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个人融资四十年:一部金融改革史

董云峰 · 零壹财经 2018-12-28 22:33:25 阅读:13509

关键词:个人融资个人融资四十年金融体系金融改革

“真正好的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还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新一代从业者不仅将获得报酬,还将获得最真实的奖赏——由金融民主化的进步(亦即给最需要的人带去金融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 ——by罗伯特·希勒 数千年来,中国人不喜欢借钱,直到过去四十年被慢...

 

“真正好的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还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新一代从业者不仅将获得报酬,还将获得最真实的奖赏——由金融民主化的进步(亦即给最需要的人带去金融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

——by罗伯特·希勒



数千年来,中国人不喜欢借钱,直到过去四十年被慢慢改变。

历史上,只有穷人才借钱,或者万不得已才借钱,且出借人很难落下什么好名声。

除了文化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融资服务不发达,导致借钱选择有限,成本很高。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确立,个人融资市场逐渐发展成熟,借钱这件事,终于走向正常化。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金融体系都以政府和国企为主要服务对象,对个人业务重视度很低,仅有少数人尤其是城镇居民能够享受融资服务。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他们直到过去十年里才享受到现代化的融资服务,从房贷、车贷到各类信用贷款。

将负债理解为资产、将融资视作为能力,也不过在近年来才成为社会主流认知。

这四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借到钱,借钱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多元,借钱的过程和体验变得越来越便捷。

一部个人融资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的经济观、金融观的进化史。在此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

最近,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人人贷母公司友信金服联合发布的《中国个人融资四十年发展与创新报告(1978-2018)》,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在本周二举行的报告发布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把负债当做一件丑事。改革开放以来,融资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围绕住户(个人)开展融资,成为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消费被严格限制,个人的经营和融资行为基本不存在。

在供给侧,金融与财政合一,主要服务政府和国企,面向个人的金融服务缺失;传统的民间借贷则被视为旧社会的糟粕遭到取缔。

个人融资的发展全面停滞了。直到改革开放的来临,中国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商业银行体系,并组建专门的中央银行。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银行是一家超级银行,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于一体,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

从1979年起,中国恢复或建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1985年之后,又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此期间,农信社开启了体制改革,城信社则遍地开花。

同一时间诞生的还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以及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

在剥离商业银行等金融业务的基础上,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央行正式诞生了。

这意味着,短短几年间,中国从无到有搭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金融体系框架,为这40年的个人融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80年代初,消费信贷作为一项新事物出现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在部分地区有选择地发放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与建房贷款为主要模式,规模不大。

那时候中国人均收入还很低,生产力普遍落后,社会消费长期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消费信贷的生长土壤相对贫瘠,还远远没有到爆发的时候。

1985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4月,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借鉴香港住房按揭贷款的方式,向南油集团85户“人才房”发放我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这一年6月,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诞生,中国从此进入“卡的时代”。在此之前,信用卡在境外市场已经发展了超过30年。

这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1984年,中行珠海分行员工周炳志前往香港探亲,被那里信用卡的广泛使用所震撼,他将香港的银行卡申请表格和有关资料全部带回珠海,并向行里建议引进信用卡。不久后,中行珠海分行推出中国境内第一张信用卡。彼时信用卡没有磁条、芯片,每次刷卡都要打电话给银行核实信息。

那时候周炳志不可能料到,30多年后,中国信用卡发卡量超过了6亿张。

1987年,出现了服务个体工商户的专营金融机构,当时西安地区探索通过设立城市信用社,支持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着重扶持了规模小、设备差的街道企业。

1991年左右,由于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快速发展促使资金需求持续加大,正规融渠道的借款成本被持续推高,民间借贷随之活跃。民间金融的业务从信用放款发展到贴水借款、抵押贷款、担保借款和各种“标会”、“招会”等多种形式并存。

1992年5月,一个叫杨希鸿的人,出现在新闻联播里:他穿着灰色毛衣,烫着卷发,在一份油印的的借款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全上海乃至全国首批通过公积金贷款买房的个人。

1993年,在河北易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晓山课题组开展了小额信贷的试点试验,推动成立了“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他们借鉴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促进当地贫困户生产脱贫,为各类小额信贷模式发展积淀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杜晓山后来被誉为“中国小额信贷之父”。

一直到1995年,汽车金融才实现落地,当时上海汽车集团首次与国内金融机构联合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不过,当时汽车消费属于奢侈性消费,汽车金融没有被国内大众所接受,业务规模很有限。于是1996年的时候,央行干脆直接叫停了银行机构的个人汽车金融业务。

1996年,借鉴境外小额信贷创新模式,国内部分地区组织开展了小额信贷的试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亦较早推出小额抵押贷款,小额信贷业务开始起步并发展壮大。

3

在改革开放前20年里,个人融资的重心主要是个体户经营性融资,以及少量住房按揭贷款。

一直到1997年,全国狭义的消费信贷总额只有172亿元,仅占所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0.23%。银行消费信贷主要服务于央行征信体系覆盖的高净值、高收入人群,审核手续严格。

中国个人融资的大发展,尤其是消费信贷市场的爆发,与两次金融危机有关。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都是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储蓄被鼓励,而消费被压制。当外部危机降临,迫使中国政府采取刺激政策并加快改革,最终从上至下推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举措,开启了中国消费信贷的新时代。

