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专访潘超:万字长文看懂MakerDAO持续加息的幕后故事

区块链 Mr.J 零壹财经 2019-05-05

关键词:makerdao区块链数字货币DeFi稳定币

潘超:持续加息是Dai的最优选择,DeFi需与传统金融融合。
今年以来,受ETH价格影响,稳定币Dai的价格持续低于1美元。为恢复Dai与美元1:1锚定的稳定价格,自2019年2月以来,MakerDAO基金风险小组连续提高Dai的稳定费年化利率,从0.5%一路提升到目前的19.5%。这一系列升息举措引发社区热议。

作为一种资产抵押型稳定币,Dai在过去一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进入2019年以来,整个MakerDAO项目出现井喷式增长。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稳定币Dai的市值从年初的7000万美元增至如今的8400万,系统内权益代币MKR市值也从3.26亿美元攀升至5.54亿美元。

此外,围绕MakerDAO项目衍生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也成为市场热点,更被认为是2019年区块链行业最让人兴奋的发展前景之一。虽然DeFi仍处于一个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但从稳定币到去中心化交易所、钱包、支付、借贷理财等场景,整个DeFi的生态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已有数千个DeFi项目上线。

其中,MakerDAO作为整个DeFi生态中的基石项目,影响巨大。DEFI PULS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30日,MakerDAO项目一共锁定了3.195亿美元,占整个DeFi生态总量的83.61%。

日前,零壹财经·Binary独家专访了MakerDAO中国区负责人、经济学者潘超,就Dai连续加息、稳定币、比特币以及DeFi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

(关于MarkerDAO的推荐阅读:姚前关注的这个稳定币 ,低调了一年,为何市值蹿至前30?

一、关于个人与比特币

——比特币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

零壹财经·Binary: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在加入MakerDAO之前的一些经历。

潘超:在加入Maker之前,我大概做了八年货币银行方面的研究。之前曾就职于全球最大的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当时我也是中国的创始团队之一。之后我又做了一段时间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我接触比特币和区块链还是比较早的,大概在2013年到2014年的时候,但一直没有进入这个圈子。2017年我读完硕士回国之后,朋友向我介绍了Maker这个项目,感觉和我的专业比较符合。之后我和Maker创始人聊了聊,觉得很投机,于是就在2017年8月份左右加入了Maker。

零壹财经·Binary:对于学经济学或者货币学的人而言,比特币是否会带来别样刺激?

潘超:是的。区块链行业是由比特币衍生出来的,又和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经济货币学等学科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它又有协作激励模型,对于学经济学的人来说很容易找到共鸣。一个普通的经济学研究者,很难有机会在现实中从头开始设计一个经济体系、经济制度然后进行试验。而比特币和区块链给了所有学经济学的人这样一个空间,去做一些现实中想做而不能做的事。这些都是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的尝试。

零壹财经·Binary:从你接触区块链到如今,你对行业的认知是否发生了变化?

潘超:还是有很多变化的。最早的时候,我将比特币视为一种无国界的、非国家化的货币;之后出现了以太坊和智能合约,我开始意识到可以在分布式网络中自动执行代码,承载诸如交易的一些经济活动,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认为改变很多行业,如通讯、音乐、版权等;再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区块链,这个时间大概在一年前。当时我和一些朋友讨论,觉得金融是区块链最有可能能落地的领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正在一步步地验证我的判断。

零壹财经·Binary:比特币未来有没有可能被视为一种货币?

潘超:从政府角度,将比特币视为货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对政府而言,如果将某种东西视为货币,就意味着政府对其进行背书,并且其本身也将具有法偿性。比如交税就可以使用比特币、清偿债务也可以使用比特币。如果比特币体系出现问题,政府也需进行兜底。所以,政府几乎不可能从法律层面上将比特币视为一种货币。

当然,可能会有一些国家将比特币作为一种储备资产,但在日常的交易和债务清算中很难使用。

那比特币能不能作为一种私人货币或者实现货币的某些功能?我个人感觉也是非常难的。比特币机制有点模仿黄金的通缩设计。在总量恒定的情况下,比特币可能会遇到金本位时期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所说的“通缩螺旋”。大家认为比特币是抗通胀的,但实际上,通缩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黄金会退出流通货币的舞台。这种不灵活的供给制度,对于比特币来说是美中不足的。

但比特币作为第一种真正实现了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资产,我个人还是看好的。它就像“电子黄金”,会一直存在于加密经济的发展史中。

零壹财经·Binary:您认为比特币是否存在经济周期?

