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如何保持协同发展?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0-05-06 09:40:41 阅读:2644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区域经济双中小金融科技

摘要: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认为,中小银行对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中小银行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再一次将中小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升到空前未有的位置,纳入社会大众的视野。 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

摘要: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认为,中小银行对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中小银行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再一次将中小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升到空前未有的位置,纳入社会大众的视野。

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以下简称“双中小”)属于共生于同一区域环境下的两种经济生态,之间具有共性和互补等多项特征。长期以来,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习惯于分别对两者进行支持或出台扶持政策。

文章认为“双中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迈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必须将“双中小”视为一个整体的市场主体来进行管理设计,拓展其融合空间,稳步推进同时做大做强和做优。

文章提出要通过立足本源本土本责,互为发展服务目标,融入地方远景战略,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提升持续发展韧劲,共谋危机救助机制,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等措施来构建“双中小”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以提升“双中小”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度。

一、引言

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以下简称“双中小”)有特定的标准,中小商业银行一般是指规模较小,业务限于特定区域,功能较为单一的金融机构,在我国是指除工农中建交邮以外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通常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字头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是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在规模上相对较小的市场主体,是我国当前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的主体力量,也是我国打造的具有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特征的商业银行体系的构成部分之一。

中小微企业一般是指人员数量相对较少、营业额和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统计口径有时还包括了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属于社会成本低,而对社会回报包括但不限于税收、创新、就业、GDP等多项贡献率极高的群体。“双中小”从行业角度虽分属于两个行业生态圈,然而,基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以及两者许多共性特征使其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互相依存并共生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双中小”作用、地位及两者关系的研究


陆岷峰(2020)认为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增长速度较快,总资产在银行业中所占据比重越来越大,2020年2月末,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37.44万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38.48万亿元,两者资产合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26.4%,保持中小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保持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

徐阳洋等(2020)认为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主体中最重要的补充部分,规模虽然小但承担的社会责任却很大,更重要的是耗费社会资源少,成本低,回报率高,解决了党和政府及大型、现代化企业难以解决的社会就业大问题,当然,在GDP 贡献、创新、税收、出口等方面也不逊色于大中型企业。保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就是保住了就业,就是保住了社会的稳定。

周军煜等(2020)认为中小微企业是中小商业银行最重要客户群体。一是可以直接带来存款资源,通过结算及员工的存款提供稳定的负债保障;二是可以为资金的运用提供场所,优化中小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结构;三是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中小微企业议价能力偏弱,资金成本一般都较高,同时,中间业务也可以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收益,一定意义上讲,中小微企业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最大金主。

陆岷峰(2020)认为在中小商业银行一直是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金融供给者,从中小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在整个银行体系贷款占比来看,2018年末占比达到了52.4%。在历次重大经济、金融危机中,中小商业银行还在中小微企业生死存亡关健时刻伸出援助之手,特别是本次新冠疫情期间中小商业银行承担了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救助者角色。

(二)关于“双中小”融合度低原因的研究

徐博欢等(2020)认为 “双中小”间融合度低主要是由于中小微企业风险较大,金融运行成本偏高。目前,我国的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半左右,如遭受经济、金融危机等影响寿命更短,通常小微企业的不良率较大中型企业贷款的不良率高出二个以上百分点,而承办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还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成本的二到三倍。

陆岷峰等(2020)认为“双中小”间融合度低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科技投入不足,金融科技运用不充分,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尚没有完全嵌入中小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当中,特别是“农”字头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表现更为突出,正因为如此,“双中小”之间的信息极不对称,这对于一个受到市场强约束和社会高度广泛关注的金融群体而言,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信贷的恐惧完全源自于对其不了解 。

高伦等(2020)认为“双中小”间融合度低的主原因是因为中小商业银行受地方行政干.扰较大,不仅高管人员选聘行政化,日常经营也常常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因此,想通过突破区域限制,分散风险,通过系统力量来远离或抵制区域的一些非正常的影响 。

