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民营企业融资中的“四大错位”与“七大校正”措施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0-07-23 13:34:34 阅读:3675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民营企业融资融资困境金融机构

摘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属于长期解不开的死扣,不能不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反思,是否在解决方法、方向上发生战略性偏差。研究表明,民营企业群体内部也严重分化,优质的民营企业融资并不困难,处于中等层次的民营企业属于支持的重点,落后的民营企业则属于淘汰类群体,不属于支持对象。 ...

摘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属于长期解不开的死扣,不能不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反思,是否在解决方法、方向上发生战略性偏差。研究表明,民营企业群体内部也严重分化,优质的民营企业融资并不困难,处于中等层次的民营企业属于支持的重点,落后的民营企业则属于淘汰类群体,不属于支持对象。

中等层次的民营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发展存在极大不稳定性,但却是社会综合责任承载主体,通过对服务于这一群体的金融机构、产品结构、政策导向层层推理分析,不难发现,现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政策导向与这一群体的金融属性特征相互错位,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适时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推进股权众筹、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等才是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正确、可行的选择。

一、引言

民营企业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创造者,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升,这一群体的存在,激发了我国的市场活力,壮大了我国企业家的队伍,推动了产品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拓展了众多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同所有的企业一样,资金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前置条件,也是民营企业做大和应对各种危机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民营企业产生时先天的不足,在融资方面其困境是个长期不解的问题。

民营企业既已经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高质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2020年初出现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前景不确定的经济增加了不乐观的因素,当前,研究民营企业走出资金困境,充分释放民营企业的生产力,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更快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现状的研究


陆岷峰(2020)认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概念和相处的环境基本相同,两者内涵与外延既相互重复,又有各自的个性特点。民营企业是从所有制角度来论,是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的,企业是由个人或民营企业发起成立,最主要的差别是没有国资或国家作为背景。中小微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只有极少部门属于国有背景的性质,但国有背景的中小微企业一般有政府作背景,其生态环境相对较为优越,所谓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指民营性质的企业群体。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间选择时,金融机构自然而然愿意与国有企业打交道 。

徐阳洋等(2020)认为民营企业的优势是所有制,劣势也是所有制。正因为是民营企业,其决策速度快,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经营手段灵活,管理层级少,扯皮拖拉少,经营目标明确,主观能动性强。这是国有企业所不具有或很难具有的发展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劣势也很明显,决策的科学性往往存疑,由于是家长式管理,其法人、主要负责人、出资人往往为一人,能人会出现一个能干的企业,而庸人也可能拖累整个企业,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有些民营企业为了企业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制造污染等等。而且由于少数民营企业的失信等,造成整个民营企业的信誉度受损,因此,金融机构很少主动愿意去与民营企业建立信用关系。

徐博欢等(2020)认为民营企业只有做到相当规模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只有做到一定规模时,其公司治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人才积聚、产品创新、市场竞争等等才具备企业最基本的市场性,而在此之前,基本只能是属于随时都可能给市场淹没的要素,因此,民营企业在成建制之前,金融机构不会给予多大的信贷资源支持。相反,在收缩信贷规模时,民营企业往往是压贷首当其冲的对象之一。

(二)关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研究

陆岷峰(2020)认为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最主要原因还是源自于企业的本身质态,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运营风险就是比国有企业运行风险高,一是由于民营企业缺少上级的管理,企业主就是最高层,因此,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决定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没有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家族制企业、家长式管理,内部机构没有严格的制衡机制;三是公司一旦陷入困境,没有强大背景实力股东来救助;四是确有少量民营企业因为是对别人负债经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任意挥霍浪费他人资金,造成信贷资金的巨额损失。而正因为少数的违法违规的民营企业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对整个群体都怀有戒备之心。

