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谁在做校园贷?争议中的“狼”与“羊”

读懂新金融 · 零壹财经 2019-08-09 17:34:33 阅读:11208

关键词:714高炮授信网络借贷融e借规范

1、卷土重来? 8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文章《害死多条人命的校园贷卷土重来,年化利率最高达199%!亲测7家平台,3家成功下款》引发多家媒体关注、转发、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校园贷这沉寂已久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校园贷的原罪在于:将贷款发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大学生;这...
1、卷土重来?

8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文章《害死多条人命的校园贷卷土重来,年化利率最高达199%!亲测7家平台,3家成功下款》引发多家媒体关注、转发、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校园贷这沉寂已久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校园贷的原罪在于:将贷款发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大学生;这一做法不但违背了金融最基本的规律,而且极易造成恶性事件,特别是在校园贷市场兴起的那几年,大量玩家涌入,不惜代价的扩大市场,更进一步将校园贷引发的社会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

2016年以来,教育部、银监会(现银保监会)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逐步整治校园贷,最后各类网贷机构从事的校园贷业务遭一刀切。

一刀切后,部分违法违规的放贷机构如714高炮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市场,而另一些颇具规模的中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也时不时被曝出依然在从事校园贷,这是否意味着校园贷从开始整治到今天的3年多后,真得要卷土重来了?大学生屡屡能够从校园成功借款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

2、校园贷在“被”谁做?

时常有报道指出:大学生还能从某某App上借款,所以该公司还在做校园贷业务!实际上,也确实有很多大学生可以从App上借款,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企业逐利而选择铤而走险,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读懂新金融向处于风暴中的闪银求证,闪银给出的回复是:我们没有做校园贷,并且从五月份开始,我们的系统会拒绝所有22岁以下的借款用户,以此避免有大学生向我们申请贷款。

对于是否做了校园贷这一问题,一家被指从事校园贷的知名企业员工A先生表示:我们2016年起便取消了所有的学生类借款服务,如果我们后续获知借款用户为学生身份后会要求用户退还本金,立即终止借款,并承担此次借款产生的损失。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网贷从业者B女士表示,我们也是利用“周边”数据判断借款人是否为学生,但遭遇信息伪造的情况无法避免学生可以借款,如果后期发现借款人是学生,这笔借款直接豁免,损失我们自己承担。

为何在过往的报道中,这两家平台会成为校园贷的“从业机构”呢?核心原因是:数据。

“受故于目前国内唯一的学生认证系统并不对任何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放,无法直接通过官方渠道(学信网等)进行学生身份的准确识别,目前只能通过各种第三方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授权获取的位置信息、用户登录时的常用IP地址等进行二次身份确认。”A先生补充道“不过,企业能做的也是非常有限,因为有心想要隐瞒的人总能想到办法来隐瞒一些实际情况”。

也有其他从业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工信部允许自动或强制采集的信息里面没有学信网,所以我们只能以其他信息来粗略判断借款人是否为学生,如果遭遇学生故意隐瞒信息的情况,是无法识别的。

有行业人士进一步表示:如果我们强制采集学信网信息可能会违规,一旦违规,我们的App就可能会直接下架。

《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收集保证网络产品核心业务功能运行的个人信息后,网络运营者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提供核心业务功能服务,不得因个人信息主体拒绝或者撤销同意收集上述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而拒绝提供核心业务功能服务。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科技公司,虽然会以数据识别、提示、或年龄限制等方式避免大学生在其平台上借款,但是如果遭遇大学生伪造信息,平台有时很难识别,举例来说:闪银为了避免大学生借款,直接拒绝22岁以下的借款用户,这虽然隔离了一大批可能是学生的借贷人群,但如果遭遇年龄超过22岁的在校生借贷时拒不授信学信网,仍有可能成为校园贷的“提供者”。

但,这种校园贷究竟是平台主动提供的服务还是“被”大学生“校园贷”了呢?

3、杜绝“不良校园贷”,需多方努力

首先,在校园贷被全面禁止的当下,大学生还能从网贷平台上成功借款,无论原因怎样,网贷平台都具备一定的责任。

同时,如果要完全划定金融科技平台在校园贷事件中的责任,在数据管理上也应该到一定支持,毕竟,如果金融科技公司连准确分辨用户是否是学生都做不到,如何保证不“被”从事校园贷业务呢?

但我们也应注意:监管是个好猎人,可以打死吃羊的狼,却拦不住披上狼皮向狼群奔跑的羊,不光猎人拦不住,狼也拦不住,因为它辨别不出狼皮下的是狼还是羊。(此处“猎人、羊、狼”均无贬义)

当大学生能成功在网贷平台借款时,不应一味批评网贷公司,对于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也应该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他们珍惜自身信用,理性借贷,减少学生由于冲动引发的过度借贷乃至骗贷的行为,政策上对大学生借贷采取倾斜保护政策,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为人才,而不是成“老赖”;正如《每日经济新闻》文章中所说:有许多借贷学生并非贫困学生,这里有过度消费的“剁手党”,存在与他人攀比的虚荣心,还有赌博成性的堕落行为,但我们不能只去责怪心理尚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尚浅的大学生借贷消费,青春的成长,是需要良好引导的,没有谁天生就能成熟、理性。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校园贷”也并非洪水猛兽,也应区分良莠,鼓励合规的、打击不合规的,让良币驱逐劣币才是让校园贷回归绿色的关键。

校园金融产品种类多,销售渠道也很多,根据监管要求,判断一个校园金融产品是否合规的关键点,在于贷款资金来源是否为正规商业银行和持牌金融机构。早在2017年5月,原银监会等几个部门就已发文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但同时也提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研究、探索校园贷可持续经营模式,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把“正门打开”,从源头杜绝校园贷乱象。

因此,从2017年下半年起,银行等金融正规军再次进入校园市场。一方面部分银行相继推出校园金融产品,包括建行推出“金蜜蜂校园快贷”、中行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工商银行推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大学生融e借”等等,另一方面,蚂蚁、京东分期乐等电商平台,也开始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

上述两种方式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由金融机构作为放贷发放主体,差别在于,后者是由互联网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引流、辅助风控、资金资产匹配等金融科技服务。所以,业界观点认为,当学生在某一个贷款APP上获得贷款,只要放贷发放主体来自金融机构,就是符合监管要求,并且是政策鼓励的方向,通过互联网平台还能有效的降低资金的成本。

当前,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人群更迭和技术革新的不断加快,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消费持续增长需要金融助力,因此专家表示,要理性对待消费金融包括校园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既要防范风险,也要区分良莠,从而让消费金融更好地服务消费、服务年轻的消费者。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