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中国银行业70年发展足迹回顾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2-04-11 20:29:32 阅读:18584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革指引规范金融改革与发展

70年风雨征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银行业在改革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中国银行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既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同时也是银行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走过70年银行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银行业迈进了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和新征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
[摘要]

70年风雨征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银行业在改革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中国银行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既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同时也是银行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走过70年银行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银行业迈进了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和新征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总结7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足迹,对于推动银行业发展行稳致远,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经济金融体制、银行改革、金融创新、监管体制、对外开放等维度系统性回顾了建国七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足迹,归纳分析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客观总结了中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经验,最后对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的研判。
 
一、引言

经过7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完成了足够载入世界金融改革与发展史册的伟大成就,堪称“中国奇迹”。建国7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尽管发展曲折,但是总体持续向好的趋势始终未变,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银行人的不懈追求。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了27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无论是资产充足率、资产规模和质量、盈利水平等体现发展状况的硬性指标,还是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的企业软实力,中国银行业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在以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下,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成功与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攻关期,经济结构的改革深化需要银行业高效跟进并提供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各国金融市场间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综合经营趋势愈发明显。在这些新形势下,中国银行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折期。知史方能明鉴,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过往取得的成就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对中国银行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轨迹进行深入的回顾和总结,并客观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路径,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二、文献综述就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现状来说,关于银行业发展与改革的理论及实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现有的文献都是从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银行发展思路和改革方法、银行转型升级的重点难点、银行未来经营趋势四个方面来分析,概括下来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

(一)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对于银行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观点基本一致。早在20世纪初期,Schumpeter(1912)就指出,运作良好的银行机构就可以通过独有的信息甄别技术,识别出最具创新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的企业,进而将资金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贷放给企业家,鼓励优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扩大再生产,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①]。然而银行部门状况恶化对经济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著的,Bernanke(1983)认为银行部门的恶化一方面会经由直接渠道影响到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来源,使得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得到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银行危机也会通过非金融渠道导致并延长经济衰退。[②]国内学者林毅夫和姜烨(2006)通过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后发现,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就越强。[③]卢芹(2013)运用固定面板效应模型,对1995至2010间中国六大区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小银行的在银行业中份额比重与经济增长显著相关,其份额上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④]

(二)银行发展思路和改革方法的研究

2003年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之后,关于银行业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法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各方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治理层面,交织了宏观和微观的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各种观点,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学术争议,概括来讲大体可分为产权改革观、市场结构观和治理结构观。

1、产权改革观。产权结构改革是以产权结构理论为基础,认为银行业的改革应该以产权改革为主体,强调建立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厘清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张杰(1997)较早的提出了针对国有银行改革思路的一些观点,主张国有银行的改革应当走“公司制”道路,认为国有银行的产权不清晰问题是造成其效率低下,治理松散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有助于厘清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使国有银行转变为市场化体制下的商业银行。[⑤]易纲,赵先信(2001)认为只有实施多样化股权结构和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化治理结构和约束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解决由于政策性负担导致的国有银行软预算约束问题,真正过渡到以追求投资收益为主要目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商业银行。[⑥]李扬、黄金老(2002)运用产权理论对国有银行改革路径进行分析,认为依靠增加激励的商业化改革已经无法解决国有银行经营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实施产权改革,提出通过股份制改革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建设性意见。[⑦]

2、市场结构观。市场结构观主要是把银行纳入产业组织学范畴,集中讨论市场结构与银行发展之间的关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外部约束促进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于良春、鞠源(1999)运用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现中国银行业整体集中度过高导致经营效率低下,国有银行的竞争约束不足,应当放开市场准入政策,引入外部竞争机制,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⑧]李志赟(2002)将中小银行引入银行结构模型后发现,中小企业的信贷资源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建议为了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以提高总体福利水平。[⑨]林毅夫(2001)认为国有银行改革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提高中小银行在银行结构的比重更为重要,中小银行基于地缘优势,在收集信息上成本较低,且能够更好地监督中小企业,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改善银行体系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融资效率。[⑩]

