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保险

“中国保险从业人士至今没有回答好这两个问题”

互联网保险 苏越 · 零壹财经 2023-08-09 阅读:38982

关键词:保险机器保险保险科技保险数字化保险业

保险业迷思:颠覆性迭代+新业态猜想

作者 | 苏越 来源 | 零壹财经
 
“保险行业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大家对行业如何发展感到很迷茫,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就行业本质和未来做深入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保险从业人士至今没有回答好保险是什么、保险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保险行业要走出来,需要整个行业的觉悟,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超脱行业、企业、个人的范围,把保险放在更大的历史长河、更宽广的时空范围去思考一些问题。”
 
2023年7月9日,“零壹读书会06期:《保险的未来》《保险科技概论》”在北京举办,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保险企业高管围绕书籍共同探讨了保险业与保险科技的发展。
 
《保险的未来》作者、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数字保险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和,在会上阐述了保险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强调了保险属于认知科学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对行业科技赋能、理论迭代、模式变革、创新探索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享。
 
王和表示,保险的未来和未来的保险有两层含义:静态上,保险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动态上,未来的保险将呈现怎样的形态?
 
他认为,无论是作为行业,还是企业,乃至从业人员个体,当下的保险业均面临着一个现实且严峻的挑战:保险行业存在的逻辑以及合理性等基础环境和条件将“不复存在”。
 
因此,面临被淘汰和再存在的抉择,行业需要一种“集体共识”,即认识到这种风险的现实存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需要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意识和勇气。

“作为传统且古老的行业,保险最需要解决的是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重新思考‘为什么’和‘凭什么’的元问题,即重新思考行业存在的底层逻辑,即社会为什么需要保险、保险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保险的社会价值何在。”他提出了一系列“根本问题”。

以下,是王和在读书会上的观点摘编:
 
01
改天换地:科技赋能改变保险理论基础
 
首先,应当重新理解并定义“科技”。广义上的科技赋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改变社会的底层结构。现代科技带来人们对于时空的重新理解、定义和利用,赋予未来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就保险而言,科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三个更加”,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科技改变了作为生物的人自有的能力,对保险的赋能建立在大数据互相联通、量化对风险的感知、更加智能的风险管理之上。
 
科技带来的改变是“改天换地”而非局部和狭义的,科技赋能使保险理论基础发生改变。科技不是狭隘的技术概念,而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是对时空的重新认识,在这个背景下,保险的理论、技术、方法、模式、对象、性质、实现、存在等逻辑基础都将改变。
 
02
摆脱局限:未来保险取决于认知计算
 
在科技赋能的基础上,保险将被重新定义。保险的本质是认知科学,在大数据时代,认知科学的本质属于计算科学。金融保险本质上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认知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依靠计算科学。
 
因此,认知或计算的能力决定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基本和基础能力,决定经营管理的边界。当下保险公司依然遵循传统的商业模式,在风险认知计算引发的觉醒之后,传统的模式将被迭代取缔。

在这个背景下,行业应当建立数科思维,摆脱传统精算的局限,融入认知计算时代。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带来认知革命,动态生命表将运用于未来的精算方法中。目前保险依靠预测,未来将走向预知和认知。

未来的保险不会是赌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是完全取决于主体认知计算的能力。认知计算的三大能力,即数据、算法、算力,决定了保险经营管理的能力与边界,势必带来保险经营的分化。
 
03
坐标转换:科技革命带来量升质变和范式变革
 
科技赋能和理论迭代将会带来模式变革。传统的理论、模式和技术将会“失效”,高瞻远瞩很重要,把握根本更重要。科技改变认知,继而改变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险面临迭代,乃至颠覆存在基础的挑战。基于“今非昔比”的代际思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改变,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有“质”的改变,并带来“改天换地”的范式革命。
 
未来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将从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如同《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说,“科学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在革命之后,科学家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未来,人们面临的是整个坐标系的转换,变革前后,彼此之间没有公约数。
 
 
未来保险模式的改变,建立在这样一个框架上:底层是科技和理论,包括量子理论、分布式、纳米技术等;底层之上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技术为行业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认知科学解决对风险的认知,人身保险则建立在生命科学基础上,平台化、智能化以及多方面的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带来了未来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洞察需求、服务社会,二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商业模式上,传统保险模式依靠集合、预测、信用,具体实现方式是依靠营销、精算、经营,科技赋能后,互联网将集合改变为自集合,大数据将精算迭代为动态定价,区块链带来后信任体系,交互式、动态认知、自证体系的新业态模式将由此生成。
 
04
万物皆数:未来是“客户主语”时代,机器保险是行业方向
 
未来创新探索的路怎么走?
 
