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浪潮退下,中小型互金企业都去哪了?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6-10-13 09:10:28 阅读:6584

关键词:人民币消费金融滴滴牌照美元

互联网金融朝着“强监管”的方向靠拢,资源、资本、资质形成的隐性门槛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排除在外。——馨金融 时差一直没有倒过来,絮絮叨叨说几句。 01 一个长假回来,几条新闻似乎为新金融行业的下半场确定了主旋律:互金巨头们纷纷传上市了、中小公司们陆续谋退场了。 ...
 

互联网金融朝着“强监管”的方向靠拢,资源、资本、资质形成的隐性门槛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排除在外。

——馨金融


时差一直没有倒过来,絮絮叨叨说几句。

01

一个长假回来,几条新闻似乎为新金融行业的下半场确定了主旋律:互金巨头们纷纷传上市了、中小公司们陆续谋退场了。

一边,互联网金融巨头蚂蚁金服、众安保险接连传出了2017年IPO的消息,地点都在香港。虽然至今两家机构都从未就上市的具体事宜做出过官方声明,但它们正在向上市积极迈进已是业内皆知的秘密。

另一边,最新数据显示截止9月末,全国正常运营P2P平台仅有1,860家了,占总数的39.8%,而正常运营的平台中还有不少正在转型、出售或面临停运。其它涉及股权众筹、智能理财、证券业务等细分领域公司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

作为这几年中国发展最为迅猛、创业最为活跃的行业,互联网金融领域孵化出了了数千家公司,数万亿级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和金融业巨头衍生出的平台,还有大量创业公司。

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提到,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2-1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近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则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其中一些细分行业,例如P2P、第三方支付等的市场规模也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除了抓住市场空白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早期的监管套利和资本推动,但如今这两个重要的“催化剂”已经逐渐消失。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但机会却不再属于大多数人。

02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早期资本的疯狂和创业的盛况历历在目。

以P2P行业为例,从2010年4月宜人贷获业内第一笔1000万美元风投,到2013年末四年间仅发生了12例融资事件(天使轮、A轮和B轮),但随后的两年至少有177例融资事件发生(数据来自零壹研究院)。

若看融资速度和融资规模,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是屡屡刷新纪录。

2013年10月成立的众安保险,从挂牌到估值500亿元只用了17个月的时间。蚂蚁金服今年4月的一轮融资,募资45亿美元(估值600亿美元),这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一轮私募融资。

按照目前的估值情况,几家互金巨头一旦上市,都是千亿、万亿市值,那么短的时间就成长到这个体量,在资本市场也是少有先例。但依照现在的市场环境,如果真在香港上市,估值要想延续之前的水平恐怕也是不易。

一级市场中,资本对于互金项目的冷淡就更为直接了。互金项目前期投入大、盈利难,后期风险高、退出难,现在还有了资质的限制,除了极少数已经占领市场优势的巨头外,大部分互金公司都不再是资本青睐的目标。

一些做风投的朋友基本暂停了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公司的关注,尤其是时下看似还很热闹的领域:信贷、理财、消费金融……这其中所谓的“蓝海”也逐渐被大企业占据。

03

还在假期时,一个朋友微信上告诉我,公司可能经营不下去了,最好的结果是能找到合适的大公司收了他们,毕竟团队和技术实力还是在的。看到这个消息,唏嘘不已。

就在一年之前,这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才刚刚完成了B轮融资,在资本寒冬已经降临的2015年,这已相当不易。而再往前推,两年多前,这位朋友刚刚有了创业的打算,风投便蜂拥而至。新公司还未注册,风投的钱已经到账。

而另一位朋友则在节前把公司从To C转为了为B端提供技术服务,希望借力弥补流量不足和缺乏资质的短板。但作为一家成立时间并不长的互金公司,在技术上形成的壁垒并不算高,要想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貌似并不容易。

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里的中小型公司而言,能够快速转型、被收购、或者依附于更大的生态中都是解决眼下危机的出路,但恐怕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公司都没法成功自救。

“一地鸡毛”,受损的不仅是风投们砸进来的钱,还有无数老百姓多年的积蓄。

04

金融业终究还是“高富帅”们参与的市场。

新金融的格局正在重新划分,除了已经在迈向IPO的互金巨头外,包括恒大、万达、美的、苏宁等实体企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布局,美团、小米、携程、滴滴等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积极拓展自己的互金业务。

这些企业手握着大量的用户、流量、数据、资产……这是涉足金融业务的基石,也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企及不了的“护城河”。不管是从估值,还是利润的角度,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会选择自己发展金融业务。

对于已经建立起一个成熟生态的大企业而言,不管通过对外投资,还是自建团队,拓展互金业务都并不算太难,稍微转换一下既有的流量和资源,便是不小的规模。通常第一步都是服务原有的用户,做得好再拓展出体系之外。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比中小创业公司更容易获取各种金融或类金融牌照,整合各种资源。强者恒强,这种趋势会让互联网金融市场里中小公司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我一直不认为这个行业会有“小而美”的公司存在,要么快速做大、要么被并入更大的生态、要么就被洗牌出局。当然,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恰好知道一些“小而美”的案例也欢迎跟我分享。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3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