徐阳洋等(2020)认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由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失调或不合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占据了金融供给7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资金卖方市场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是不愁销售的,反而会根据金融机构的本身经营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大客户、大项目的营销,由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体系外的竞争者无法竞争,体系内基本上又划地为牢,因此,做不做民营企业业务或做多少民营企业业务对商业银行而言影响并不是根本性的,当前,只要做好大的国有企业集团、政府平台等项目,商业银行的日子基本过得很好,没有去做民营企业业务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徐博欢等(2020)认为民营企业大都属于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差,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团队,其产品一般都属于相对落后的类型,在国内外市场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层次相对较低,管理手段落后,没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没有高精尖人才团队,也没有一流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很难看好,发展的前景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大。由于企业内部基础管理较差,金融机构很难获得系统、全面的企业信息,因此,在对其评价时往往依据不足,支持、服务的信心也就不足。

(三)关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对策研究

陆岷峰(2020)认为民营企业困境不能简单地一句话概括,而要进行细分后再进行定义。本意上的民营企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从成立时间角度来分类,一般可分为已经持续经营3年以上、1-3年,1年以下三类,目前民营企业这三类企业的占比分别为20%,60%和20%左右,通常情况下能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民营企业一般已经相对较为稳键,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是金融机构积极配置的客户群体,经营1年以下的民营企业大都属于初创企业,市场风险一般相对较大,而经营1-3年的民营企业则是金融机构最需要服务的重点,因为这类企业稍微扶持一下,就可能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等等 。

徐阳洋等(2020)也比较赞成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理由很简单。人有好中坏,企业有好中差,作为金融机构要支持的一定是好和中类型的民营企业,至于品质较差的民营企业应当让它接受市场的选择,适者生存,自生自灭。作为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破除是民营企业或小微企业就必须扶持,保其不死的理念,而应当让市场的机制来进行选择与甄别。因此,民营企业有些融资困难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是否合理的融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徐博欢等(2020)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其竞争能力也表现突出,虽然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作出很多努力,解决了民营企业发展中资金需求的一些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给予解决。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些年来的政策效应是否与民营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否相吻合,特别是金融机构作为商业性企业,其本身也面临成本、风险以及监管上的要求等等约束,用一个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解决不完全商业性的主体的信贷需求,显然交易成功的基础不牢固,市场问题只有用市场手段才能根本上解决。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成果看,对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共性且长期存在的问题认识是一致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党和政府在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出台了诸多政策与对策,金融机构也在不断通过金融创新来试图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现有的理论成果对于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指导服务民营企业实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现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各个维度仍还有不满意的声音,说明现有的政策、研究还没有直逼痛点。文章认为当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之困的重点应当转移,即在做好、落实好当前的金融信贷政策同时,宜适时加大民营企业的股权投资、拓展民营企业股权投资渠道、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开展股权众筹才是正确可行并持续有效的选择。

三、现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三大错位

(一)民营企业融资性质、特点需求的剖析


民营企业是由自然人或民营企业法人发起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制企业,也包括了目前市场上个体工商户。基本特点:

一是股东以有限的资本承担相应的经营责任,也就是说民营企业所能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

二是民营企业天生的条件局限,技术创新等体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指标与国有企业相比,不具有优势,或者说风险相对较大,死亡率高;

三是民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较轻,特别是在减费降税大背景下,民营企业负担相对国有企业会更少些社会责任,换言之他可以承担更高的成本资金。

四是初创期民营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总体单个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个企业规模均不大。

五是民营企业的重资产一般较少,基本上抵贷完毕,融资靠押品等第二还款来源,而不是靠信用。

(二)服务机构错位。

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信贷交易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双方地位的对等,这种地位的对等包括但不限于双方的政策规定限制、文化、市场定位等等。

目前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例,其运行主体主要有以工农中建交邮六大行为代表的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这一类机构是商业银行的生态中的航空母舰,功能齐全、规模超大、立足全球、服务大中,资本金过千亿级别,可以支持国内外超大型项目,特大型企业,其网络机构遍布全球,其技术引领行业新潮流[;

[b]第二类是以跨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第二梯队,机构共有十二家,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机构跨行政区域布局,深耕于发达的经济区域,在特定的业务领域积聚了发展优势,但跨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之间发展不平衡,规模差距较大,有些机构目前规模或核心竞争能力还逊色于城商行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其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当地的龙头企业,经营机制相对灵活;