(三)关于拓展“双中小”合作空间及路径的研究

周军煜等(2020)认为提升“双中小”合作度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从多维度改进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马进等(2020)认为提升“双中小”合作度既要金融系统努力,也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从社会角度要多对中小微企业降费减税,让中小微企业轻装上阵,增加发展积累,在金融企业面前与大型企业有同样的信贷资源竞争力,而作为中小商业银行要立足于服务“小”而做大金融文章,精耕细作,做出特色。

张欢等(2020)认为提升“双中小”合作空间要重视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底限,要积极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创新和监管的空间,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可控资源支持中小商业银行更快成长,让中小商业银行有更快的发展通道。

从现有专家研究的成果来看,充分肯定了“双中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殊地位,对促进“双中小”健康成长、发展提出很多的指导意见。研究的不足主要是将“双中小”割裂开来审视较多,没有从两者本是同源同土共促,共融方面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深度探索。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寻找“双中小”共同点,认为两者业务上互补、战略上互助,存在着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共生成长的共融关系,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融体实体,因此,基于“双中小”共融性的认识,提出拓展两者发展空间,拉长供应链,优化生态链,促进“双中小”共同强大具体战略措施,对于提升“双中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三、拓宽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融合空间

(一)“双中小”合作具有牢不可破的基础


1、环境相同。“双中小”虽然分别是金融和实体经济两个行业但都是最基层的微观主体,体量小,人员少,资产量不大,处在生态链的最底层。与同类型企业相比,人才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科技研发能力较差,市场份额较小,总而言之,两者所处的环境几乎等同,只是就金融业务而言,一个是供给者,一个是需求者而已,而供给与需求本来就是天生一对融合体。

2、目标相近。“双中小”其业务领域基本在同一行政或自然经济区域之内,因此,其经营第一目标都是为了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如134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第一条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地方“三农”经济等等,对于地方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社会目标是向地方交纳税收,安置劳动者就业,等等,“双中小”都是为区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作贡献,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变强、变大的愿望、愿景基本相近。

3、文化相通。中小微企业有些还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法人股东,也有些职员是其自然人股东,而“双中小”之间很多员工更是互相有血缘、亲缘之间关系,其文化十分相近,精神易生共鸣。“双中小”都处于成长期、求大生变是其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因“小”而处于竞争弱势产生的的自悲负能量文化也同时存在。

4、业务相拥。从业务而言,“双中小”存在着供应链互为上下游之间关系,从资金供给角度而言,中小商业银行是上游,是资金供给者,中小微企业则是下游,是资金需求者;从存款角度而言,中小微企业则变成上游,是资金的供给者,中小商业银行却是资金的需求方。各种业务品种的不同,双方都交错互为供给与需求,总而言之,两者之间共融发展,实现小小联合,就会共同变大变强。

5、市场相融。提升“双中小”的融合度关健是两个主体在市场上是否相冲突。从行业、业务等诸多因素分析,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上利益的冲突,既不存在业务竞争,也不存在其他方面的竞争,在业务范围上可以用两条平行线形容其市场上的关系。而交互的关系才是两者最基本的融合部分。

6、困难相怜:处在同一区域内的“双中小”往往会同时受到自然灾害、社会公众事件的影响,即使由于特定原因,致使中小微企业出现大面积危机,中小商业银行也很难独善其身;而中小商业银行如出现重大风险,一是客户存款权益受影响,二是客户贷款资金渠道受堵塞,一定意义上说,同一区域内的“双中小”实质上就是一个区块性的命运共同体。

(二)“双中小”合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状

尽管“双中小”有融合合作的基础,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些非主流文化的作用,导致“双中小”在合作过程中总有间隙甚至有较大障碍。

1、银行优先。由于目前仍然是资金卖方市场,在“双中小”间,中小商业银行往往处于主动、强势地位,相比较中小微企业具有明显的优越感,这不仅仅表现在业务合作上的不平等,具体员工间的服务与沟通中也会或多或少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性。每年出现较多的金融消费者权益受侵案件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这一点。

