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保险系互联网金融的被围与突围

互联网+ 周假 · 零壹财经 2016-08-08 阅读:401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陆金所惠金所

作为互联网+战略的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业态和平台大多为母公司保险集团所力推。

 

在中国,主流四大互联网金融派系的银行系、上市系、国资系、民营系早已站定各自阵脚。但随着资产端的纵深挖掘和行业的垂直细分,券商系、保险系等等也开始展现实力。

 

虽然各派系互联网金融平台或风靡一时或问题频现,并因此而遭遇热捧或诟病,但其基本格局的形成,已是不争的事实。上述四大派系之外,唯独为人所忽视的是保险系互联网金融平台。

 

保险系有值得一提的平台么?首提平安保险旗下陆金所,大概人已尽知。从现有几家保险系主要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模式看来,这一系列的典型平台包括平安保险旗下陆金所、安邦保险旗下邦融汇阳光保险旗下惠金所。

 

陆金所成立较早,规模已做到行业第一。而后来者邦融汇和惠金所正在发力,尽管这三者之间差别难以尽言,但当下保险系内三大平台也足以形成这一行业的独特风景。

 

背靠保险集团大树,优势资源如何利用?

 

最早于2011上线的陆金所,早已做到整个互联网金融界称羡。如今它的后辈丛起,阳光保险于2015年4月上线惠金所,安邦保险旗下邦融汇则于2015年11月上线。

 

作为互联网+战略的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业态和平台大多为母公司保险集团所力推。

 

举例来说,2014年以来,在“去担保化”的大趋势下,陆金所在挖掘中国平安的数据优势方面一直不遗余力。而这类优势往往体现在风控上,作为保险系的最深层基因,保险集团的担保、信用、资产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

 

在资产上,早期以来,陆金所的“一对多转让债权”功能,是陆金所腾挪、组合平安集团内部现有金融资源的“开山利器”。

 

同样背靠庞大的保险集团,惠金所和邦融汇常常被拿来和陆金所对比。陆金所和平安集团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果从资产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汽车金融、保单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是邦融汇目前基础资产的重要来源,安邦保险的业务在布局上对邦融汇寄予厚望。

 

而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惠金所与阳光保险的合作更多的是在“获客”及底层的信用保险业务等方面,更呈现出市场化运作方式。与别的两家相比,当下惠金所保持独立运营的方式倒显得是这一派系的另类。

 

派系林立,保险系是突围还是围困?

 

在“出身背景”上,保险系互联网金融也常常被拿来和其他派系的平台做比较。

 

与银行系、上市公司系、国资系和民营系、BAT系等相比较,保险系互联网金融平台被认为最具优势的是信用与风控。单从评级上看,很多外国评级公司把保险公司评为“3A”,而银行达到“3A”评级则较少。而作为经营风险的保险企业,风控是最大核心竞争力。

 

信用方面,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保险集团的关系上,即使互联网金融平台以独立法人身份出现,但对普通投资人而言,集团无需为平台承担连带责任,但投资人通常还是会将对保险集团的信任转移到平台身上。

 

相对而言,银行系、国资系在资产端拥有较其他系别的相对优势。银行系P2P业务曾因颇具优势而被行业寄予厚望,但在过去几年中,银行系的互金平台已经被认定为基本失效的模式,兰州银行的E融E贷、江苏银行的融e信、宁波银行的投融资平台,以及齐商银行的齐乐融融E平台等,已经明显失去了光彩。2016年4月30日,曾因上线P2P业务而备受市场关注的小马bank所有功能正式关闭,这一度被认为是银行系P2P平台的典型失败案例。

 

与银行系不同,保险系互金平台被认为具有典型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存在于客户和业务层面。

 

不得不承认,国资系、银行系以至保险系,在对市场的迎合度并不像民营系那样尽如人意。自2007年第一家网贷平台拍拍贷出现以来,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是因民营系搅动所产生的鲶鱼效应带来的。因而优秀的民营系在个性化服务、体验乃至技术上,更符合用户的脾性。

 

但自从2015年以来,监管与合规成为互联网金融主旋律,保险系和银行系的一个重大优势开始凸显出来。保险系陆金所背靠的平安集团公司几乎持有金融领域的各类金融牌照,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牌照如数家珍。