保险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数字化回归,其两个重要特点是信息平等和技术民主。这将会带来一个“客户主语”时代,对于风险认知、不确定性、经营管理等,企业逻辑都将改变,进而迭代了企业对服务、增长、盈利的认知。因此。数字化是从底层开始改变,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也改变了企业自身的经营逻辑,从现在开始改变,而且终将彻底改变。
 
科技带来的“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将改变时空的认知,进而改变了集合和预测,推动了保险效率和可能的迭代,而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是不可逆的。正如《三体》中所说“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未来的商业模式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传统保险模式依靠集合、预测、信用。当下的被集合会走向未来的自集合与互集合,人联网、车联网、家联网等技术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集合的发展为传统保险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效率提升。

“万物皆数”使预测发展为预知,从由外而内的理解到由内而外的理解。信用上,也会从前信任到后信任,从社会信任到自然信任,区块链等技术为类似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提供想象空间,这也将颠覆当下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

从保险经营的角度看,预测的目的是定价。面向未来,预测本身将面临根本性挑战时,保险业需要重新思考传统“定价在前,成本在后”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如果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也许一种基于动态的定价模式,如“前定价+后定价”模式才是根本解。

举例来说,车险领域,数字化汽车、智慧交通、智能网联车、共享汽车、以驾驶行为为中心的UBI等的出现,使风险的量化管理成为可能;家庭保险领域,智能家庭医生、慢病管理设备、护理机器人、感测设备等智能家居记录生活习惯、积累健康数据,从根本上改变健康管理和其保险的模式。
 
 
保险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保险即是数字,受数字科技所影响。当科技改变了人们对数字的利用和理解时,也势必改变保险,会给保险行业描绘出一个全新的巨大想象空间。高效、公平、公正的机器保险公司将是未来的行业发展方向。

行业应当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当下”的世纪无疑是“孤独”的,因为这百年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是“空前绝后”的。作为保险从业人员,身处这“孤独百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拥有绝无仅有的机遇。无论能否把握“机遇”,但“意识”并“体会”最重要,切莫辜负“孤独”!
 
05
专访王和:谈及风险减量管理、如何定价、模式变革方向等
 
读书会后,零壹财经分析师访问王和,结合前述分享内容与当前保险科技的典型现象做了一些探讨,内容精华如下:

1、零壹智库:未来的保险与现在的保险有什么本质不同?


王和:不能用传统想法去解释现代和未来,要回到最根本的层面去看。例如保险,它的根本就是一种社会化的损失分担机制。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办法承担巨大的风险,那么通过保险的制度安排来分摊,其核心就是公平和效率。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保险其实在公平和效率上都有问题。

科技给这个时代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够比较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公平和效率问题。那么,如何利用科技改变或者推进保险运营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传统保险的基本理论和经营逻辑是风险“等量管理”,就是静态地接受原有风险损失,然后进行二次分配。
 
如果未来的保险可以实现风险“减量管理”,就可以将风险的暴露降低,其价值贡献比传统保险更大。
 
要用一种发展、动态、进化的眼光来看保险的未来。未来的科技赋能可能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可以实现动态匹配,能够对风险起到约束作用,继而降低风险暴露。

从这个角度来讲,保险大有可为。社会财富,包括创造的财富、消耗的财富,以及被破坏、浪费的财富。如何降低财富损失其实比创造财富更重要。举个例子,人类社会每年生产和消耗许多粮食,但是在生产、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产生大量浪费。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估计,全球每年浪费掉约13亿吨的粮食,占全球生产总量的约1/3。这种体量,实际上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减少损失,这也是做风性管理、做保险的企业和个人要去关注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来理解风险、保险,它跟整个社会的关系,境界也不一样。现在社会更多的关注财富创造,而对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关注不足。比如像这次北方水灾,很多损失其实是不应该的,原因在于社会风险管理的硬件、软件基础设施跟不上,所以一旦灾害来临,风险损失就会扩大。

在大背景下,我们讲科学发展观,讲提高发展的效率,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经济关注增量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关注减量,不仅要关注财富的创造,还要更多关注财富的损失。因为财富的创造是不确定性,投入不一定能够创造财富,但是对于财富的减量管理具有确定性,只要有所投入,就能够有效地减少财富损失.

