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央行范一飞:金融科技重新定义数据价值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20-10-23 11:15:34 阅读:5445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鸿沟数据价值范一飞金融科技

10月21日,证监会正式发文,放行蚂蚁集团科创板IPO注册。而根据此前的进展,港交所的批复应该很快也会有结果。这样一来,蚂蚁有望最快在11月中上旬完成A+H同步挂牌。 作为今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蚂蚁从宣布冲击上市之日起便受到了超乎寻常的关注。进程的每一步都被放在了市...

10月21日,证监会正式发文,放行蚂蚁集团科创板IPO注册。而根据此前的进展,港交所的批复应该很快也会有结果。这样一来,蚂蚁有望最快在11月中上旬完成A+H同步挂牌。

作为今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蚂蚁从宣布冲击上市之日起便受到了超乎寻常的关注。进程的每一步都被放在了市场、媒体,甚至监管的放大镜下,受到来自各方的热议。

支付宝一路成长为今天的蚂蚁帝国,它的版图早已不再局限于金融服务领域,而是深度参与了一场正在发生的「全领域、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变革」。

可以说,蚂蚁的IPO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人礼」,更是金融科技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这也意味着金融科技作为一个新的业态,即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之所以说「正式」,是因为在此之前,金融科技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理念,或者技术,融入到既有的商业生态中。对于金融科技公司/行业,一直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位。

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有标杆型企业、完善的监管体系、广泛被认可的商业模式,以及足够大的资本空间。毫无疑问,这一场IPO将金融科技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巧合的是,同样在昨天,央行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副行长范一飞参加第二届成方金融科技论坛的演讲。里面总结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成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趋势。

作为来自重要监管部门的表态,这番演讲内容值得细细研读。今天摘录了部分内容,围绕金融科技的「新挑战」和「新举措」,看看范行长提到了哪些要点。

一、金融科技改变了数据的管理方式

金融科技重新定义数据价值,改变数据管理方式。从以物理网点为主的人工方式,到以互联网、智能终端为主的自动方式,数据采集手段更先进、渠道更多元、维度更丰富,金融数据资源呈爆发式增长。

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从内部专网转向互联网,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开放网络环境下。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数据保护意识相对不足,对数据泄露环节和危害认识不到位。

而不法分子窃取数据的手段却不断翻新,从面对面诱骗到远程网络攻击,从木马病毒到短信嗅探,个人隐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

二、数字鸿沟问题严峻

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服务向线上化、智能化发展,在丰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

在服务接入环节,瞬时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新特征抬高了支撑金融服务的软硬件门槛,影响服务可达性。

在服务使用环节,老人、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因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应性慢,无法灵活掌握各类智能产品与服务,在数字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

数字鸿沟拉大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差距,加大了不同群体间生活质量对比度和距离感,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如何弥合这道「鸿沟」,已成为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必须直面的难题。

三、供应链的安全可控迫在眉睫

我国金融业经历了业务电子化、渠道网络化、服务智能化阶段,金融与科技融合正在加速,逐步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对金融行业而言,在「无科技不金融」背景下,金融新业态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供应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对机构自身而言,无论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技术产品过分依赖单一供应商,就相当于自身发展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上。因此,必须提前谋划多样可替代的技术方案、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四、业务交叉导致风险外溢加剧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更加普遍,多种业务交叉融合,导致风险交织复杂、难以识别、外溢加剧。

从传染性来看,不同业务相互关联渗透,跨界混业更加明显,单个市场风险可能沿着资金链、担保链扩散到多个市场,越界传染性提升。

从传导性来看,业务流转变为信息流打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个别机构风险在「蝴蝶效应」和「羊群效应」叠加作用下迅速外溢,风险传播速度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

从隐蔽性来看,一些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粉饰包装,增加了金融监管界定和识别的难度,使风险隐蔽性增大。业务交叉风险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稳健经营提出更高要求,给金融管理部门穿透式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带来严峻挑战。