2、互不看中。中国传统的文化有门当户对之说,而实践工作中,“双中小”往往放弃文化最门当户对的对方作为合作伙伴,而去找“大”的服务对象或合作伙伴。如中小商业银行一度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放弃本土本源,磊大户的现象甚行,而一些中小微企业也纷纷异地找金融机构合作,不仅加大了金融运行成本,其成功概率也不高,且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3、信息模糊。“双中小”合作基础在于信息对称,由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加上财务信息基础资料不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需要的服务对象的信息往往不多。另外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基本信息透明度也不高,近些年,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做好很多工作,也进行了很多的金融产品的创新,但是,对其本身的业务产品或服务介绍并不是很到位,结果,中小微企业贷款难、中小商业银行难贷款的现象同时并存。

4、定位相佐;中小商业银行就是因中小微企业而生,因此,其本源与市场定位首要任务就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普惠类金融。实际运行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虽然有服务中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内容的市场定位,但实际上放弃本源定位的情况较为严重,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出现的磊大户就是最典型的表现;而一些中小微企业市场定位也会忽略本地金融机构的服务优势,好高骛远,结果“双中小”之间难以形成根本上的融合合作。

5、区位相冲;“双中小”本来同处于一个行政区域、经济区域,但是,双方往往将眼光放在区域之外。前几年,不少中小金融机构纷纷将设立异地分支机构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来设计,甚到农字头金融机构也往城里挤,放弃本源,本土,本责。而一些中小微企业在产业结构或金融机构合作上,也忽略本地资源,盲目选择区域外项目投资或合作机构。

(三)拓宽“双中小”合作的路径

推动“双中小”之间的融合不是一种“拉郞配”,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依靠市场规律作用,以平等、互利为原则,推动金融要素市场化重要措施,这样背景下的双方产生的融合也才会更有效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双中小”主体的市场定位、管理手段及措施等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与改革。 

1、立足本源本土本责,互为发展服务目标。“双中小”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中小商业银行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与中小微企业的初心,而中小微企业也要选择适当的金融服务商,克服好高骛远、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定位假想。中小商业银行要办成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办成中小微企业自己的银行。中小微企业也要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振兴的市场定位,与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融合度,中小微企业要取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理解与信任,首先要选择与其相对等的1-2中小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合作机构,不要多头开户,多头授信,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企业所有的经营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发展战略规划、产品创新设计等等及时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交流;严格格守双方合作的约定,坚守信用,这样才能始终获得中小商业银行的信任和过度、超常支持。双方的合作才能有牢靠的基础。

2、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地方远景战略。“双中小”共处于同一地域,地方经济是“双中小”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双中小”也才有生存与做优的空间。因此,要将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成长作为“双中小”的共同目标,只有目标统一了,行为才能更加一致起来。

因此,一方面“双中小”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领悟地方经济发展要义,要将自已的战略规划与地方经济展目标统一起来,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坚守产业导向,积极将“双中小”的发展目标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目标相一致,助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这是落实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最有效、最可靠的、最根本的措施 。“双中小”在制定战略目标时一定要以风险控制和财务能力作为最基本的评价原则,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环境看,选择客户空间较大,风险可控,利率回报也可观;农村商业银行专注服务于农村金融,其市场业务发展空间充分,风险与财务的约束基本能实现。三是“双中小”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企业成功的标志不仅仅是规模大小,而是风险控制是否得当、财务是否经济;“双中小”在严格执行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及发展战略时,对于实践中非经济因素干.扰也要进行风险识别,只有同时有利于地方及“双中小”发展的行为才能大胆决策,坚决去落实与执行。

3、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打通双方信息通道。提升“双中小”融合度的重要条件是要有公共信息平台,平台要打通与税收、工商、住房公积金及所有涉及企业及个人的大数据信息通道,不断为大数据信息库扩源、扩量,对尽可能多的数据进行分类、清洗、整理,为“双中小”间的了解与合作打下更多的信源渠道。通常情况下,数字化程度越高,银企信息越对称,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服务精准度才越大。