潘超:我觉得是存在的。从2017年到现在,其实已经是经历了一个周期。从17年底价格呈现一种非理性的增长,到18年泡沫逐渐退去,这就是一个小周期。金融经常就是借贷增加杠杆,进行投机或者投资一些高风险活动。当市场繁荣时,参与者就会出现非理性的不计成本的行为。可一旦出现入不敷出,就会迫使他们进行更多的借贷,最终呈现一种衰退景象。只是在比特币和区块链领域,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更加剧烈。一方面是因为区块链市场体量比较小,另外一个方面是市场目前尚不成熟,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些巨头或者寡头的影响,会使得这个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不那么有效。

二、关于MakerDAO

——连续提升利率是为了给用户确定性预期

零壹财经·Binary:从价格走势上看,这不是Dai第一次出现剧烈价格波动,为什么此前没有采用而这次却频繁采用利率手段进行调整?

潘超:与之前相比,首先现在在体量上是不一样的。在Dai早期的时候,大家对于Dai的认知还没那么强烈,发行量可能也就几百万,那个时候价格波动会比较大:有时会高于1美金,有时候会低于1美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持有者就会卖出。但这是一种出现在市场尚不成熟的早期阶段。
 

图:Dai的价格走势
来源:CoinMarketCap

而最近Dai真正出现偏离一美元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那个时候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Dai的交易价格是高于一美金的,经常在1.02、1.03左右。那个时候我们也做了一个利率的调整,将2.5%的利率降到了0.5%。之后,Dai的价格逐渐回归了1美金左右,并且市值大量增长。

所以这不是第一次进行利率调整,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这是因为2019年以来,Maker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市值翻了一番。这也导致Dai的供给量短期内迅速增加,价格跌到低于1美金,再加上市场对于以太坊升值的一个普遍预期,很多投资者利用Dai购买ETH来增加杠杆,从而导致了Dai的价格偏离。

这次加息过程很漫长,从0.5%到如今的14.5%(注:截止发稿,Dai的稳定费率已经提升至19.5%)。我们也一直在观察市场的反应。现阶段对我们来说,保持Dai的价格在1美金是最重要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希望市场对Dai的成本形成增长预期,让市场感觉Dai的利率会继续增长,激励用户关闭CDP,归还Dai。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说,现在可用的货币工具比较少,尤其是在单一ETH质押的情况下,我们缺少存款利率工具可以使用。这也导致目前我们只能单方面地使用借款利率,去减缓Dai的供给增长。但它的效果是有限的,故而我们也只能通过持续地提高利率去完成我们的目标。

零壹财经·Binary:目前会继续加息吗?

潘超:目前Dai没有继续脱锚,价格也呈现回归1美元的趋势。但在我看来,它的价格还没有完全稳定。我们会考量一些其他因素,包括以太坊价格本身及其交易量规模。就目前而言,加息的预期并没有结束。同时,从社区调查的结果来看,继续加息2%是得票最高的选项。(注:截止发稿,Dai的稳定费率已经提升至19.5%。

零壹财经·Binary:如果Dai价格长期脱锚,会造成什么影响?

潘超:主要会影响Dai在支付和交易场景中的应用。对于很多持有Dai的投资者或者做市商来说,如果Dai价格长期脱锚,会极大影响Dai的流动性。支付场景对稳定币尤为重要,用户更愿意接受一个价格稳定的Dai。

零壹财经·Binary:Maker希望上调稳定利率改变Dai的现状,能否简单描述其中的利率传导逻辑?

