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阿里小微十年蝶变,胡晓明再出发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9-06-26 09:58:37 阅读:18776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公司变革商业银行授信

昨天,我在杭州主持了「钱江观潮——2019小微金融行业峰会」,这是第二年来参加这个论坛。每一次都不禁感叹,商业生态的进化,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于破局小微金融难题的重要价值。 网商银行董事长胡晓明(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花名「孙权」)在演讲时放了一段视频,很是令人触动。「我们要...
昨天,我在杭州主持了「钱江观潮——2019小微金融行业峰会」,这是第二年来参加这个论坛。每一次都不禁感叹,商业生态的进化,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于破局小微金融难题的重要价值。

网商银行董事长胡晓明(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花名「孙权」)在演讲时放了一段视频,很是令人触动。「我们要了解一切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它将去向何方」。那是十年前,阿里巴巴初涉小微-信贷时,一个用户的采访视频,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了阿里金融的起点。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金融实践中,行业普遍认为,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方式,也没有数据参考,因而金融机构在给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时,往往要花很大的成本去跨越「风控」这道难关,其背后的本质就是:小微企业被认为是缺乏信用的。

但过去几年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入、小微金融服务的改善让我们了解到,小微企业并不缺信用,缺的是「量化」这种「信用」的手段。这也是未来,金融科技企业、持牌金融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方向。

1「破冰」

小微企业因为缺少有效数据、风控难度大、业务成本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为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的各类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也一直在为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环境而持续努力。

今年,网商银行迎来四周年,截至目前,这家定位小存小贷、聚焦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已联合400多家金融机构为超过17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近3万亿元贷款,其独创的「310」模式也已复制到50家金融机构。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事实上,小微金融在阿里巴巴内部的发展其实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2007年,阿里小贷与建行联合推出「网络联保」服务,前者提供商家信息,后者提供资金,贷款给商户。在这一合作模式下,阿里巴巴并非单纯的为银行提供客户,而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商户数据进行一定的信用评级,给银行放贷提供参考。

比较特殊的是,由于当时的互联网生态,以及纯信用风控还没有如今这么成熟,网络联保服务还参考了国外的「格莱珉」模式,需要三家商户联合申请,互相承担信用风险。当时,已经加入支付宝两年的孙权成为了项目的操盘手。

在此之前,孙权曾任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公司及个人金融业务、微小企业融资业务、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上熟悉阿里生态,因此成为了阿里巴巴初涉金融业务的不二人选。

后来,孙权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尤努斯乡村银行的概念为他们提供了思路,而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的网络联保又比乡村银行更多地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融入了可量化的信用模型,是对尤努斯模式的超越。」

事实上,如果回望2007年会发现,这一年之于新金融行业,以及整个零售金融行业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节点。

这一年,国开行深圳分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与中安信业在这一年首次试水「助贷」模式,开启了小贷公司的第一波数字化变革。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建成后,对于业务规模化、数字化发展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而阿里巴巴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探索,只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个缩影。不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家都没能找到那把小微金融服务「规模化发展」的钥匙。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恰逢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打造服务1000万小微企业的商业文明生态、提供1亿个就业机会、服务10亿消费者」的目标被正式提出,小微金融服务成为了阿里新十年目标中的重要一部分。

基于此前试水的经验,也基于对阿里生态内小微商户金融需求的了解,孙权在这一年领衔筹建了阿里巴巴集团信用金融部(简称「阿里金融」),开始尝试系统性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金融与商业总是相互推动着向前发展、互为助力。

伴随着阿里生态的逐步扩张,平台上商户数量、交易规模的稳步增长,积累的数据和信用模型逐渐成熟,其为小微商户提供的金融产品也不断迭代升级。比如,渐渐摆脱了对于「联保」模式的依赖,开始完全依靠平台数据和自建模型进行授信。

2010年,当阿里金融第一代互联网信贷产品——淘宝订单贷上线时,它已经具备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许多在线信贷产品的特征——将金融服务嵌入交易场景里、从申请到审批、再到还款全流程的线上化和自动化。

在部分地区试水信用贷产品后,淘宝信用贷款产品开始全面上线。该产品有别于以往的「申请授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预授信」模式,这也为后来网商银行的「310模式」奠定了基础。