1998年9月,央行颁布《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拉开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大幕。

1999年2月,央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融资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此之后,授权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也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扩充到了所有有条件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使得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广泛开展起来。

这带来了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第一次大爆发,其品种逐步从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扩大到助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房产抵押贷款、小额质押贷款、个人综合消费信贷贷款等多个品种。

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4年,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规模,从不足10000亿元一路跳升至3417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8.9%。从2002年起,广义个人消费融资规模即已超过个人经营性融资规模。

2003年和2004年,新成立的银监会先后出台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中国汽车金融终于迎来了春天。

在这10年里,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大都完成了股改上市,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改革亦全面推进,它们的转轨令中国金融行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开启了另一个新时代,其影响至今犹在。

在此次全球性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了力度空前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又被外界称之为“四万亿计划”,中国金融行业迎来了一次大跃进的机会,一些金融改革得以提速。

个人房贷首当其冲。2008年10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将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以此为开端,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黄金时代,房贷规模一路狂飙。

汽车市场和汽车金融同样肩负了经济刺激的使命。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出了税收减免和汽车“下乡”等政策,并明确提出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

2009年8月,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随后国内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发端于英国的P2P网络借贷模式被引入了中国并逐渐成形,以人人贷为代表的一批平台成为中国P2P网贷的先驱。

进入2013年,在余额宝开启互联网金融元年之际,中国的P2P网贷已经初具规模。互联网信贷更是迎来了大爆发,京东白条、腾讯微粒贷以及蚂蚁花呗、借呗等互联网巨头背景的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监管职责分工,落实了监管责任,明确了业务边界。

同时,P2P网贷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引起监管部门及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4月,一场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开始了,到目前为止还在继续进行。

尽管如此,互联网金融的如火如荼,尤其是BATJ在金融领域的攻城拔寨,也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加快了变革的脚步,它们的个人信贷产品在流程和体验上开始全面互联网化,最终带动了互联网融资的蓬勃发展。

数据统计显示,从2009到2017年,我国广义消费融资(含按揭)从5.5万亿元快速扩张至31.5万亿元,增幅接近5倍,平均增速24%。与此同时,个人消费信贷占全部个人融资规模的比例也从2009年63%震荡上涨至2017年的72%。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个人汽车融资规模从2009年1830亿元大幅扩张至2017年1万亿元。

更值得瞩目的是信用卡,作为银行发放消费信贷最重要的途径,信用卡信贷规模从2009年2458亿元大幅扩张至2017年5.6万亿元,增幅接近22倍。

5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个体和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历史。

现存发现最早的个体工商户执照是于1979年10月25日核发,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在执照上还记载着首个个体工商户的主营为“春饼”、兼营为“油饺”、资金总额为“贰拾园整”。

如今,个体和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它们不仅解决了绝大部分就业,同时也是技术进步和创新巨大驱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广义民营企业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4.8%。

但在中国,个人经营性融资有其特殊性。很多时候,个人经营性融资等同于小微企业融资。

毕竟,小微企业缺乏信用历史、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以及规范化的财务信息,致使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时存在信用难评估、贷款难发放的情况,这导致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得不需要以个人信用为补充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甚至只能依赖于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信用才能获得融资。

据报告测算,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个人经营性融资的供给在40年间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整体余额1978年的152.80亿元增长超千倍达到15.64万亿元。

尤其在2009年后,我国个人经营性融资加速发展,从期初3.7万亿元规模一路扩张至2017年的13.1万亿元,增幅接近2.5倍,年平均增速18.4%。

这其中,正规金融对个人经营性融资的供给从小到大、从有到盛,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供给增长速度加快,到2018年余额达到9.98万亿元,全年新增贷款金额达到9.48万亿元。

此外,新兴业态、民间金融的支持力量、补充作用保持持续的增长。如今,民间金融与新兴业态的供给总和已经约占个人经营性融资供给整体规模的约三分之一。

如果从单一平台的数据维度出发,以人人贷为例,其年度累计成交金额从2011年的0.4亿元增长至2018年前11月的745.14亿元。其中,一二线城市借款用户的占比合计约 85%,78%的借款用途为小微企业的应急性经营周转。

6

这40年的个人融资发展历程,令人感慨万千。

个人融资的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改革开放。

这是因为,个人融资体系越是发达,人们的自由创造空间越大,这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个人融资的发展,与中国金融业40年来的命运沉浮休戚相关,既是一部金融改革史,也是一部金融创新史。

在此过程中,个人,或者说住户,开始从金融服务的边缘角色走向中心。

个人融资的发展,更彰显了中国普惠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事业的进步。

尤其在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推动,整个金融行业都在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金融业务,引发了个人融资服务的迭代创新,大大提高了个人融资市场的效率,并拓展了服务范围。

好的金融让人更自由,而适度的融资应当是一项权利。通过融资服务赋能于人,帮助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光明的前程,这亦是中国新金融的使命。

就像《金融与好的社会》作者、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曾说过的那样:

“真正好的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还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新一代从业者不仅将获得报酬,还将获得最真实的奖赏——由金融民主化的进步(亦即给最需要的人带去金融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