潘超: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上调利率,减少Dai在市场上的供给。具体的传导机制是,利率提高,用户借Dai的成本会提高,从而使那些不能承担高成本的用户归还Dai。为了归还Dai,用户可能需要从市场上购买。这种购买行为本身就会推动Dai价格的回升,同时Dai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和供给量也会减少。

零壹财经·Binary:事实是,目前很多用户并不愿关闭CDP,你觉得问题在哪?

潘超:我觉得,一方面是政策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是用户存在不确定性。大家或许还没意识到自身借贷成本的增加,又或者认为利率过两天会降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升息是一种渐进式的,而没有一步到位。我们希望给大家一种持续加息的确定性预期,让CDP投资者主动归还Dai。

零壹财经·Binary:近期升息公告中都会提到“此前的利率提升对系统影响有限”,你认为是什么影响了利率提升的效果?

潘超:首先,就像之前提到了,目前利率提升只是一种单方面的货币工具,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政策的滞后性,很多用户还没意识到成本的增加。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Dai目前处于一种单一抵押状态,ETH价格会对Dai造成明显影响。而在多抵押的时候,有更多资产可以使用,Dai的价格在面对利率调整时会反应更加明显。

零壹财经·Binary:为什么不考虑通过回购来进行调整?

潘超:回购Dai也是可行的,只是提升利率是最市场化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也不会去做回购。回购是指,Maker用自有储备资金,在公开市场上以1美元的价格买回Dai。这种做法,会增加我们自身的存货风险,使我们的资产中存有大量的Dai。我们希望用一种更市场化的方法去调整价格,同时分散风险,提升稳定费率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零壹财经·Binary:作为Dai的项目方,为什么会担心Dai带来的风险?

潘超:这里指得存货风险更多是一种流动性风险,而不是对资产价值本身的担忧。

零壹财经·Binary:Dai脱锚是短期问题,而稳定费率调整被证明是有效货币政策,所以我可以理解为,这一系列的升息只是在进行尝试吗?

潘超:不能说是尝试,因为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政策是有效果的。说Dai脱锚是短期问题,主要是因为这次Dai价格下跌主要是由于供给增加和投资者对于以太坊的升值预期增加导致的。这些问题,在多抵押时期都能够得到更好地解决。

当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可能需要更多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出现,增加Dai的发展空间。

零壹财经·Binary:怎么评价社区内出现的通过分叉解决问题的声音?

潘超:分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Dai目前的问题。分叉后用户能以更低的利率借Dai,但这种更低的利率只是短暂缓解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Dai的价格波动风险。分叉涉及的一些具体改进,如增加存款利息、使用Dai支付利息等,都是可以在多抵押Dai系统中实现的。所以没必要进行分叉。

而且分叉对于Maker这样一个沉淀了很多资产的项目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Dai需要大量的用户信任,而分叉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耗这种信任。

零壹财经·Binary:这次另一个被谈论比较多的是MKR代币。请问,MKR持有者在Maker系统的决策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

潘超:MKR是系统的管理者,系统的收益最终会到MKR持有者手中。系统中收取的利息其实就是对MKR持有者承担风险和管理系统的回报。

在具体的决策制定上,目前MKR持有者主要通过投票选择最合理的提案。而提案的提出和相关参数的设定,目前还是由Maker本身专业的风险团队去操作。之后当提案被写入系统后,MKR持有者还会进行一轮投票,决定是否执行该行为。简而言之,目前MKR持有者在系统中拥有投票权,不拥有提案权。

从治理层面来看,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由Maker提案,MKR持有者投票并选择是否执行。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Maker是一个DAO,一种去中心化的自主运行的组织。MKR持有者可以选择任何团队去设定参数并进行投票。但到这一步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零壹财经·Binary:如何看待Dai和以太坊之间的关系。

潘超:在目前的众多公链中,我觉得以太坊是最出色的。当然以太坊在交易速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Maker本身来说,速度不是一个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因为有专门解决速度问题的xDai链和诸多状态通道等。