3、治理结构观。对于银行治理结构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治理结构做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成为国际银行业的新趋势。刘明康(2002)根据OECD、BCBS的要求,提出完善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五个方面内容,包括有效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审慎的信息披露、权责利相统一的公司管理层等。[11]许小年(2004)认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于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业务发展就有了前提和保障。[12]曹幸仁、赵新杰(2004)商业银行除了要解决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外,还要解决存贷款主体、监管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3]

(三)银行改革动力的研究

学术界对银行改革动力的分析比较缺乏,且仅有的文献显得零散且不成体系的。李稻葵(2006)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推动下进行的,银行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中各部门的产出效率,企业的发展要求银行要以更高的效率运行。[14]陈志武(2006)分析了20世纪初国有银行启动自身改革的根本动因,认为由于国有银行长期落后于其他领域的改革步伐,其内部问题已经积累到必须解决的时候而进行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一样,国有银行改革存在整体制度上的统一设计和规划。[15]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银行发展思路和改革方法、银行转型升级的重点难点、银行未来经营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对银行业发展足迹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找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演进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对70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做出总体性回顾,并正确把握未来银行业发展趋势,推动中国银行业往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

三、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足迹回顾在中国经济体系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的发展之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分析,七十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可分为两个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改革,之间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在1949年至1978年的计划经济阶段,为服务“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银行业充当着 “第二财政”,承担财政出纳的任务,负责信贷资金的调配和流转[2][16];在1979年至今的市场经济阶段,秉承“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使命与责任,中国银行业在宏观经济体制结构性变迁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发展和制度变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以银行业发展特征及重大事项为标志来划分,建国七十年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7]:

(一)计划经济下银行体系“大一统”阶段(1949-1978年)
(二)银行体系初步建成阶段(1979-1993年)
(三)商业化改革进展曲折阶段(1994-2002年)
(四)股份上市后改革红利释放阶段(2003—2013年)
(五)经济新常态下转型与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四、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经验总结

基于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各个阶段状况的回顾,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之路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经过七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制改革,基本上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商业银行体系,这是一个内在连贯的逻辑过程。在这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道路,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体会。

(一)经济稳定增长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是商业银行生存壮大的基础
(三)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要义
(四)改革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技术进步改变商业银行的形态和本质
(六)对外开放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新机遇

五、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研判

回顾建国七十年银行业发展足迹,中国银行业不断探索行业发展规律,实现了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运行格局。如今,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的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转型,我国银行业将沿着“一改革两开放”[18]的趋势纵深发展。

(一)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打造“平台+生态”的开放银行
(三)继续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承前启后中向前推进的,中国银行业七十年成功发展历程,是全体金融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集银行人的智慧,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成长历程。回顾历史不是为了陶醉在过往取得的成就之中,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银行业还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陆岷峰,系上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教授、博士,从事银行业三十多年,本文原文22000字符,标题:《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足迹回顾及未来趋势》,发表在《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44-53,阅读全文,可到《中国知网》下载)
 
[①]Schumpeter J A . Supplement: Economic Growth: A Symposium || Theoretical Problems: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47, 7:1-9.
[②]Fuertes A M , Kalotychou E . Optimal design of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sovereign debt cr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07, 23(1):85-100.
[③]林毅夫,姜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④]卢芹《我国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特区经济》,2013年第2期。
[⑤]张杰《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与清债博弈》,《经济学家》,1997年第6期。
[⑥]易纲,赵先信《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⑦]米建国,李扬,黄金老《应对WTO,推进银行制度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期。
[⑧]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⑨]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⑩]林毅夫《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1]刘明康《为何要重视银行治理机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
[12]许小年《外资与中国银行业改革》,《西部论丛》,2004第5期。
[13]曹幸仁,赵新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问题研究》,《金融论坛》,2004第1期。
[14]李稻葵《国企改革须建立约束机制》,《21世纪商业评论》,2006第1期。
[15]陈志武《国家信用阻碍银行改革步伐》,《金融经济》,2006年第15期。
[16]沈坤荣,李莉《银行监管:防范危机还是促进发展?——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17]五个发展阶段分别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2002年中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概念作为阶段划分的依据,这些重要的会议或者概念都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制发生重要转折。
[18]“一改革两开放”分别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放银行,银行业对外开放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7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