第三类型是13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8家民营银行,前者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银行基础上改制而成,后者是近两年新发展的由民营企业发起成立的新型金融机构,从城市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城商行近二十多年来发展很快,其市场份额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已经提升到13%左右,部分机构已经突破行政区域设立分支机构,但群体内规模差距十分大,超过万亿规模的城商行有六家,但大多数资产规模在三千亿以下,仍属于中小商业银行群体范畴,其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地方政府、服务于小微企业、服务于广大市民”;

第四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类金融机构基本都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服务范围局限于当地的“三农”金融服务,其资金实力很小,技术相对落后,人才、人员都相对较少。此外还有由中小银行主导参与设立的村镇银行等,基本上在金融领域的作用影响不是太大。

从民营企业的机构结构来看,也可分为超大型的民营企业, 大型民营企业,中型民营企业和小微型民营企业。超大型民营企业一般是指其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或上市公司中市值超千亿级别的企业,这类企业已经形成独有的发展模式,其公司治理、核心技术、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人才队伍等等并不差于国内的一些国有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其资金需求不仅量大、金融产品工具要求也是多样化、融资渠道也是多元化,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都有融资能力,需要有超大型的金融机构为之服务;中型民营企业一般是指在地方较大的但在全国尚无地位的民营企业类型,这类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特大型、大型会小一些,但是要求也相对较高,一般的小型金融机构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而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这类企业数量巨大,但单个企业资金需求量不大,且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通常理想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间的交易机构应当是配比的,(见图一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机构交易正向配比图)即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所有的

图一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机构交易配比图

民营企业,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服务除了特大型、大型民营企业以外所有的民营企业,依次顺推。然而,现实情况的配比却是这样的,(见图二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机构交易反向配比图)。


图二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机构交易配比图
图二所示的结果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获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则越少。为什么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配比呈反向运行,主要是由于在资金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加上现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一定会多选择规模大的民营企业为之服务。

但是,按现行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融资规模不能超过其资本金的10%,也就是说,中小机构对于大型、特大型的民营企业的服务规模十分有限,这类民营企业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是否服务并不太在乎,但对中小微民营企业却是失去了主要的支持者。

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成立时有自己的市场定位,但不少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放弃了自己的初心与定位去磊大户;造成这种状况的另外一个根本的原则是市场规律或市场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即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与中小微企业间的社会性冲突,因为中小微企业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责任地,政府、社会不能让其任由市场抛弃,必须通过有形的手对金融机构进行影响,因此,用一个非市场化的要求来约束中小商业银行行为,显然短期可能有效,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长之计是要让“三农”及乡镇企业、小微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成为一个相比较国有企业更高收益、更低风险的群体,这才可能形成一种正向配比秩序。

(三)产品供给渠道错位。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增大,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多样化,但是,不管金融产品或供给渠道多少,从控制风险的偏向角度、管理松紧程度及投资爱好等几个标的来划分,金融产品和民营企业均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见图三:民营企业与融资渠道配比图):

图三 民营企业与融资渠道配比图

一类是股票、债券类,这类金融产品的特点是市场公开发行,受公众多维度的监督,因此,在风险管理上是低风险偏好,这类产品对于成熟型或高成长型的民营企业较为青睐,成熟型民营企业要占据这类业务的90%以上,所做的成长型民营企业主要是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其他由于公开上市场或发债的门槛儿较高,初创性民营企业基本与上市公司或发债业务是无缘。通常情况下,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民营企业,一般都会有商业银行等机构金融服务经历,换句话说,能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民营企业,贷款类金融机构一般也会支持;

二类是贷款类金融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贷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各类机构所做的理财产品,这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偏好上要稍低于资本市场或债券发行要求,在考虑风险的同时,还注意担保方式、综合回报等,在客户配置上,首选是成熟型民营企业,再次是成长型民营企业,而对于初创或其他高风险民营企业是不会主动涉足。

第三类属于个人投资和创投类的金融产品,如股权众筹,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这类投资者当然也会综合考虑风险,但由于是个体投资,往往没有专业团队显得专业,在投资上一般会盲目将利益放在第一位,高中低风险的投资对象都可能成为自己的选择。

