,由此催生了不少创业公司。当然,大部分剩下的公司都没能绕开信贷这个业务。从已经上市的几家公司便可以看到,基本都以信贷业务收入为主。

未来金融科技门槛进一步提升,监管成本会比过去一年更高,对于一些非巨头系背景的中小公司极不友好。

说到底,金融科技的含金量取决于数据,这也是科技巨头不会退出这个市场的重要原因,因为数据在它们手中。相比金融机构,科技巨头在流量、场景和客户方面的「护城河」已经很高,而这些带来的数据才是做好金融科技的根基。

这两年,在金融科技市场,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已经被严重挤占。尤其在to B模式下,金融机构选择合作对象,也是需要综合考量流量、品牌、技术等,小而美的公司在这个赛道越来越被边缘化。

几位还在中小金融科技公司朋友已经非常悲观,即便有些已经上市,但眼前的挑战正变得越来越大。

4. 结语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那个阶段的「新金融」,金融的创新与监管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时间差,也都会经历漫长的博弈与磨合。

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而言,蚂蚁暂缓IPO毫无疑问是一个转折性的时刻。接下来,金融机构奋起直追,科技公司低调蛰伏,市场重新洗牌在所难免。

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会持续加深,我们将越来越难以去定义「新金融」。而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尺度、边界,会是一个持续的命题。

但可以确定的是,跳脱出技术的层面,新的金融、好的金融应该是推动社会变的更好、更平等,让更多人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

我想,这是衡量新金融的准绳,也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有价值的基础,在不同的时代亦是如此。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21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