五、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应用与安全管理

1、优化数据治理。
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加强数据标准、数据模型、资产目录建设和管理,理清数据权属关系,做好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科学界定,打造金融数据「通用语言」,切实提升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

2、深化融合应用。统筹规划全局数据架构,建立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数据共享与融合应用机制,打破数据壁垒、拆除数据烟囱。深挖应用场景,运用海量多维数据实现信息整合、特征关联和业务洞察,将单场景信息增益叠加为多场景、网络化、图谱化的高价值数据,释放数据潜能、提升服务效率,做到「能用、会用、善用」数据。

3、强化数据保护。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类分级,实现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防护,把好安全关口,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

六、AI在金融业的应用将进一步加深

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金融业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进一步创新智慧金融应用模式,推动智慧金融从外围支撑向核心引领转变,实现由赋能向增能和产能阶段快速演进。

在流程再造方面,将人工智能优质模型、工具与系统贯穿应用于获客、营销、风控、运营等全流程,打通部门之间的业务隔阂与流程断点,推动服务体系向主动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打造「非接触式服务、远程式办理、浸入式体验」的智慧金融新模式。

在智能应用方面,开展金融智能云与算法规则库的前瞻研究布局,打造共享复用、高效敏捷、深度交互的智能中台,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慧金融应用生态。

在算法安全方面,加快出台人工智能金融应用监管基本规则,建立智能算法评价备案机制,强化标准符合与安全管理,提高算法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提升驾驭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的能力,为智慧金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七、三农领域是金融科技的蓝海之一

1、提升农村金融普惠化。加强惠农金融服务点与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等融合共享,运用移动金融APP、开放API等手段拓宽服务半径,打造「跨金融机构互通、线上与线下打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服务新渠道,因地制宜丰富特色化、综合化涉农金融服务和产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2、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借助移动物联网、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电子围栏等技术,加强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等农业「活体」动态跟踪,促进农业产业链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让「动产」转换为「不动产」,推动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

3、推动农民公共服务便利化,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村缴费模式,实现水、电、燃气等公共事业缴费一站式办理,推动社保服务激活、就医结算、交通购票等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实现「多项服务只跑一次」,让农民享受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助力打通智慧政务「最后一公里」。

促进乡村建设数字化,针对农民「数字足迹」缺失、农业跨领域数据融合不足等问题,基于多方安全计算、同态加密等技术推进涉农数据共享,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信息体系,为农户授信策略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数据源,提高信用体系覆盖面和应用效果。

八、监管科技提升风控能力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金融业要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监管手段,探索金融风险甄别、防范、化解的新路径,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织密风险防控的「安全网」。

1、增强监管专业性。利用监管科技搭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数字监管体系,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产品、新业态及时纳入监管,形成与金融创新发展相配套的监管机制。

2、增强监管统一性。加强监管统筹协调能力,通过建立数字化监管规则库、监管知识图谱和智能化数字监管平台,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处理、数字化转译和程序化服务,提升金融监管一体化水平。

3、增强监管穿透性。建设多方联动的风险态势感知平台,通过复杂网络、深度学习等手段,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九、金融新基建加速布局

金融科技发展离不开专业分工和成熟生态,金融科技的竞争力是科技供应链从源头研发到应用落地的整体竞争力。

1、加强联合攻关。找准制约核心技术突破的瓶颈,协同产业多方力量,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加强协同攻关,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适配测试与安全评估,不断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金融需求、可商业化运营的金融科技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民族品牌,抢占金融科技产业「制高点」。

2、坚持场景牵引。从业务场景真实需求出发做好芯片、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产品技术选型和应用融合,打造产用对接良性循环,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业务滋养,逐步扩大安全可控产品应用规模。

3、完善生态体系。推动金融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鼓励企业探索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成果共用、标准共商和产权共享合作模式,优化金融科技发展所需的人才、融资、知识产权等制度保障,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20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