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报告(2015) | BCG

互联网+ BCG · BCG 2016-04-02 阅读:8915

关键词: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报告

未来的中国个人征信业将迎来传统与创新的统一、金融与生活的融合、竞争与合作的协同。

 

内容概览

 

2015年,从银行贷款、消费金融,到租车、租房、住宿、借书等生活日常,信用不但 影响个人在传统金融领域的金融活动,更逐渐开始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个人征信商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开启,各类民营征信机构摩拳擦掌,在积极申请牌照的同时,依托股东背景和产业生态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伴随着征信行业的爆发,“信用”,开始受到广大民众的空前重视;脱胎于“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的“征信”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国内个人信用交易的不断壮大,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人口分布广泛、活力加速释放的经济体,央行主导的集 中征信系统负载过重,而薄弱的个人征信体系直接影响了社会融资成本、放贷效率和行业 的抗风险能力,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更加市场化的力量加入到行业中来,共同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随着个人信用信 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监管改革促成的良好商业环境,个人征信行业有望成为一片新蓝海。

 

目前,中国个人征信行业雏形初现,搭建起了包含数据征集、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 和征信产品应用在内的三大产业链核心,而首批八家准个人征信机构无论是数据源、技术 能力、覆盖人群还是主要应用场景都各有特色,互有重叠或补充,形成一定程度的差异化 竞争。

 

然而,我国个人征信服务刚刚起步,仍然面临着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数据交易机制缺失、征信教育和普及程度不足等发展挑战。如何能在未来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多措并举破除数据孤岛,并通过构建商业应用场景促进信用文化建设,从而真正提升征信业的服务水 平和质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个人征信的顶层设计将加速完善、基础资源供给优化将会破冰、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行业常态、征信的内涵与外延将在不断的场景尝试中形成共识。此外,未来整个行业有望呈现出公私兼营、“赢者通吃”与中小型专业机构并存的竞合格局。

 

个人征信行业立足于信贷,服务于社会经济,繁荣于成熟的信用文化。未来的中国个人征信业将迎来传统与创新的统一、金融与生活的融合、竞争与合作的协同,这个年轻的行业必将能够在蹒跚中砥砺前行。

 

1.应时而生,中国个人征信迎来市场化大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5年被称为“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化元年”。在这一年里,多项关键政 策与监管指引相继出炉,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的顶层设计雏形初现;第一批牌照发放提上日 程,征信市场化工作迈出关键一步;芝麻信用评分的生活化应用引发了全民对于征信的内涵和外延的热议(参阅图1):

 

 

“诚信”、“信用”与“征信”在各方讨论中常常同时出现在类似语境中,但它们并不等同。波士顿咨询认为,“诚信”的内涵最为广泛,包含了一个社会的道德与行为准 则,“信用”则有明确的价值维度,是“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体现;“征信”则是一种商业模式,是基于数据与专业处理对于“信用”进行评估的活动。

 

 

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第一家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的建立,然而真正对征信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实质性推动作用的,是从80年代末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领导的一系列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即将放开的个 人征信牌照,代表着我国个人征信行业打破了由政府主导的局面,向更加市场化、商业化 的竞争模式转变。纵观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起步期、深化期和市场化发展等四个阶段(参阅图2):

 

 

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于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以及满足涉外商贸往来企业征 信信息的需求,中国第一家信用评级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有限公司成立;同时,经 贸部计算中心和邓白氏公司开始合作。1993 年,专门从事企业征信的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 有限公司开始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此后,一批专业信用调查中介机构相继出现,企业征信的雏形初步显现。

 

起步阶段:央行牵头持续推动企业征信的建设,如在全国推行企业贷款证制度等。1997年,上海市进行个人征信试点,1999年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从事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标志着个人征信服务的重要突破。同年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上运行。2002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成地、省、总行三级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查询。

 

深化阶段:2003年,国务院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

 

用体系”职责,批准设立征信管理局。一批地方性征信机构设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也先后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银行建设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并于2006年1月在全国联网运行,弥补我国个人征信行业的空白 ,至今依 然是中国最权威的个人征信系统。2013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征信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市场化发展阶段:2015年1月,央行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 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标志着中国个人征信业向市场化、商业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预计首批个人征信牌照将于近期正式颁布。