以太坊对于Maker影响比较大的是资产端问题,目前以太坊并没有太多优质资产。所以,Maker目前也不局限在以太坊。因为Maker本身就是一个DApp,所以理论上我们可以迁移任何一条公链上。只不过目前来看,以太坊还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另外,传统资产上链是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向。Maker作为一个借贷系统,需要很多优质资产。 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传统公司还是会选择以太坊,比如摩根大通银行,也是选择了基于以太坊的区块链网络。再比如我们近期看到欧洲的一些银行,也在尝试在以太坊上发行债券。

所以总体来说,以太坊现阶段还是最好的公链。

目前大概2%的ETH锁定在Maker生态中,我个人认为这个比例不能超过10%。因为资产端一定要足够分散化。市场上的众多稳定币,基本上都是基于以太坊发行。这些稳定币在多抵押时可以切到Dai的资产中。多资产抵押的Dai,会减少对于ETH价格的敏感度。

零壹财经·Binary:简单回顾Maker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成果。

潘超:Maker在2015年就启动了,2017年12月份正式发布。在2018年,Maker完成了从零到几百万规模的跨越。从2019年开始,Maker迎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可以看到,Dai的市值翻了一番,同时MKR的市值也实现了翻倍。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我们今天经常谈到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体系。Compound使用Dai作为基础货币,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借贷工具,比如Dharma等。另外,系统内还出现了第一条以稳定币作为原生代币的链——xDai。这条链基于PoA,在很多支付场景都很便捷。

所以,无论从市值、金融项目、还是使用场景来看,过去一年Dai都取得了很多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基本上都是社区驱动的。Maker在过去一年最大意义在于,撑起了以太坊上的金融生态。

三、关于稳定币

——稳定币需要平衡合规性和流动性

零壹财经·Binary:稳定币如何定义比较合适?

潘超:找到一种精准的稳定币定义,其实是很困难的。现在大家把很多数字货币都视为稳定币,比如摩根币。在我看来,稳定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发行、价格与主流法定货币锚定的一种货币。另外,我们现在谈论的稳定币,更多是一种零售型稳定币,就是面向大众发行和交易。

零壹财经·Binary:如何看待摩根大通等发行的数字货币?

潘超:像摩根大通发行的JPM Coin是一种内部的结算凭证。的确,从某些层面来看,它又像是“稳定币”的一种:价格与美元1:1锚定,基于区块链发行。但它与一般认知中的稳定币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摩根内部结算体系中的凭证,不对公众开放。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普通人“触碰不到的稳定币”。当然,摩根币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也有它自身的价值。

我觉得,货币本身就是分阶层的,稳定币也是如此。在不同的阶层当中,稳定币也需要解决不同场景中的不同问题。比特币可以解决资产储值的问题,而摩根币主要解决的就是面向企业的大额资金结算问题,而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币主要用于做市商和交易所之间的交易、套利等场景。

零壹财经·Binary:如何看待市场上的各类稳定币?

潘超:目前稳定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以USDT为主的,是以主流法定货币抵押发行的稳定币。USDT对于中国和其他非美国国家市场,也被认为是一种和美元相关的价值存储。对交易者而言,稳定币是交易过程中的停泊港,可以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观望市场,出现机会及时入场或危机来临套现离场,给自己足够的斡旋空间。

第二种就是数字资产抵押发行的稳定币。这种稳定币本身是一种流动性和信用的拓展,功能也更多一些,无需依赖法币,同时可以释放抵押资产的流动性。以Dai为例,用户可以在不失去ETH收益的前提下,获取更多流动性。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好Dai的原因。Dai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出入金渠道,拓展到一个可以释放流动性的金融市场。

而对于算法央行类的稳定币项目,我个人不是很好看。这类都是完全无抵押的的尝试。但这类的经济模型是非常值得质疑的,目前的区块链发展阶段很难形成一种完全无抵押的稳定币。

零壹财经·Binary:为什么稳定币会备受关注?