按风险程度对民营企业也可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大类型,显然,股票、债券类投资不会选择中、高风险的民营企业,而贷款类,只会首选低风险,再选中风险类民营企业,而对于高风险的民营企业的选项只能是个人投资或高风险偏号的创投之类机构。而在现行的运作模式上,往往忽略了这一基本配比原则,将股票、债券类和贷款类投资渠道定格在高风险的初创及甚至是拟退出的民营企业上,显然,这种错配的结构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政策导向错位。

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信贷交易成功概率不仅仅取决于金融机构,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民营企业质量。但目前,民营企业一旦出现特殊情况,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要求金融机构做什么,一定意义上说,只有金融机构发展充分的背景下,着力于民营企业效果可能会更好。

1、弱势金融机构支持高风险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的大、中、小机构服务于小型或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能力来看,都可以承做,然而,在现行政策中,更多地倾向于中型或小型金融机构来承担。

2、关于反商业性、反市场性的政策导向。直接减民营企业、小型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让其轻装上陈,有足够的竞争能力,以自身的优势吸引金融机构主动投入,可能才是一种明智之选择。

3、关于中小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鸡与蛋关系孰先孰后的顺序政策导向。当民营企业一旦碰到重大经济或金融风险时,政策导向很明确是通过各种手段,驱使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或小型民营企业就这也难、哪也难,是否在特发情况下这一群体就变好了,显然不是,应当是更加困难了。因此,首先要保证中小金融机构健康成长才是救助民营企业或小型民营企业的正确的政策顺序。

4、关于政策粮票与损失负担;除了人民银行再贷款及财政补贴部分勉强维持保本,其它的贷款如按政策要求运作基本是亏损做业务。如没有特殊的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保护,中小商业银行确实勉为其难。

从上述的理论逻辑及论证,通过层层推理,不难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是构建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融通合作关系,始终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原则不能动摇,必须充分运用市场的调节基础性作用作为基本原则来处理两者关系;

二是做优民营企业是根本,只有优秀的民营企业才有优秀的金融机构,培育好民营企业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与重要的手段;

三是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坚持市场平等的交易,金融机构是市场筛选民营企业的一道重要门槛,对于不受所有金融机构认同的民营企业宜鼓励其退出市场;

四是金融机构、产品等与民营企业的结构对等交易,其成功概率会更多的提高;

因此,在做好当前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适时扩大个人直接投资,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上,大力发展民间金融是当前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出路。



四、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错位的校正策略

(一)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夯牢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交易成功的基础 1、提升社会责任。2、加强与金融机构融合沟通。3、培养创新能力。4、保持合理流动性:5、加强企业管理。

(二)明确各金融机构在服务民营企业中的责任。政府及监管机构,特别是在经济碰到不可抗力时,宜将重点要有所转移与调整,不宜将民营企业的救助责任完全交付给地方军,因为,这样做,可能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也有可能彻底拖垮地方军。

(三)引导个人适时加大股权投资。进一步完善个人投资法律规范,适当扩大投资条件。

(四)大力发展专业投资机构。一是要放开成立微型金融机构。二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私募股权投资。三是大力发展理财产品。

(五)大力发展民间金融。非法集资近年来越打越甚,一方面说明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乱纪,另一方面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投资人投资资金充分,目前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太低,已经处于负利率状态。因此,投资人投资冲动十分迫切,急需拓展投资渠道。

(六)开展股权众筹。股权众筹是支持科创企业一项非常好的形式,也是支持科创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创业资金、集聚管理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通过市场公开项目可行性方案,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价、论证,让市场众多的投资人从不同角度进行选择,为高风险、高收益类的投资偏好者提供一个广泛而又有效的投资渠道。

(七)大力供应链金融业务。企业的经济活动实际上都可以抽象为供应链业务活动,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供应链不仅越拉越长,且宽度也越来越宽,链上每个交易节点垂直向下的链也在拉长,各种供应链之间互相交织,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本来是一对市场性最强、融合度最高的合作主体,但由于各自的市场定位、风险偏好的不同特别是两者融合结构上的错位大大降低了交易成功率。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主动调整金融机构的作为,补齐金融发展的短板,同时,切实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股权交易市场等基础工作,积极发展投资中介咨询机构,提升投资人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对于推进金融机构服务好民营企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阅读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供给结构、政策导向错位与校正重点研究》一文)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