 

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形成只有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 的起步阶段,我国征信的大量需求来自金融体系,尤其是信贷领域,而只有具备高度公信 力的机构才有可能推动。加上彼时社会化征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收集的信息量有限,因此没有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此外,个人征信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尚不健全,未能奠定个人征信商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国内个人信用交易的不断壮大, 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央行征信中心提供的基础征信数据和服务

 

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截至2014年底,央行个人征信中心接入1,811家机构数据。从业务量来看,以商业银行为主,征集的数据中83%为信贷和信用账户数据,公积金缴存、 社保、电信、税务和其他辅助个人信用信息仅占17%(参阅图3)。

 

 

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盖了8.6亿人信息,但仅有3.5亿人拥有信贷记录,个人征信记录 覆盖率为35%,即便考虑到中国55%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个人征信覆盖率也仅为61%,远低于美国92%的渗透率(参阅图4)。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人口分布广泛、活力加速释放的经济体,薄弱的征 信体系直接影响了社会融资成本、放贷效率和行业抗风险能力,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和 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此外,中国社会整体信用体系不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 不健全。因此,作为国家信用体系的核心环节的征信行业,其发展必然提速,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市场化的力量催化行业,也是中国征信行业现状使然。

 

 

1.2.1 补充完善征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覆盖效率

 

征信立足于信贷业务,以为各类型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为根本。央行个人征信中心的成

 

立为识别、防范和化解传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 基础设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然而,由于央行征信中心成立时间较短、主要覆盖有信 贷记录人群,加之我国金融深化程度不高,还有很多人群由于缺乏历史信贷记录,成为传统信贷机构“服务不了、服务不好”的客群,难以便捷、低成本的享受基础信贷服务,而金融机构也在承担着高额的线下尽调成本和巨大的信用风险,抑制了经济活力的进一步释放。

 

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服务有望有效扩充数据来源和增加人群覆盖,形成对现有央行征信 数据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降低交易中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信贷决策效率,并将这种“信息优势”扩大到更广泛的金融和生活应用领域,提高经济主体的 运行效率,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市场的转型。

 

1.2.2 扩大信用应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作为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征信行业立足金融,但其资源与能力可以辐射到金融行业以外,为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信息主体等提供数据服务,在经济和行政管理领 域拓展应用。多元征信机构的参与将有利于传统征信信息的推广,提高信息主体的用意 识,促进信用交易的达成和信用产品的创新,带动信用经济规模的扩张,并助推整个社会 信用文化的建设。

 

 

1.3.1 个人信用交易的需求不断壮大,市场边界不断拓宽

 

个人征信是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要求基础设施“扩容”:

 

个人消费的旺盛引发贷款需求的增长,征信的核心市场潜力巨大

 

个人贷款风险评估是个人征信在金融领域的最核心应用。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稳发 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消费场景日趋丰富,共同推动了个人消费文化的盛行。同 时,整个社会对信贷消费方式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在不断提升,极大加强了对于个人征 信服务的需求。过去五年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余额的年均 增速达到19-24%,信用卡贷款余额更是实现了超过50%的高速增长。根据波士顿咨询 中国个人金融市场模型预测,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将变缓,但未来五年个人信贷余 额仍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约55万亿,为个人征信市场创造巨大 发展空间(参阅图5)。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成长将倒逼个人征信快步跟上时代发展

 