2「进化」

2012、2013年,科技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当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在阿里巴巴推进生态内小微金融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商、交易型平台也开始利用自己的数据优势布局相关产品和服务,典型如京东、苏宁等,在那几年也都有所动作。

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互联网公司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产品设计大都限于自身生态内,鲜少向外扩张。但事实上,在这一阶段,以科技手段优化小微金融服务所取得的进展,比外界看到的要更多。

一方面,随着电商业态的逐渐成熟,平台上的小微商户数量增加,交易愈发高频,可被采集、量化、利用的数据大幅增加,进而导致量化小微-信用的「精度」进一步加深、有「信用」的小微商户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巨头的多元布局使得业务场景、服务对象更加丰富。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随着其在诸多互联网赛道落子,小微金融的服务边界也从电商平台延伸至整个O2O互联网生态。

此外,首批民营银行的获批和开业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其针对小微和长尾客户提供服务的定位,以及通过互联网展业的模式,为小微金融服务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以网商银行为例,除了围绕电商平台推出的「网商贷」产品之外,该行还积极开发淘客贷、阿里云贷款、大数贷等新型数据化贷款产品,满足更多场景客户需求。并且围绕O2O互联网生态,推出了支付宝商户贷、口碑商户贷等新产品,促进了多样化业务的发展。

截止到目前,网商银行成立4年来,累计服务了1746万户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万亿,平均贷款金额不足3万元。从服务的商户数量来看,网商银行应该是全球服务小微企业数最多的一家银行。

覆盖那么多企业,平均贷款额度又那么低,如果没有金融科技的支撑,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产品和服务的成熟,数据和能力的积累,尤其伴随着商业生态的发展,包括网商银行在内的一些机构逐步走出了既有生态,开始迈入科技开放的新阶段。

比如,2017年,伴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网商银行紧贴线下小微商户通过二维码收款的趋势,发布了「多收多赚」计划,提供包括多收多免、多收多赊、多收多得、多收多贷、多收多保等多维服务。

彼时,移动支付市场战火激烈,通过收款码,支付宝不仅撬动了C端市场份额的持续上升,更重要的是将更多原本生态之外的小微商户变成了服务对象,使得他们有了可量化的信用。后来,这个群体也被称为「码商」。

数据显示,截止到当年11月底,支付宝收钱码全国申请用户量便超过千万;6个月内,有超过155万线下小微经营者获得贷款;笔均借款金额7615元;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达到35%。

3「开放」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网商银行成立之初,马云为其定下的目标是5年内服务1000万小微企业。但是这一计划在2018年就已经完成,比计划提前了两年。而在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启动「凡星计划」——3年内联合1000家金融机构服务3000万小微企业。

从最初与银行合作试水网络联合贷款,到如今共享科技能力、搭建开放平台,十年间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阿里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共同驱动了小微金融服务的进化。

从银行端来看,在整个新金融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银行对于自身数字化转型、开放平台协作的需求增加,开始愿意接受资金端、流量端、技术端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协作模式。

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就明确提出,支持银行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探索全流程线上贷款模式。而从过去几年的探索来看,小微企业并非没有信用,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他们的信用也是可以被「量化」的。

孙权在昨天的大会上也提到,「在网商银行服务的客户当中,80%的客户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当中没有贷款,他们在网商银行首次获得了贷款,而且是纯信用贷款」,他强调,「信用是信任,而且可以被传递」。

只是对于像网商银行这样的互联网银行而言,它的优势本身就在于技术而非资金。尽管从生态内部到生态外部的演进都很顺利,但要服务于更多小微企业和商户,是不可能以一家之力完成的,同样需要开放协作。

截止到目前,网商银行的「310」模式已经复制到50家金融机构——为金融机构按需定制,输出自己的金融能力或者技术能力。提供系统建设、账户对接、资金增值、账单管理、代扣还款、融资贷款等金融服务,让银行提升为各自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孙权将网商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类比为一个「灌溉系统」,「一桶水浇一棵树,不难;一桶水要浇一片树,必须要建立一个灌溉系统」,而从十几年前的阿里小微-信贷到如今网商银行「310」模式的逐步成熟,实际上就是这个小微金融的「灌溉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