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区域性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客户归属地认定之讨论

顾亦明 · 零壹财经 2023-06-29 18:11:02 阅读:14141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性商业银行征信数字化贷款

作者 | 顾亦明 来源 | 零壹财经专栏 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必须执行属地化获客的监管要求。但如何进行客户归属地的认定,是一个涉及实操的热门话题,其中有着诸多关联的要素,有技术支持方面的,业务需求方面的,还有合规要求方面的。而业界对此的实际做法也很分散,相关管理...
作者 | 顾亦明 来源 | 零壹财经专栏
 
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必须执行属地化获客的监管要求。但如何进行客户归属地的认定,是一个涉及实操的热门话题,其中有着诸多关联的要素,有技术支持方面的,业务需求方面的,还有合规要求方面的。而业界对此的实际做法也很分散,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给出一个十分明确的操作意见。因此就这个话题做一些讨论是有意义的。
 
笔者这里所指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是特别指商业银行通过与导流获客推荐的助贷平台进行合作开展的以线上流程为主的信贷业务,包括即使导流获客推荐的助贷平台具有线下获客场景与步骤,但后续自平台向商业银行推送借贷客户开始之后的所有流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都是线上流程的这类业务。进一步,本文重点讨论个人消费贷所相关的客户归属地认定事项,而因能够在更广范围下服务当地的小微及个体工商户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件有政治意义的事情,所以对于个人经营贷客户归属地的认定问题,可以有较多不同措施,本文的讨论仅供参考。

根据银保监会2020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2021年2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24号文),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必须执行属地化获客,要求根据科学审慎原则、数据可获得性、现有技术手段等综合确定客户归属地认定标准,确保可追溯、可核查,不得简单根据客户自主填报认定。

而互联网贷款是一项数字化并且往往是高频批量进行的以客户线上自助操作为主的业务,因此在实操中针对线上获取的客户,是否满足属地化获客的要求,还是需要通过设置在系统中的一系列自动化的逻辑和规则来做出最终判断。

因为现在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的助贷业务,基本上都是借款人在平台的APP上完成申请,再由平台将借款人及其申请信息一起路由推送给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根据所推送的信息进行审批这样一个流程,为此笔者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客户归属地认定的实践中,树立了一个原则,就是所获取信息必须是合规的,所进行判断必须的独立的。

这个原则就是说,由平台提供的为了客户归属地进行系统自动化规则认定所需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其获取手段与转送过程必须是合规的,而最终所做出的认定判断,则必须是商业银行在相关信息基础上独立自主的判断。商业银行不能简单地以与之合作的非持牌放贷机构所传送的借贷客户归属地的认定信息,来代替自己对于客户归属地的认定判断;商业银行必须开展一个自主的可验证的过程来完成客户归属地的认定判断。

互联网贷款作为一项数字化流程化的以客户线上自助申请为主的业务,在判断申请客户归属地的过程中,其判别逻辑与规则肯定是和传统信贷业务线下获客时候的判断非常不同。根据业界的经验,相关的认定规则可以有如下众多:

(借款申请人的)身份证号、身份证地址、身份证发证机构、申请所用手机号的注册地、申请(含平台注册、平台授信和当前支用)时的手机入网IP地址、申请(含平台注册、平台授信和当前支用)时的GPS位置、征信报告上的居住地点、征信报告上的工作地点、绑定银行卡的发卡行归属地等等。

就上述所列出的各项认定规则,根据监管的要求以及我们强调的执行原则,从技术和业务的角度来做一些补充分析。

身份证号、身份证地址、身份证发证机构、申请所用手机号的注册地,可以归类为强判别规则。商业银行从平台或通过持牌征信机构获取的经过人脸识别和联网核查和OCR识别等步骤的借款申请人身份证信息,是可以自主核实与验证的可靠信息;而目前持牌个人征信机构也能够提供对于手机号注册地的查询。需要指出的是,身份证号和身份证地址,其信息结构是标准化的,但身份证发证机构的信息,全国存在着大量的非标准化描述。而在实际情况中,身份证地址和身份证发证机构,基本上就应该是在同一地区;为此在实操中可以忽略使用身份证发证机构的认定规则。

身份证号、身份证地址、申请所用手机号的注册地,这三项认定规则同时使用的意义在于,目前实际情况下,确实存在一定比例的人,其身份证号、身份证地址、平时所用手机号的注册地这三者不为在同一个地区。