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发展和爆发式增长给金融这个百年常青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P2P、众筹、第三方支付、虚拟信用卡、互联网保险等创新业态层出不穷。无论是以 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搭建生态系统进入金融行业,还是中小金融科技公司以 垂直细分的方式切入某一个金融服务环节,新的行业参与者正在通过“以客户为中 心”的体验追求和产品创新意识不断填补细分市场的空白。但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 基础设施并没有做好接纳这些新的行业参与者的准备。以P2P为例,P2P平台尚不能 直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查询客户信用信息;尽管央行征信中心依托下属机构建立了网 络金融征信系统,为网贷企业提供征信服务,但由于该系统尚未加入到全国统一征信 体系中,仍然造成大量借款客户信息缺失。征信基础设施的薄弱导致了创新业态的异 化,例如P2P 由初创时的平台模式转变为为投资者担保的模式,而各家机构在自身风 控中的重复建设也造成了行业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样的行业发展困境,2015年7月,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强调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 系。鼓励从业机构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从业机构接入金 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允许有条件的从业机构依法申请征信业务许可。作为金融活 动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势必要尽快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的 发展速度,才能保障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共享经济在数字化时代的爆发式增长拓展了征信行业的外沿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极大的促进了去中心化服务的发展,从出行、住宿、餐饮到 物流、教育、家政,越来越多的企业围绕用户的日常生活推出了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 创新服务模式,将社会闲置资源与他人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从中获取回报。而 共享经济的核心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单纯依靠平台规则难以约束供需两端的行 为。为缓解陌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共享经济通常会引入双向评价体系。而征信企 业基于其数据处理能力与行业经验,有机会多元化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组合,在金融领 域的核心应用之外拓展业务。

 

1.3.2 互联与数据技术的进步为征信行业的创新与高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互联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多元程度及可获性,而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的进步为行业的降本增效提供了基础。中国金融核心数据的覆盖面与可获性均存在明显不足,为迅速完善征信体系,匹配强劲的市场需求,行业的新晋参与者开始取道非传统信贷数据的 收集和应用,通过与互联网化的生活数据直接对接,将电商网购、移动支付、水电煤缴 费、社交信息等数据源引入行业。在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等领域,领先机构也在积极应 用能够分析多元、海量、关联关系复杂的数据的新算法,从碎片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中提 取出与个人信用最为相关的信息。新技术从得以应用发展到被广泛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 它无疑是年轻的中国个人征信行业能够迅速成长的有力推动。

 

1.3.3 监管逐步推出的顶层设计和改革措施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

 

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监管和立法机构不断提高对征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监 管思路创新,积极推进征信市场主体培育。仅2015年,人民银行、国务院等相继发布《关 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征信机构监管指引》等多份重量级指导意见或监指 引,明确指出了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大数据顶层设计雏形已现,并首次对个人征信机 构的要求进行了细化,为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

 

2. 行业格局渐显,机构差异化定位初露端倪

 

 

在顶层法律法规和监管的推动下,中国征信行业雏形初现,搭建起了包含数据征集、 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和征信产品应用在内的三大生态核心,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在不断促进行业的创新与进步(参阅图6)。

 

 

数据征集:数据是征信行业的基础生产资料。除了传统的金融信贷数据外,越来越多的数据源被纳入到原始数据库中,政务和公共服务类数据、电信数据、生活社交类数据已 经成为个人信贷数据外最重要的补充数据。在成熟市场中,数据征集并非产业链中最高附 加值的环节。 然而,在年轻的中国征信行业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提供商或交易平台, 数据征集在耗费着各家参与机构大量人力物力。业内人士感叹:“本应该比拼厨艺的,但 现在各家都得从种菜开始”。而且,公开的数据市场的缺位导致了行业的灰色地带,扭曲 了竞争格局,并不时将整个行业推向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成为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最大 瓶颈。

 

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基于原始数据进行专业清洗、聚合、储存、建模、算法和信用 洞察是整个征信价值链中的技术核心。以“大数据”为代名词的新技术为行业拓展能力带 来了契机:多元数据得以处理,分布式技术带来了速度的提升和成本的优化,不断进步的 算法挖掘出更多洞察。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为代表的机构基于其 股东在相关领域的多年积累,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引领行业进行突破。耕耘多 年的老牌征信机构立足于服务信贷业务的用信需求,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分析与建模方法, 但同时也在尝试创新。虽然新技术在中国征信领域的实际应用仍有待拓展,但这无疑是全 行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方向。

 

此外,从征信产品来看,几乎各家都拥有信用评分、信用报告和反欺诈等产品和服务,产品种类比较趋同,反映出的是全行业在差异化商业模式探索上仍处于早期的现状。

 

