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腾讯金融科技藏锋十四年

新金融洛书 · 零壹财经 2019-05-08 09:21:02 阅读:23573

关键词:BigTech腾讯腾讯金融虚拟货币金融科技

5月6日,马化腾发了一条朋友圈,“科技向善,我们新的愿景和使命”。 “金融”因风险本质,一向有“恶”的基因,在BigTech对金融渗透的风险引发监管越来越严重的担忧下,腾讯的这一表态恰是时候。 早前,监管已经有了这样的担忧。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督办公室(OSFI)在201...

5月6日,马化腾发了一条朋友圈,“科技向善,我们新的愿景和使命”。

“金融”因风险本质,一向有“恶”的基因,在BigTech对金融渗透的风险引发监管越来越严重的担忧下,腾讯的这一表态恰是时候。

早前,监管已经有了这样的担忧。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督办公室(OSFI)在2019年一季度的一份报告中称,金融机构对BigTech云服务的依赖,正在减弱其对金融服务的控制力。并且,这些金融云服务商并不在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体系内。

这使得监管对“大而不倒”和科技渗透型风险担忧不小。

多年来的腾讯金融,一直是一个慎微者的形象。背后映照的,则是腾讯金融科技业务长达14年的藏锋守拙。

01 欢喜冤家

2002年,腾讯上线Q币,一系列连锁反应后,监管者认识到大多数所谓“虚拟货币”不过是网络小额支付手段,最终触发了2010年监管对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

那以后,腾讯金融科技和后来蚂蚁金服成了一对欢喜冤家。说腾讯的“低调潜行”,也正是参照蚂蚁金服的凌厉激进而言的。

2013年,蚂蚁金服推出余额宝时,隐忍的腾讯并未闻风跟进。

腾讯隐忍到以至于余额宝推出了4年后,才上线一款与之较量的零钱通;芝麻信用分上线4年后,腾讯才上线与其类似的微信支付分。

零钱通于2018年底上线或许还是监管给它勇气。其背景是,证监会、人民银行等在2018年6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红线禁忌已明确,行为规范已定。

直观上,两家的行为模式也截然不同,一个激进创新,一个藏锋潜行。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多次强调“势”,顺势而为,于是相互保、余额宝曾引发被监管命运的产品运营而生。马化腾工于“慎”,不管是理财通,还是信用分,都走在蚂蚁金服或前人风险试探的脚后。

但腾讯流量的巨掌不妨碍将这些产品做大。

这些更像是腾讯藏锋潜行的资本,在流量威权下,任何金融产品只消默默布局,就可以实现对行业绝大多数友商的赶超,并完成金融变现。

从2005年开始,财付通和监管发生过屈指可数的几次摩擦事件。2017年支付宝、财付通两次双双被罚,成为严监管下的祭献。

多年来,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科技一直是相互的跟随者与携持者,跟随的身影显现在支付、货币基金产品上,在红包大战、小程序上,也在电商化与社交化上,最后他们都活明白了,成为差异化的跟随者。

多年后,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之大,已大而难倒。

02 马化腾不玩“财技”

腾讯金融对内守拙,对外却采取了“撒网”之法。

这种撒网表现在两种方面,一是金融业务的平台化,一种是投资金融业务。

2014年理财通上线时,腾讯就采取了和余额宝不同的做法,首批就接入了8支基金。这种平台化有着更明显的去风险集中化。

腾讯的策略一直是平台化,金融、社交都是如此,“避免自己在一个行业做得太深”,这是马化腾的原话。

在巨大的受众基数面前,腾讯也采用了保守的做法,零钱通、微粒贷、微保等产品至今未完全开放,固守着授信与筛选的田亩。

2006年后,在“前高盛人”刘炽平加盟后的腾讯开始了投资热。在金融领域,媒体统计的腾讯孵化了122家独角兽,先后收获了众安保险、富图证券、易鑫等金融公司上市。这种策略是一种对金融风险本身的隔离,腾讯将这种策略称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整体上,这构成了腾讯金融体系的三种形态:官方申请牌照,并购与合资。

但腾讯金融并未有资本的野心,甚至未曾拆分单独运营,马化腾对“玩儿什么‘财技’(资本运作)”并不感冒。

BATJ中的其他三家,蚂蚁金服C轮融了140亿美元,京东金融C轮融了130亿元,度小满金融A轮也达到19亿美元。对应的估值分别为1476亿美元、204亿美元、36亿美元。