对于征信报告上的信息,因为助贷平台本身不具备查征信报告的资质,即使依靠集团旗下的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进行征信查询,则相关信息传送到商业银行一事,目前数据传送过程也存在合规性顾虑,而平台对商业银行派送借款申请客户的路由步骤在先,商业银行自己查询征信报告的步骤在后,为了与平台路由政策相关的商业银行独立自主审批的通过率考虑,一般商业银行不宜以此作为客户归属地的认定规则。当然,如果以后持牌征信机构在整个申请流程中能够更多地有效介入,并且提供相应的认定服务则是另外一回事。

绑定银行卡的发卡行归属地等一类信息,实际操作中也不容易。因为针对一类户的账号与所开立的省市区域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各家银行都是自己各自的一套标准。所以对于本身互联网贷款业务总的体量规模不算大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要将全国多家商业银行一类户账号的分地区标准都在自己的互联网贷款审批系统中予以部署,实现起来实在费事。

目前业界议论比较多的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时候的入网IP地址和GPS位置。笔者认为,从互联网业务的特性来说,这两项都是特别互联网化的应用规则;但从商业银行最终需要自己独立自主完成验证这个角度来说,则目前存在一定的技术与流程缺陷。笔者曾经在与持牌征信机构的交流中提到,如果持牌征信机构能够提供插件去嵌入到助贷平台的申请端APP中,直接获取借款申请人在使用手机进行申请时候的相关信息,然后向商业银行提供手机使用时候的相关归属地信息,则以持牌征信机构的身份,这样的解决方案是最为合适了。

另外,理论上讲,入网IP地址和GPS位置这类实时动态信息所发挥的作用,与身份证信息手机号归属地信息这类相对固态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来比较,则应该是对于沿海人口流入为主的省市作用比较大,而对于内陆及边远的人口流出为主的省市作用则比较小。试想一下,在一个边远地区,身份证号不属于当地的、身份证地址不在当地的,手机注册也不在当地的,而只是在有贷款申请需求的时候,借款申请人恰好在当地使用手机进行操作,这种比例会很大吗?而对于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因为有大量的短期打工类的流动人口,其本身就恰好是互联网贷款所针对的长尾客群。

我们曾经做过测试,对于内陆边远地区来说,当身份证信息和手机号归属地信息都不能支持借款申请人的归属地认定的前提下,依靠额外的入网IP地址和GPS位置这类实时动态信息,并且还容许了不一定只是本次提款申请而进一步扩展到了客户在平台上进行注册及授信申请时候的入网IP地址和GPS位置,来最终认定当地的归属,这种情况最终在所有成功的判断中的占比平均不超过5%。

所以对于有些不属于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的资金方,在其与助贷平台合作中,在对客户的归属地认定中,能够大比例应用入网IP地址和GPS位置的信息做出有效最终判断,一定有其特殊性,是可以坐下来好好地深入研究探讨一下。

由此笔者另外还有个观点,助贷平台在进行客户分类向商业银行路由的选择过程中,应以身份证信息等相对固态信息作为优先规则,而应对入网IP地址和GPS位置这类实时动态信息作为后续补充。这样做法则能够体现出对于合作中的沿海地区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内陆边远地区区域性商业银行之间的一种公平性。

此外,对于在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所在地具有线下获客场景与步骤的助贷平台所推送的互联网贷款的客户,在认定借款申请人的归属地方面,则可以增加其他一些认定规则,诸如所对应客户经理的工号,所对应消费场景的代码和消费品信息等,并且在合理范围下,则更应该以这类有线下特征的认定规则为主要。

笔者还认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如果在与助贷平台合作中,对于平台所推送客户的归属地认定工作中比较草率,没有严格把关,其带来的最大的风险,并不是监管哪一天对你所有相关申请与信息来开展实地检验从而发现问题,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太大,对于一项认定规则下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验证,目前在技术上也有难度,况且监管也没针对如何做互联网贷款的客户归属地认定有过非常明确的操作指导。其实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于一旦你被反催收联盟盯上了,去指导那些有赖账倾向的人,从他们的直觉中发现在你这边的借款超出了你所在地的属地化获客范围,那么这些老赖拿着这个事情去当地监管投诉从而敲诈你银行,那样的话对从事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则将是非常头疼的事情,此时监管也将从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严肃对待和详细检查你的相关数据、规则与流程。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