征信产品应用:目前,征信产品主要应用在金融信贷服务和部分依赖身份验证、反欺 诈、信用决策的生活类场景中,能够有效覆盖一些缺乏央行征信记录的潜在客户群体, 形成对原有央行征信体系的有益补充。除了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外, P2P、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也成为征信产品的主要用户。此外,中 国互联网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为核心征信产品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也为征信机 构发展衍生产品与服务、多元其收入来源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以美国三大征信巨头之一 Experian为例,经过多年耕耘,目前已构建了两大类别四大核心业务:

 

征信服务类:

 

信用服务:向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评分和信用报告

消费者服务:供个人查询自身信用评分和信用报告,并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管理

 

衍生服务类:

 

决策分析:处理和挖掘自有、客户和第三方数据,获取有效信息辅助客户进行决策

市场营销:基于消费者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洞察客户行为和偏好,进行客户画像并辅助市场营销活动

 

截止2015年底,Experian的传统信用服务收入贡献已小于50%,决策分析和市场营销 等衍生服务收入占比达30%;从客户行业分布来看,金融行业(不含保险)占比为30%, 消费者服务、零售业紧随其后分别贡献了20%、9%左右的收入,此外,Experian还在电 信、能源、汽车、保险、传媒、科技、医疗健康、公共设施和教育等各个非传统信贷领域 拓展服务(参阅图7)。

 

 

 

从首批八家准个人征信机构披露的信息来看,各家在数据、技术和客户业务理解能力 等三大核心竞争力上各有所长,初步显露出一定的差异化定位(表1):

 

 

经典类征信机构:以鹏元、中诚信、中智诚等三家机构为代表。三家老牌征信机构继 承了海外成熟市场个人征信行业的经典理念,从金融反欺诈、个人信贷等业务需求出 发,通过征集传统征信数据及部分特色行业或区域数据,采用经典、成熟的征信模型 和技术,深耕金融服务领域。相较于其他从业者,尽管这类机构尚未大规模的使用多 元数据和创新技术,但是都在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此外, 虽然这三家征信机构都拥有良好的行业口碑,但其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定位也导致缺乏 直接、广泛的数据源,覆盖人群有一定局限性,数据和系统能力、应用场景建设等方 面面临一定发展约束。

 

新创生态聚合类征信机构: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华道征 信等。从数据上看,新创类公司除了对外接入传统征信数据外,都大量运用了自身场 景下沉的多元鲜活数据,包括支付、互联网电商、社交、电信服务、公共服务等。从 征信评价所使用的技术来看,五家公司都不同程度的运用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对经典征 信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产品应用场景上看,新创机构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非金 融场景的开发,探索传统信贷与创新生活场景应用兼顾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许 多金融机构、生活应用类商户都与新创类公司进行了有益的内部测试或合作,收到了 比较良好的市场反馈。尽管对于更多元鲜活数据、创新技术和生活场景的应用,行业 内仍存异议,但毫无疑问这些尝试给刚刚起步的个人征信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可能和 更感性的认知,为普惠金融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对于非经典技术应用的深度 和广度,未来市场的选择和时间会给出更加合理的答案。

 

总体而言,八家征信机构在数据源、技术能力、覆盖人群、主要应用场景等方面虽然 已经初步显现特色,但未来其在数据源、人才、场景等方面的争夺会愈演愈烈。作为首批 进入牌照发放流程中的民营征信机构,八家企业如何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共同塑造行业的整 体健康发展,找到竞合的平衡,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注:由于本报告篇幅及时间所限,2015年度我们仅对芝麻信用、中智诚征信和考拉征信进行了实地考察或深入调研;我们欢迎各类志在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机构能够在BCG未来年 度征信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与我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3. 破除瓶颈,三大行业基础建设亟待完善

 

 

合理合法地进行个人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是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 是,我国隐私保护立法滞后,目前尚未正式出台个人隐私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仍 在制定过程中,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上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 市场上合法征集信用信息和不当采集、滥用公民信息、侵犯合法权益的现象并存。规矩尚 未健全,而互联网经济的的蓬勃发展却已经迅速普及并深化了人们对于个人信息的商业价 值的认同和关注。于是,个人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开始乱象频出。

 