潘超:2017年年底,随着加密货币的爆发,市场急需一个法币入金通道,稳定币于是出现了。USDT就因为在那个时候满足了市场需求,市值急速增长,翻了几十倍。但同时,USDT本身也存在诸如不透明、不受监管等问题。于是,市场上其他一些主体就企图挑战或者取代USDT,从而诸如TUSD等一些稳定币产品也相继出现。

另外,众所周知,USDT背后是Bitfinex交易所,也支撑着该交易所的交易。其他交易所也会有动力去发行自己的稳定币,去抢占USDT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很多交易所也已发行或者准备发行自己的稳定币,为的就是让用户使用自己的稳定币进行交易结算,并从中收取手续费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收益。目前稳定币要么是信托公司去做,吸收用户存款,赚取中间差价;要么是交易所在做,希望交易结算控制在自己手中,并抢占市场。

零壹财经·Binary:稳定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潘超:这个需要区分市场。对法币抵押型稳定币来说,USDT的先发优势很明显。要和USDT竞争,就需要在监管层面有优势,从而衍生更多信任。当然,还需要解决流动性问题。但这又是矛盾的:要取得监管的信任,就需要损失一部分的流动性。所以,稳定币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一方面要有资产的保障和兜底,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流动性。

而在数字货币抵押型稳定币市场上,首先是合约要足够完美和安全,其次在于抵押品框架的设计和风险控制。如何去挑选一些优质抵押品、如何组合抵押品、如何设定抵押率都是很重要的,更多还是一种资产管理层面的问题。当然,如果要将一些实物资产上链,丰富资产端,也会涉及到合规层面的问题。

零壹财经·Binary:未来稳定币的整体竞争格局会是怎样?是百家争鸣,还是只会剩下一家或者数家?

潘超:未来市场上肯定不会有如此多的稳定币。我认为,每个应用场景中未来会剩下一到两种稳定币,而且每种留存下来的稳定币都拥有独特的优势。在法币抵押型稳定币中,我认为USDT会长期存在,只要它不出现监管层面上的问题(注:4月26日,USDT发行方Tether和Bitfinex交易所被曝合谋挪用8.5亿美元USDT储备金,已被纽约检察院调查)。USDC可能也会占据一定的市场,因为它在监管层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对于数字资产抵押型稳定币,Dai现在是独占市场的。但如果未来能够打通所有链的话,可能会出现一种新型稳定币主导市场。

四、关于DeFi

——去中心化金融?No,开放式金融!

零壹财经·Binary:用简单的话向小白介绍DeFi,你会怎么表达?

潘超:DeFi是利用区块链上的资产通过自动执行的合约,无需第三方的托管与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创建账户进行交易的一套金融体系。

零壹财经·Binary:DeFi的愿景是一切资产通证化,在全球开放市场中,可以以任意颗粒自由交易。这与之前孟岩、元道等人提出的通证经济感觉有些类似。不知道你怎么看?

潘超:DeFi如果想走出今天的存量市场,确实需要将很多实物资产上链。但这并不是DeFi最核心的点。DeFi更多是一些金融相关的产品与协议,是有选择性地将合适的产品进行上链。

而通证经济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一切与之相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其范围之内,比如资产上链、甚至积分等都是在其研究范畴中。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零壹财经·Binary:DeFi与FinTech(金融科技)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

潘超:DeFi可以说是FinTech的一种,两者都希望通过科技改变金融,只是DeFi更加细分。具体来说,FinTech之所以能够发展,原因在于数据都被中心化。金融机构可以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给每个参与者“贴身份”,并以此达到预测和风控等目标。这是FinTech的特点。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DeFi背道而驰的。DeFi更强调数据分散化,数据不是由中心化机构垄断,每个个体有权使用并对自己的数据进行计算。同时,DeFi强调匿名性。

