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持牌机构收缩战线 消费金融告别“阶段性过热”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9-04-04 09:20:47 阅读:30617

关键词:互联网巨头互金整治消费金融逾期

1 消费金融行业的「风向」变了。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来自不同机构和平台的消费金融从业者交流之后最大的感受。 一个互联网巨头系消费金融业务的相关负责人对我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平台的整体策略开始偏向稳健发展,不再追求规模扩张,以控制风险为第一原则。「在客户的选...

1

消费金融行业的「风向」变了。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来自不同机构和平台的消费金融从业者交流之后最大的感受。

一个互联网巨头系消费金融业务的相关负责人对我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平台的整体策略开始偏向稳健发展,不再追求规模扩张,以控制风险为第一原则。「在客户的选择上,我们可能会向上游迁移,服务于更加优质的客群。」

事实上,这家公司已经是消费金融领域里的头部公司,市面上能够在风控、资金和运营成本等方面与之比肩的公司并不算多,但从2018年到2019年,他们对于「收缩战线」的意图表现得很明显。

客户上移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属于哪一种场景、哪一种类型的消费金融服务,风险水平还是取决于客群的选择。精准地服务于风险偏好更低、贷款记录更好的用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但是这也必然意味着将一部分原本可以服务的用户拒之门外,导致业务规模收缩、利润被压低。

就在去年此时,随着互金整治力度加大,现金贷、P2P等平台被洗牌出局,市场上有不少观点认为,这是头部持牌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银行零售业务线、信用卡等)快速发展的一个机会,因为市场需求被打开,而这些平台在流量、资金成本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但眼下来看,情况似乎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

2

先来看一下我们最近比价少聊到的的消费金融公司的情况。

馨金融整理了目前已经披露数据的7家消费金融公司在2017年2018年的业绩表现:

(单位:亿元)

如果只看2018年的数据,几家公司的业绩表现依然算得上优秀。

在资产规模方面,捷信依然稳坐第一,逼近千亿大关;其次是招联和马上,前者资产规模达到700亿以上,同比增长59.1%,后者资产规模约在400左右,同比增长26.%。而营收方面,捷信和苏宁表现最为突出,去年的营收增长都在90%以上。

与前两项相比,利润的增长就略显疲软。除了几家起步较晚,去年基数较小的消费金融公司之外,招联的利润增速仅有个位数,而苏宁的净利润更是下滑近80%,捷信和马上虽然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长,但也无法与上一年的成绩相提并论。

事实上,不只是利润,如果对比2017年的数据,几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和营收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滑坡」。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涨势惊人,头部几家公司的资产、营收增速普遍在100%以上。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去年几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都在财报中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表现,披露了详细的数据。但今年大多一笔带过,仅披露了几项基础数据。典型如,去年消费金融公司中利润最高的中银消费金融,今年干脆从中行的财报中彻底消失。

其实,关于消费金融发展面临拐点。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表现上也可见一斑。

2018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和在贷余额较2017年的增长明显放缓,审慎发展甚至收缩的态势非常明显。今天我看到的另外一个数据是,工商银行2018年的个人信贷在贷余额缩减了超过500亿元。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再宽一点,上市新金融平台中,虽然有一些依托助贷业务获得了规模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拍拍贷宜人贷51信用卡等在贷余额减少、业务收缩的态势同样突出。而大家共同的一个考量就是:风险。

3

这也是在过去一年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整顿与洗牌中,持牌机构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头部平台」没能如预期般高歌猛进的原因。「共债」的风险可能比我们预计的更高,个人借贷的风险在加速暴露。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逾期和坏账提升、计提和核销增加,进而侵蚀利润。关于这一点,银行去年的财报数据也透露了类似的信号。

平安、浦发和中信2018年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别较前一年上升了0.14、0.49和0.61个百分点,而这还是在过去一年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理和核销力度的背景之下。中信和平安也在财报中将直接将其归咎于「共债」风险增大。

消费金融公司虽然对于逾期数据披露的比较少,但也多多少少有迹可循。

其中,捷信消费金融披露,其2018年的逾期率攀升之3.98%,较上一年上升了0.16个百分点。而苏宁易购2018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苏宁消金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263%,净亏损2892.5万元。

后者从2017年底净利润2.17亿元的逆袭神话,回落到了亏损状态,这个落差有点大。而对于亏损原因,苏宁消费金融的解释是:资金成本上升;公司采取稳健策略、放缓发展节奏应对行业风险;公司坚持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进行拨备计提;加大了研发投入。

其它新金融平台们当然更不能幸免,在各家2018年的财报里,逾期水平大部分都有明显的增长。

更值得警惕的是,金融业务本身的风险滞后性,而2016、2017年的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风险。前两年,消费金融公司动辄几十倍的业绩增长,商业银行每个月近千万张信用卡流入市场,在分母迅速扩大的同时,风险也被大大低估了。

而在2018年整体行业环境承压、监管收紧、「共债」风险爆发之后,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受到冲击,没有机构能独善其身。业务整体收缩、审慎经营、降低通过率甚至逆向筛选客户成为了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不过如果这种趋势延续到今年低,甚至明年,平台面临的压力就要大得多了。

一方面,头部平台对「优质客群」的争夺必然更加激烈,这部分客群本身就对价格较为敏感、获客成本也更高,如果获客竞争加剧,可能会侵蚀掉平台更多利润。另一方面,3C、汽车等消费品的增长乏力也给很多公司的业绩增长,尤其是依赖线下的业务,带来了很多压力。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