因此,如何能在立法层面上尽快推进,明确个人信息采集与使用的原则及边界,特别 是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各自的责权利,是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征信行业发展成熟的美国,基于市场主导型的征信机构模式和保护消费者的理念,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相继出台了17部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以《公平信 用报告法》(Fair Credit Act Reporting Act,下简称FCRA)为核心,奠定了征信市场的法 律基础。这些法律分别从信用报告的规定、平等授信的规定、债务催收的规定、信贷和租 赁的规定等方面对消费者信用进行保护,而FCRA及其革新法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共 享,特别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因此在征信机构的监管方面影响尤 为重大。

 

中国征信行业随着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领域应用创新的加剧,亟需在国家 层面建立相配套的数据隐私及安全保护体系,明确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责利。同 时,此进程也需要一个合理的过程,具有创新能力的征信公司应该利用窗口期,完善自身 数据获取和治理能力,使数据使用透明化,进而积极参与政策及配套法规制定,以引领行 业发展。

 

明朗的监管态度是影响征信行业市场化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例如,牌照发放的不 确定性直接影响着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观望情绪浓厚,特别是掌握了大量准确、 权威数据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和企事业单位,对监管政策变化的担忧使得他们在与准持 牌机构的数据合作上游移不定;下游的征信产品使用方也面临着“是否是合法使用征信产 品”的尴尬境遇,对于自身客户信息和数据的分享与反馈也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态度。

 

 

数据是个人征信行业的基础资源,这一资源的供给目前存在数据源散乱、数据质量差、交易机制缺失三大痛点。

 

个人征信行业所需的三大类数据——金融数据、政府公共服务数据、生活数据分别散 落在各主体机构中。大量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数据未能实现统一的征集和标准化处理。 政府公共服务数据则是由公检法、税务、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分别披露。生活类数据更 是分散在日常吃穿住行用等各类场景中,线上线下数据混杂,一人多账户多设备或多人共 享账户等问题导致线上数据难以归集到数据主体等问题始终存在。

 

数据孤岛问题之外,数据质量也是征信行业的顽疾。由于许多传统金融机构在收集原 始数据时,未能统一定义数据口径、在系统内部打通数据交叉验证机制,导致历史数据常 常伴随着录入错误、信息缺失或冗余重复但又不一致等质量问题;新兴机构虽然能够更加 快捷、低成本的收集线上数据,但也面临着信息主体不明、身份难以验证等问题。

 

此外,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与交易机制的缺失使对于基础数据资源的占有成为了关键 竞争优势,各家征信机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数据源头跑马圈地,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 的提升。

 

如何优化数据资源的供给将是未来几年整个征信行业需要重点攻坚的议题,纵览全球 实践,四大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

 

建立并推广个人信息数据采集标准是数据整合共享的前提。以美国征信行业为例,美国消费者数据行业协会(CDIA)制定了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与报告格式Metro2,用于 贷款数据收集与报告,确保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一致性,避免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有力推动了美国征信产业蓬勃发展。

 

故而,今后我国无论是央行、行业协会抑或是行业巨头联名倡议,逐步建立统一的数 据交换与共享标准势在必行。这不但可以有效节省数据转化与清洗耗时,而且能够提 升进入模型数据的质量,从而生成更为真实可靠的个人资信评估结果。

 

加强社会公共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

 

政府由于行政管理需要所产生的数据,具备全面、完整、准确和鲜活的特性,是征信信息的重要来源。尽管经过多年政府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数据已经实现纵向打通,但信息的开放共享程度仍然不够,并且各类机构相互独立、互相隔离、不对征信机构 开放。这样一方面这些数据由于无法相互整合、印证,不能发挥出数据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征信机构由于缺乏这些数据,无法进行深入的征信产品研发。未来若能通过 立法促进社会公共基础信息的公开,或面向持牌征信机构进行有条件的开放,将极大 提高征信行业的效率和整体数据质量。

 

构建行业平台促进数据的交互和共同开发

 

从数据获得的来源来讲,行业平台是非常经济且高效的选择,因为行业平台能够提供 更权威、更整合的行业数据。从目前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征信机构,特别 是拥有海量客户触点的机构都对独家数据有较强的保护意识,难以搭建数据共享平 台。但是各家机构若能够在价值链上找到利益共同点,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或交 换机制,则可有效的降低数据获取的成本,带来一定协同效应。

