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为什么我们呼唤全能银行?重温万建华2013年的论述

董云峰 · 零壹财经 2020-06-29 12:17:41 阅读:4577

关键词:全能银行投资银行新金融混业经营过桥融资

这是一个“泛金融”日益盛行的商业时代。金融与各种产业的同步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但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将越来越少。全能银行可能相当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所能提供的所有金融甚至非金融服务的总和。 近日,关于证监会将向商业银行发放...

 

这是一个“泛金融”日益盛行的商业时代。金融与各种产业的同步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但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将越来越少。全能银行可能相当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所能提供的所有金融甚至非金融服务的总和。


近日,关于证监会将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引发市场对混业经营与全能银行的热议。本文摘自2013年出版的《金融e时代》一书,经新金融琅琊榜整理而成。该书作者万建华,系中国银联创始人,曾任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银联董事长兼总裁、国泰君安董事长、证通公司董事长,现任通联支付董事长、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

事实上,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资金融通的效率要求越高,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强烈。

传统的分业模式已经呈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催生的金融电子化与电子金融化,客观上已经以各种方式将各项金融业务综合或者集成于一个综合账户或综合业务平台。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基金等在内的金融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不是一个互不相干的孤岛。

反思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政策演化历史,从长远角度看,中国的金融业应该稳步推进混业经营与混业监管,提升资本运作效率,从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金融混业模式已如在弦之箭,不得不发。(p231)


这是一个“泛金融”日益盛行的商业时代。金融与各种产业的同步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但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将越来越少。

这几年我们在金融棋盘上已经看到了许多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公司的身影,它们禀赋各异,却也都流动着相同的基因:互联网运营、“平台+账户”模式、快速创新、与时俱进。他们将是“泛金融”时代的主要竞争者。

金融创新的主浪潮一定将继续沿着电子化和移动互联的路径演进。(p238)


尽管互联网已经无所不在地融入金融的机体和血液中,推动着整个金融业的变革,但我依然坚信,互联网并不能将金融业完全改造为IT业,金融一定还是金融。

毫无疑问,金融“存贷汇”的本质属性不会发生变化,技术演变的结果一定是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来匹配资金需求,并通过支付和结算完成交易。诚然,业务场景、交易渠道、商业模式……这些都可能发生变化,但对资金的追逐却将永远存在。

这也意味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剥夺金融业的生长土壤。即便未来信息技术的作用可能让金融机构信息中介的角色弱化,一个完整的交易依然离不开一个规避风险的信用中介。这意味着金融机构不会被时代摒弃。(p239)


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多年,根系早已壮大,他们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庄园。

前提是必须朝着全能银行的方向蜕变。

我把“全能银行”理解为能够提供所有(或者大部分)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从字面上说,它可能相当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所能提供的所有金融甚至非金融服务的总和。

在制度安排上,全能银行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它既是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历史长期进化的产物,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它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上银行的混业经营。(p239)


为什么我们呼唤全能银行呢?

金融全球化带来了对全能银行的诉求……信息技术革命的超常规发展,也成为推动全能银行诞生的重要力量。

我们看到电子货币的诞生,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技术手段彻底改变了传统概念中的资金融通成本与收益。而基于网络连续运行的全球金融市场更是彻底颠覆了金融机构的生存模式。

强大的信息技术已经让金融业务的流程、管理模式、信息传递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就如上文所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让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具备了载体。这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账户技术的发展。

在得账户者得天下的金融e时代,金融机构可以把全部金融资产集成在一个账户上,办理用户所需要的各类金融、非金融业务,这些综合性、全能化服务的银行自然就成了全能银行。(p240)


在全能银行时代,大就是美!

在完全意义上的全能银行制度中,银行可以同时经营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证券承销和经纪业务、保险业务,还可以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票。

该模式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运作的,以虚拟企业灵捷制造方式为组织形式,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柔性化产品组合的金融组织模式,也称全金融,又称自由银行。

它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银行组织模式,是早期全能银行的现代翻版。电子货币的发展和网络银行的普及,已经使各金融机构具备了搭建全金融模式的全能银行框架。(p242)


当电子银行的替代率已经超过七成,没有人再否认用户已经不可逆转地迁移到了电脑、平板和手机上。

新的业务场景呼唤新的金融服务,要有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和用户对话的载体,于是强大的账户体系便越发不可或缺。

当业务场景和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账户和支付等基础设施服务搭建完毕时,资金配置、信贷投放就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一家独显其能的事情了。

金融服务产品化、金融产品标准化和金融机构电商化的趋势便逐渐明朗和清晰起来。(p243)


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将沿袭这一路径向全能银行迈进,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券商为客户提供并购融资、过桥融资等服务,也会看到商业银行开始从事承销、并购等投资银行业务,这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和缠绕可能将贯穿下一个20年。

它们可能会趋于同质,又慢慢地彰显出不同的个性和特长。

这或许是我们在今天可以粗浅窥视的新金融图景,在这座崭新的沙盘上,一个个明日的巨人正在崛起。(p245)


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过往我们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济原理在于,混业经营带来的规模、协同效应仍不足以弥补其造成的风险。

可是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信息以及金融服务业自身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巨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金融一体化经营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变得格外重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看到,综合型的金融集团比单一功能的金融机构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摩根大通在2008年之后,连续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贝尔斯登证券,进一步扩大混业经营的优势,从而成长为全球盈利最高的投资银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混业模式在今天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国内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在尝试突破既有的业务框架。我想,是时候认同这一趋势了。(p246)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38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