 

合规与监管,越来越成为民营系的“痛点”,保险系却因此迎头赶上。

 

To B还是to C,这是个问题

 

资产与资金,是互联网金融永恒的话题。

 

对此,至少应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产和资金获取能力。二是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平衡能力。

 

2015年下半年,民营系的资产荒一度风声鹤唳。早期大量通过烧钱、买流量获取资金端用户的平台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站岗和用户流失现象。

 

据媒体报道,早期陆金所平台上投资人和借款人之比一度高达20:1,但后来,随着机构资产和资金的切入,这一现状在陆金所和其他类似平台中都有所缓和。

 

以陆金所为例,全金融牌照的保险系平台早已开始利用优势资源。全金融牌照意味着平台可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产品的交叉销售的一大基础。也就是一直在发展的“机构间业务”。

 

而这一观点也从“后来者”惠金所的发展模式上得到证实。惠金所CEO杨冀川曾对外表示,银行间、机构间市场的成本相对比个人用户的低,如果平台不具备机构间发展资金的能力时,就不具备去拿好资产的能力。

 

不仅仅是保险系,民营系不少平台在过去一年以来也大量引入如机构资产,如金交所、小贷担保资产,以解决因资产荒引发额投资人资金站岗问题。

 

因此,在资产端和资金端,陆金所和惠金所都选择了机构业务这一条路,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重组后的陆金所,机构业务至少已经占据交易额的六成。而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惠金所在当前线上个人投资端和线下机构业务各占总交易额50%,但这一天平正在往机构业务倾斜。

 

备受重视的机构业务

 

在互金领域,资产开发能力被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跨过这一阶段后,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是第二道坎。在业内,大多经营不善P2P平台,要么死在了垃圾资产的风险上,要么死在烧钱获取资金的不归路上。

 

2015年以来,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由渠道模式开始转向策略模式。这一模式在保险系中体现更为明显,在不少民营系的P2P平台以提供金交所、小贷等资产对接投资人的时候,保险系互金平台已经开始向策略性产品迈进。

 

陆金所作为互金行业的第一梯队,较早开始了在机构间业务的布局,大力发展了资产证券化、机构间投资等业务,然而近期陆金所核心团队的“出走”,也开始让更多的互金平台有了更好的机会。其中,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则是惠金所团队,从公开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以杨冀川为代表的核心管理层,相当一部分具有银行、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同时具备在陆金所时代在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方面的卓越战绩。

 

出走“陆金所”后,如今这一策略沿用到惠金所平台并加强运用,当下其主攻FOF、ABS及机构居间业务,其ABS产品最大的买方是银行和保险资管,其他则还包括券商、信托和基金,同时背后的险资支持也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买方。此外,随着FOF产品在2016年被热炒,这一模式尤其引得大量银行资管的布局。惠金所团队也构建了FOHF业务模式,即以母基金投资对冲基金的方式,进行组合投资,以更好的分散风险获得稳健回报。

 

实际上,随着保险系业务的扩展和深入,个人投资业务越来越被视为整体业务“冰山上露出的一小块”,而其核心竞争力实际是冰山下面的机构业务,下面部分怎么建设,决定了平台的生命力。

 

机构业务的发展与个人投资理财的发展不同,前者对综合金融人才、行业从业经验有更高的要求,陆金所、惠金所这样的优质品牌更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以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形成平台真正的竞争壁垒,回归金融属性更强的竞争态势,而这似乎更符合监管加强的趋势;更深一步思考,陆金所的IPO是否也是惠金所、邦融汇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们不得而知,但金融团队的竞争、金融产品的把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对平台而言都是赢得投资人的关注、估值不错的筹码。

 

但这种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招来业内人士的质疑,一向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并在传统金融机构覆盖范围之外提供普惠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倡行机构居间业务的B2B模式,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普惠?又能多大程度上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这是平台需要思考的。

 

相关阅读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被盗比特币平台Bitfinex寻找新的融资方式 用户每人损失36%

下一篇>课栈网获华融融德亿元授信,发力万亿教育培训分期市场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