2、零壹智库:科技赋能对金融、保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金融也是从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保险的角色会有哪些方面的改变?

王和:金融、保险会从一个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这是我对保险或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贡献。

制度的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大数法则和损失分担的互助平台,许多个体通过保险集合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分担风险。从制度上来讲,它比较公平合理,因为这个机制把社会的总损失加上保险公司的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摊到每一个风险单位上去。

但是这种平台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它基于风险等量管理方法,是一种消极、被动、静态的风险管理;第二,在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要消耗掉较高的成本,就财产保险来讲,至少在30%左右。

我认为未来互助可以通过一种技术的方式,更具体来说,是在互联网上形成一种规则来组织,同时,技术通过同类风险分析的归因分析过程中来实现干预,提供一些风险防御减管理的支持,使风险的主暴露降低。保险业通过这样一个积极管理过程来降低整个社会的风险暴露,进而减少损失。

保险从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也是从相对静态走向相对动态,从相对消极走向相对积极的路径。这样保险就从“收拾残局”的旁观者角色,走向主导者的角色,来发挥社会风险管理的社会分工作用,进而降低总的社会风险损失,带来社会的进步。

3、零壹智库:科技公司跨界经营保险,创新型保险科技公司争相涌现,这是否也是模式变革的一种体现?

王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保险是一个前信任模式,类似于大家去吃饭,每人预付100元,以免中途有人离开。这就是传统保险,需要先积累一个保险基金,然后再根据规则组织来分摊,是一个先积累、后分摊的模式。后信任模式则是形成一种刚性约束,保证事后能够分摊或能够实现实时分摊。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且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从前信任到后信任模式的过渡,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刚性信任的问题。总的来说,解决信用的问题需要耗掉一定成本,从事前风险管理到事后违约管理,都可能消耗社会效率。但是如果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也能起到一些刚性约束作用,信用运行的效率就会提高。

未来不需要去建立有形的保险基金,而是通过一些技术、制度的手段作为偿付能力的保障。这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保险,因为它会颠覆现代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准备金的概念。实际上,偿付能力、准备金目前是保险行业成本的一大组成部分,但也是影响效率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技将改变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将改变保险经营的一些基本元素,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的运行逻辑和效率。

4、零壹智库:保险经营的基本逻辑都会发生极大变化,未来是否保险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也不是必要存在的?

王和:
是的,我认为未来可能会回归互助。互助形式中,熟人之间的互助效率是最高的。如果能够用一些技术手段,使每个人都不能赖账、或者不敢赖账,实际上可以回到互助机制。并且,技术可以使风险损失的评估更加透明化、效率更高。未来传统保险的颠覆不是简单的改变,而是通过一定的科技赋能和其他的金融工具组合来运作。

大逻辑上,未来可能会有一个虚拟的准备金企业,虚拟地存在于整个社会财富当中,可以在标注之后进行调用、汇集。未来的保险回归到互助本质,但会发展为有规则、信用的后分摊机制。

金融会从一个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从用制度约束发展为用技术约束。如果放到一个大的运营环境中,还有很多东西需要配套,但是这个大逻辑是讲得通的,接下来只是需要想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

5、零壹智库:个体保险消费者并不了解科技保险公司的运行模式,个体是否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应该如何对此进行约束监管?

王和:
现在我们要解决两个矛盾:其一是科技保险组织针对于个体的关系,另一个是个体针对于科技保险组织的关系。讨论更多的是前者,科技保险公司怎样更好地管理运营个体风险,而个体如何去约束保险公司要靠监管,不是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首先,科技带来的就是更透明、更高效,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更加透彻的感知是对于风险的感受,从而不至于信息不对称;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是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大数法则能够在一个无穷的范围内运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是对于风险的匹配能够更加的智能化。

第二,未来会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在这个技术平台上,信息是对称的。只要定好游戏规则,任何主体在这里都一样,所有的规则,例如损失和分摊都摆在明面上,因而非常高效。
 
科技赋能带来的三个“更加”,给传统保险模式带来的根本性、颠覆性的改变,不再靠历史数据来定价,而是实时定价,通过技术和规则保证定价的客观公正。传统的保险根据别人的事情来定价,未来的保险则是根据自身的数据来定价。前者的逻辑是今天总是历史的重演,后者是今天就是今天。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哲学角度上只要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能知道明天发生什么事情。但在现实角度上,用今天发生的事件来解释今天,才是最公平合理的。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保险科技十周年——典型产品及应用 | 案例征集

下一篇>全栈信创升级的太保范本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