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夯实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基础有助于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19-02-25 13:52:15 阅读:5270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民企融资民营企业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都是市场经济要素之一,二者发展壮大离不开对方的支持,但是民营企业由于所有制属性等问题,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不少民营企业面临倒闭或者被收购。 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依靠行政手段...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都是市场经济要素之一,二者发展壮大离不开对方的支持,但是民营企业由于所有制属性等问题,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不少民营企业面临倒闭或者被收购。

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依靠行政手段实行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资金供给制此路不通,解决这一矛盾须夯牢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同频共振的法律、制度、文化、技术、治理、供给、生态基础,以市场无形手推动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的有效融合。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部分合作始终不相交

民营企业与商业银行多年来互相依存、共同成长,理论上讲,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分别是资金的供需双方,在资金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即不相交是十分正常的,但问题在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并没有足够的高,其大量资金宁可站岗也没有流向民营企业,相当规模的优质民营企业被“错杀”。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不相交部分除了市场定位、风险识别、财务成本等因素外,其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不相交的原因主要还有如下几点:

一是经营者价值观不同。商业银行股东大部分是国资企业,高管人员大部分是代理人,而代理人经营目标虽然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其在经营过程中一定是以不损害个人利益为底线,因此,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不能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让自己埋单”的理念。而民营企业股东一般是直接的经营者,其始终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其行为与其目标高度一致。

二是风险偏好不同。商业银行是经营高风险的行业,其发展历史就是与风险博弈的历史,因此,风险厌恶是基本特征。而民营企业甚至以高风险才能创造成高收益为价值导向。此外,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风险敞口较大,而一旦出现危机,民营企业以其自身实力往往又承担不了相应的风险责任。

三是生命周期不同。商业银行是要打造百年老店,其持续的经营是一直坚持的原则,甚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均必须生存或以其他形式生存下来,其生存与灭失形式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而民营企业生命平均生命周期很短,平均下来只有三到五年,百年民营企业十分罕见。

四是从业人员层次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高,其从业人员一般都是社会高端人群,其内部控制、管理一般优于同期社会其他行业的水平。而一般民营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阶段,其高尖端人才一般相对较少。民营企业本身就缺乏人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也难以培养人才,即使培养成功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也难以留住人才。

五是经营者根性不同。金融市场的的活动主体是“人”,“人”都具有劣根性,这是人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不良习性,而且很难改变。民营企业的逐利性,追求利润的内在冲动可能会使民营企业主有违法违规的冲动。民营企业主在民营企业占据绝对的话语权,由于人的“劣根性”导致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会表现出见钱眼开、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不良特点。人的“劣根性”就会植入企业中,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有违法违规的冲动。网贷行业表现的最为典型。截至2019年1月8日,网贷行业累计共有5411家网贷平台出现问题,在出问题的网贷行业中,从所有制结构来分析,大部分问题平台都是民营系的网贷平台,达到5076家,在所有问题平台中占比达到93.8%。

六是社会影响不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影响面是系统性、全局性的,如果经营失败不仅仅是自身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国内问题甚至引发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而民营企业大部分规模不大,且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子行业,其对社会的影响大部分不会太大。正是基于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只能成功,失败的概率越小对社会的冲击越小。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运行轨迹出现不相交十分正常。在金融科技充分发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中一般不宜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企业就应当不属于支持的范围,支持民营企业不是因为是“民营”,也不是因为“小”而支持,而是因为其属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对社会价值贡献大、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才是必须交叉与服务的对象。

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在源头上需要确立何种观念?

发展基础建设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民营企业由于所有制属性等问题,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不少民营企业面临倒闭或者被收购,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化解措施,比如江苏、山东等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条措施,各地方政府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设立的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纾困基金已近4000亿元,金融机构也纷纷表态愿意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中国银行江苏银行都分别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0条,成立普惠金融部,将支持民营企业贷款指标纳入银行的考核体系。这些旨在解决民营企业资金困境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要彻底、持久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走出融资困境,必须走市场问题仍用市场手段来解决之路。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关系首先是一种市场关系,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是处理一切关系的前提。任何否认这一规律或不按此规律的政策既不会长效,也会对双方生态造成伤害。商业银行首先是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企业,而金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任何商业银行都必须强调这一规则,突破这一规则很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破产,在各类所有制不同属性中,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确实存在贷款成本高、风险控制难、信息不对称等等问题,在市场化规则下,部分民营企业得不到商业银行支持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结果,综合考虑民企业的社会价值,做好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的发展基础要作为各级政府纾困民营企业资金难的长效措施来抓,夯牢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赢基础是关键。