 

打造产品口碑、锻炼服务能力激发客户主动数据共享意愿

 

由于征信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任何一家征信公司都无法通过自建生态触达客户的每一刻生活点滴,这就要求征信机构以人的“用信圈”为基础,与征信产品的使用方进行有机合作,通过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更广泛的数据获取。目前中国的征信机构大 都在积极开发可信赖的客户关系,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已经出现了和征信 机构合作的案例,通过输出征信产品给下游金融机构提升信贷审批效率、降低违约风 险、识别欺诈客户等,同时由合作良好的金融机构反哺可共享的数据信息,从而适当 弥补当前征信机构由于尚不能接入央行征信中心而导致的关键信贷数据缺失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征信机构已经跳出传统金融领域的限制,在向更广泛的社会经济 用信情景扩张,这都将有效提升征信机构的数据量与质。

 

 

信用文化是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软环节”,但信用文化的形成与“硬条件”的建设是 密不可分的。而征信行业是创造“硬条件”的主体之一。当前,中国“守信激励、失信惩 戒”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守信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失信成本较低,导致欺诈违约等失信现 象比比是。淡薄的信用意识也抑制了社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而征信产品的多元化场 景应用无疑对于加强信用意识、支撑奖惩机制有重要意义。在海外成熟市场,个人征信产 品与服务主要被应用在金融借贷领域,但在生活场景中也有渗透。例如,在德国,部分业 主会要求求租者提供其征信评分SCHUFA。在国内,租房、租车、住酒店等存在信用风险 的生活场景中,目前的风控方法往往是押现金、信用卡预授权、押证件等手段,对于客户 与商家均有成本。如果能够成功引入征信产品作为决策支持,惠民惠商。目前,在传统信 贷领域外,八家准持牌机构已经在积极拓展更多元的个人信用使用场景。对于营造“守信 者路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培育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经济文 化,形成信用有价的经济价值观,这样的尝试无疑有积极意义。但是,使征信产品充分发 挥价值,需要供求双方的共同努力:征信机构需要努力提升专业能力,从研发端确保征信 产品对于相关场景的适用性;从应用端需要企业与商户正确理解征信产品的效用,避免脱 离行业逻辑与经营场景而盲目依赖征信产品进行决策,因为征信产品的误用和滥用形成损 失并伤害到客户。

 

4. 展望未来,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将渐次经历四大变化、最终形成一个格局

 

 

个人征信行业的顶层设计将加速完善

 

市场失序对于所有参与者最终都是伤害,浪费社会资源,贻误发展契机。在新兴行业的起步过程中,法律监管往往会滞后,海内外大多如此。但中国金融行业整体的法制化进程正在提速,而且,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就在经历互联网创新 潮冲击的行业对于立法立规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的认知已大大加深。我们相信,只要立 法立规者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市场,我国金融创新的法制环境会迅速得到改善。对于 年轻的征信行业,这将是最深刻的关怀。

 

在基本秩序之上,我们预计行业的发展将更有章法。2015一年的探索,行业发展的关 键抓手与痛点逐渐清晰。已经出台的相关发展规划将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更高效、更 集约地得以落地。

 

个人征信行业的基础资源供给优化将会破冰

 

个人征信行业的基础资源供应机制,即个人相关数据合理合法的征集与交易机制将在中短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已经观察到有地方政府牵头或行业中的大型数据拥有者发起数据交易平台。我们预计在中短期,中国个人数据的征集与交易将走向透明、 合规、市场化。数据从生产、聚合、加工、到交易的价值链将逐步清晰。大型数据交 易平台或数据中间商将主导数据资源的供应。同时催生众多专业数据公司,在数据分 析、可视化等细分领域通过技术与行业专长的结合为数据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务,形成 丰富的“数据生态”。

 

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行业常态

 