不过,藏锋难掩锋,天风证券曾推算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估值为1200至1400亿美元,与蚂蚁金服接近。

图:腾讯金融科技生态;来源:亿欧

以放弃速度和规模的形式守拙,直接展现在腾讯的金融业务体量上。到2018年底,腾讯理财通资金保有量在6000亿左右,与其类似的余额宝在2018年Q2就已经达到1.8万亿元,而此时,与余额宝定位相同的“零钱通”还没上线。腾讯理财通的负责人闫敏也在多次公开采访中表示,理财通只选头部3%-5%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03 闷声发大财

腾讯金融科技一向内敛,隐蔽而不显于人。更似一种典型的“闷声发大财”。

多年来,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一直隐身于CDG(企业发展事业群)内部。腾讯的支付业务也是在2012年赖智明出任财付通总经理、推出微信支付,并在2014年推出微信红包,才声名鹊起。

到去年10月底,腾讯副总裁赖志明在出席活动时表示,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占比已达到约23%,期望将来可提升至超过40%。

亿欧智库:2016Q1-2018Q2腾讯各业务收入占比

赖志明说这句话时,腾讯2018年Q3收入805.95亿元。如果将收入比提升至40%,金融科技业务无疑将成为腾讯的第一大业务,超越游戏业务。

以金融业务实现流量变现,是过去几年互联网巨头时髦的做法,金融变现法则之下,已没有一家不涉金融业务的BigTech。这种情况也悄然的在腾讯身上显现。

整个2018年,包含金融科技业务在内的“其他业务”为腾讯贡献了779.69亿元收入,同比增长80%,占腾讯收入总额的25%,约等于整个伊利股份2018年的营收,为腾讯日赚近2.1亿元。2018年,金融科技服务收入是腾讯营收增长最强的动力之一。

数据:2018年腾讯财报

在2017年以来的几次大“收费”争议后,市场最终无可抵制地接受了高度渗入用户习惯的微信支付等产品,其粘性流量市场的红利开始显现出来。

腾讯财报提及,2018年“其他业务”收入增长来自向商户收取商业交易手续费、向用户收取提现费用及信用卡还款费用以及向金融机构收取分·销金融科技产品,这些包括微粒贷及理财通的财富管理产品的服务费。

回过头看,整个腾讯的C端金融业务都得益于微信支付所营造的高频、高粘性用户习惯与庞杂的场景,包括微粒贷、零钱通、微保等产品,无不受益于它。

和蚂蚁金服一样,腾讯产品之大,已大到“可唾弃而无可抵制”。

04 腾讯的金融价值观

腾讯金融更像是一个中年隐忍的人。

过去6年以来的互联网金融,高举高打的P2P死伤惨重,行业陷于被拖死的边缘,股权众筹几近全军覆没。

与P2P相比,BAT对金融风险的敏感性更强,防御机制更老道。

关于腾讯金融科技业务,马化腾说过最微妙的一句话是:“我们的风格一贯都是做完再说、做好再说。我们的财报里面,金融收入属于‘其他’中的一项,所以是看不到的。”

BATJ中,拆分独立运营的其他三家早已经历多轮次融资,而腾讯金融科技的格局和策略,却隐蔽在“腾讯”这面大旗的幕后。

在监管高压下,腾讯金融科技的“看不到”或能消除或者降低监管对其业务急剧扩张、风险日益增长的担忧。

腾讯金融的策略,说白了是一种“藏锋”。它有着无法否认的监管防御性。

这种守拙,像极了马化腾的金融价值观——金融“拼的是谁的命长,而不是谁在短期内跑得快。”

不过,这种藏锋可能适得其反而招致监管反扑,在即将来临的“金融控股集团”监管潮,监管要求严格股权结构管理和明晰公司治理结构,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清晰,股东、受益所有人结构透明。

此时,守拙多年的腾讯金融,已悄然集齐了支付、信贷、理财、保险、证券、银行、基金等金融牌照,并投资了银行、证券、保险领域的多家企业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甚至于灰色地带的网络互助。

那么问题来了,不分拆和非独立运营的魅影下,谁来为监管所求的金融透明“叫魂”?

腾讯金融科技将难逃一“变”。

(  来源:新金融洛书(FintechBook)作者:雷慢)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9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