DeFi和FinTech就像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极端处理方式。双方需要往中间地带去寻找一种平衡。FinTech的问题在于数据过于集中化,个人隐私得不到保证;而DeFi的问题恰恰在于缺少一种由海量数据形成的身份识别系统,而缺少这种系统,信用贷款等很多业务都存在各类风险。DeFi要去向FinTech学习,合理利用好链上数据,尝试去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而FinTech需要向DeFi学习,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以及海量数据的安全性。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技术背后是哪些群体出于何种目的如何使用。
区块链也可以被作为一种监管友好型的尝试,就像摩根大通在做的事。甚至在不同地区,技术所追求的东西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美国,可能更追求去中心化金融;而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更愿意牺牲隐私性去换取更好的便利性。

零壹财经·Binary:如何看待Maker在整个DeFi生态中的地位?

潘超:现在大部分DeFi项目都是在以太坊上进行的,原因在于以太坊上目前聚集了很多流动性很好的资产。而Maker是在以太坊上提供了一种基础的稳定货币。我一直把Maker比作以太坊上的“央行”,是基础货币的创造者。如果说,将ETH比作以太坊上发行的“国债”,那么Dai就是通过抵押“国债”发行的基于每个人的流通货币。而类似compound、Dharma等项目都在系统中发挥着类似“商业银行”的职能,层级关系很明确。

可以说,目前整个DeFi生态是围绕着Maker建立的。

零壹财经·Binary:虽然DeFi目前的生态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除Maker之外,很多DeFi项目的运营情况都不乐观,用户规模很小。对大多数用户而言,现阶段很多DeFi项目充其量只是一个次优选择,对用户认知门槛、操作难度都很高。在你看来,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潘超: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资产端缺少更多优质资产的选择,DeFi面临的还是一个存量市场。

当然,用户体验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何教育用户合理使用和保管私钥等。但这不是去中心化金融特有的问题,很多区块链项目都有这样的缺陷。很多项目也一直希望提高用户体验,但难度比较大。

另外,对于DeFi来说,需要打造一个支付场景去支撑整个体系。但目前,在支付这个领域还没出现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不过,现在也有一些项目和技术在做这方面尝试。

但终极问题,我还是认为在资产端。这也导致DeFi不可避免地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一些结合,将现实中的一些优质资产映射或者托管到链上,增加资产端的丰富性。这里会有一些权衡,DeFi不能追求完全去中心化,要求所有资产完全不受中心机构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去中心化金融”不是对DeFi最准确的表达。中心化是分程度的,我觉得DeFi更合适的表达是“开放式金融”,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没有太多准入规则。

零壹财经·Binary:DeFi会对传统金融市场和区块链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潘超:我认为,区块链通过DeFi可以与传统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解决传统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DeFi在跨境支付,或者对缺乏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地区来说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传统金融来说,DeFi更多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改进。之前传统银行的数据是不会对外开放的,但最近兴起的开放银行运动就是银行在向第三方提供信息。当然目前还只限于可读阶段。那之后会不会延伸到可写入阶段?第三方机构是不是有可能参与到记账的过程?我觉得这都是可以想象的领域。

零壹财经·Binary:DeFi与传统金融市场的融合是否需要特定的契机?

潘超:我觉得是需要的,因为DeFi需要摆脱目前存量市场的限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目前传统金融市场的运行足够好,在这种情况下DeFi需要往前多迈出一步,去为那些没有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或者在现有体系中受到差别对待的用户提供服务。

零壹财经·Binary:最后,描绘一下你心目中DeFi未来的样子。

潘超:这个蛮难想象的,可能更适合一个科幻小说家去做这样的事。我能想象到的,未来Dai会成为一种真正的点对点的支付现金。虽然目前电子支付已经十分方便,但还是需要依托App和很多其他的信息资料,而DeFi未来有可能真正能做到点对点的支付场景,无需第三方机构参与,甚至通过邮件就可以完成转账。这是我认为未来DeFi会比较成功的场景。这也算实现了中本聪最初的愿景吧。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沃伦·巴菲特:比特币是一种赌博设备,有很多欺诈与之有关

下一篇>西班牙最大证交所将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认证系统,消除物理证书的创建与交易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5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