从哪些方面共筑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

其一,法律基础。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规定要求商业银行贷款时,贷款主体在缺乏良好的信用条件时,必须具有足额担保或者足值抵押,这本身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但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缺乏足值抵押和足额担保,这就使得一部分高成长性,有丰富无形资产但是缺乏足值抵押物的民营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制约其发展。因此,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对相关法律进行适当修改与完善,为商业银行创新支持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法律保障。

其二,制度基础。基于内部风险控制要求,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贷款从业者在考核、追责力度上往往矫枉过正、用力过猛,如对信贷人员实行贷款终生追责制,使得信贷人员更加重视长远利益,在贷款行为上更加谨慎,但是这种制度会对信贷人员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丧失职业安全感。信贷人员将信贷投放到短期看起来风险较小、利润较高的大型企业,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过高。考核方法实行分类量化,重惩罚轻奖励。在考核权重中,对新增贷款的市场份额、不良率占比以及利息等占比较大。但是在具体的奖励机制远远低于惩罚机制。信贷人员往往在新增贷款、不良率以及利息方面下功夫,即使是行政要求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信贷人员也不愿意对脆弱性较强、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轻易贷款。因此,必须完善现行制度基础,制定尽职免责机制,奖励机制上,要同奖同罚,适当向民营企业指标倾斜。

其三,文化基础。一是竞争中性文化。初期国企改革成就巨大,部分原因是政府部门通过对市场“放权让利”实现的,无法体现“竞争中性”的原则,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必须平等使用市场的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受到相同的法律制约和政策激励。坚持不同所有制属性的企业竞争中性原则,政府、金融机构等社会主体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市场各类主体,不能因为企业所有制属性的不同而不同。二是共塑信用文化。民营企业要像商业银行一样,将信用建设放在企业生存的首位,加大信用建设力度,以共同的信用文化各自为其经营目标而奋斗。

其四,技术基础。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金融交易失败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以及运营成本高、风险控制难,而这主要受制于信贷技术条件的限制。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重视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贷款成功率,通过金融科技发展实现贷款批量化、智能化、流程化,降低贷款成本,有效控制风险,政府要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公共技术基础的投资与建设,商业银行要加速开发和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金融生态体系的完善,扩大金融服务的边界,下沉技术和资源优势,对民营企业重点服务对象的同业数据和资源倾斜;深化数字金融价值链延伸,大批量培养金融科技公司以垂直对接风控模型开发、征信体系、行为预测等核心技术,加强金融机构与数字企业、商业平台等进行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提高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科技元素,各商业银行可与征信机构、大数据公司等合作,整合数据资源,精准营销,精准获客,发展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操作,发展云计算提供算法精准性,发展物联网技术,拓展民营企业动产融资;将生活场景嵌入数字金融中,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专业体验和可获取性,拓宽数字金融体系的服务范围。

其五,治理基础。当前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更多体现在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企业给银行提供存款,而实际上双方之间的合作可以往深度化发展,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一般要优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相对薄弱,因此,二者可以在公司治理建设方面进行合作,商业银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双方合作的组织基础。

其六,供给基础。目前,我国的金融供给在量上应当是足够大的,人民银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进行松紧调节,现在的问题是供给结构不合理,大中小银行服务边界模糊,定位不清,同质竞争,远离设立之初的初心与本源,最近银保监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纠偏农商行离农脱小: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减费让利,监管部门已经关注了金融供给侧方面的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供给结构首先必须从持牌金融机构金融许可上进行明确规定,从法律上界定其服务对象为中小微、民营企业、“三农”等。其次须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缩小法定存贷利差,驱使金融机构只有提升中小微、民营企业、“三农”利率弹性从而确保资金的流向与流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目标。三是要大力发展供给机构,只有当社会资金供给量远远大于资金需求量时,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才能获得足够的满足。当前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线上贷款机构,发展共享金融,积极引流体制外即民间资金服务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最后,生态基础。提升与改善民营企业群体质量是关键。当前市场还应积极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通过税收、价格、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各种渠道方式帮助民营企业成长,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积累与再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都是市场经济要素之一,二者发展壮大离不开对方的支持,两者行为上的差异性,不管是政府的行政指令还是道义号召,都不足以让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完全覆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金融机构所能做的是通过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建设,一切交由市场遴选,将两者不相交部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为大成。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