4、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科技助力双方联姻。外围的数据信息只是为“双中小”合作提升了必要的要件,但如何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双中小”合作的资源和条件,还要双方共同努力。一是中小商业银行要通过技术手段,将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转化为信用资源,多实行信用贷款,改变过去的抵押式、担保式贷款;二是中小微企业也要提升数字化程度,实现数字信息共享,线上化,中小微企业要构建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管理平台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平台互联,保证银企之间的数据能够实时互换交流,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工具在企业管理中作用,不断提升管理的效能。三是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风控控制中的作用,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信息,提高信贷风险决策的科学性;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和结算业务中,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商业银行智慧化程度,提高客户业务服务能力,有效运用物联网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优势,使中小微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能够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控的范围之内。

5、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提供定制金融服务。“双中小”中的中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是很个性化的,要求的信贷授信规模不大,时间很急有时使用期限也很短,且办理速度要求快,所提供的抵押物也不会很充分,因此,短、频、快构成了中小微贷款的重要特征。中小商业银行只有开发出符合中小微企业这些特点的专属、个性化产品,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之间的交易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积极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的专业化与特色化,通过结构化产品的设计与使用,才能实现中小微企业产品的批量化、专制化,流程化 ,也只有这样,中小商业银行才能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降低金融成本,从而为“双中小”的持续合作提供产品链接。

6、提升持续发展韧劲,争做小而强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是“双中小”生态健康基础,有健康的中小微企业才有可能有健康的中小商业银行。因此,要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中小微企业要始终坚持科技引领,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稳定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市场微观主体;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保持产品和服务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小而强”“小而美”“小而优”的中小微企业;要大胆引进科技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拥有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要积极做好行业新发明、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提升企业的技术基因;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流动管理,要设计多个应对危机方案,提升危机管理水平,构建危机管理应对机制;要提升市场适应性,将各种危机转化成企业优化升级发展的机遇,在市场捕捉新的发展机会。

7、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银行发展韧劲:有优质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获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才有了条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提升持续发展动力;要实错位经营,精耕细作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客户的粘性,提高客户的综合回报率;要积极推动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断优化竞争手段和方法,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处理好规模、结构与效益的之间关系,处理好负债与资产等各种结构关系;要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风险识别能力;要加大中微金融产品的研发,积极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自动化管理程度,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智能化的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并大胆引用数字机器人上岗;要按照现行监管政策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对系统风险控制进行严谨的设计,对于违反操作规定、违反现行流程的经营行为,系统可拒绝执行;要打通机构上下级、部门间信息通道,实现信息共享,让各种决策依据有充分、共同的信源,以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8、拓展融通合作空间,共同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拓展“双中小”的合作空间,要由过去行业平行关系、点对点的资金供给关系转化为交媾互融发展关系,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与合作深度。首先要从融资合作到命运合作,将“双中小”作为一个整体生态圈来打造;二是要实现金融产业化,产业金融化,不断优化中小商业银行的股东结构,吸引优质的小微企业参股入股,用股权将两者关系维系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不断扩大交媾部分;三是以拉长拓宽供应链金融为契机和切入点,将金融与实体互济合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线上业务,拓宽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面和深度,提升小微企业贷款的获得感和金融业务的享有权,这样也可以分散中小商业银行集中度风险。

9、共谋危机救助机制,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双中小”不仅面临市场竞争风险,还要共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重大社会事件等风险,诸如本次的新冠疫情导致诸多中小微企业挣扎在死亡边缘。而且区域性发生重大灾害风险事项概率更高,对“双中小”形成致命性打击。而对不可抗力,中小商业银行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实行不抽贷、不断贷、逾期自动转贷,对中小微企业实行救助;救助中小微企业不能仅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单向救助,政府、监管部门要将“双中小”作为一个生态圈来进行救助设计,中小银行、中小企业生态链只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双中小”都能健康生存,中小微企业生存才有更大的保障。

四、结语

有了健康的中小微企业更有可能有健康的中小商业银行,而健康的中小商业银行才是健康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拓宽“双中小”的融合度不仅仅是两个主体的事,党和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统筹谋划将“双中小”的协调、共同发展,要通过立法形式,积极构建“双中小”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救助机制,要有常态化的培育、管理、引导的机构,为“双中小”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原文标题《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共荣生态圈》,发表在《中国银行业》2020年4期50-51页,本文较原文有所删改)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