目前,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内对于新技术的有效性既期许,又质疑。在新事物的出生阶段,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必由之路。但我们预计,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常态,包括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对于非结构化、碎片化及海量数据 的分析技术、新的算法与建模方式等等,也就是通常被笼统称为“大数据技术”的众 多技术进步,均会在个人征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优胜劣汰, 新技术首先作用于成本、速度、精度,进而能够催化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的触达能 力,凡此种种,均会使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市场参与者必然取道的方向。但从技术到价 值,依旧“事在人为”。驾驭技术,首先要从业者能够深刻理解技术的潜力与边界以 及行业需求,并匹配相应人才、假以足够时日,让技术能够积极而审慎地发挥作用。

 

从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新技术的应用也并没有因为存量体系的高度发达而被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总会创造出市场空白,留给新的模式去填补。例如,在美 国,虽然FICO评分已经成为信贷机构、监管和消费者公认的“黄金标准”。但是美 国市场同样存在FICO没有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0%成年人没有完善的征信记录。为 此,FICO推出了FICO XD产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电信运营商、水电煤等非传统征 信数据来综合判断个人信用状况,已经为超过一半的过去无法获得信用评分的消费者 提供了信用评分,有效提升了征信服务的覆盖范围,获得了比较积极的市场反馈。

 

对于征信的内涵与外延将在不断的场景尝试中形成共识

 

诚信社会建设需要强大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而征信行业则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无论是优化社会治理,还是提升经济活动的运行效率,各方对于征信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都会不断提升。中国个人征信产品与服务的应用场景必将拓展到传统金融 借贷领域之外。这样的拓展不仅可以满足具体的用信需求,更有助于普及用信意识, 助推信用教育。展望2020,我们认为,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服务对象将包括金融借贷 场景(包括银行借贷场景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场景)、部分非借贷金融场景(例 如保险)、部分非金融领域中涉及信用风险的场景(例如租房、租车等)(参阅图8)。

 

 

 

对于中国个人征信行业长远格局的判断对各方参与者的中短期行动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而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又让这一猜想极富挑战。

 

目前,国际上个人征信行业的主流模式可以按照“谁是主导”和“有多开放”两个维 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第二类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混 合经营模式;第三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参阅图9)。

 

 

由于三种模式所代表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等迥异,三类模式 的发端、核心参与方和优劣势特点亦会有所不同(参阅图10)。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口大国,其独特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法律监管体系、 个人征信业务开展历史沿革等一同决定了我国不宜生搬硬套法、日、德、美等发达国家既 有个人征信行业模式,当另辟蹊径,自成一格。考虑到当前央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 库是我国最主要的征信系统,而各民营征信机构,在业务、技术、数据等方面各擅胜场, 在促进我国征信体系数据源多样化的同时,更可有效扩大征信系统覆盖人群,进一步充 实、增强现有征信体系,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和信用社会体系建设大有裨益。因此,未来 我国个人征信行业更趋向于走公私兼营的混合型发展道路。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业的蓬勃

 

发展及征信应用领域向生活类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应用方将包括各类存量与

 

新创金融机构外,非金融类商业参与者,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权机关,从而形成一个高 开放程度的个人征信体系(参阅图11)。

 

 

从行业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中国个人征信行业长远将形成多层多元结构。 我们的判断源自对于征信应用方的发展预判。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实体经济或社会治理,多层多元均是发展方向。而在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我们也会观察到对于“诚信”、“信用”的理解层次将更为丰富。这样的发展趋势将作用于经济社会对于征信 产品的需求。而需求将决定市场格局。

 

我们预计中国的个人征信行业仍将出现少数巨擘,他们将通过相对应用广泛的“通用 型”征信产品主导市场。这样的现象是行业“数据累积型+智力、专业、资金密集型”的 特征使然。当前由央行主导的征信中心仍会是金融借贷场景中的核心机构,而今日的大型 数据拥有者结合其技术、资金与场景优势,也将有望跻身行业主流。这些行业巨擘将不仅 通过基础资源与产品优势,更会通过影响行业标准、主导行业基础平台建设等“塑造性” 行为牢牢掌控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的主动脉。

 

但同时,“小而美”的细分领域冠军也将繁荣生长。他们缺乏自有的广泛数据基础,

 

资金实力的相对有限也将使他们难以支撑长期研发与商业应用拓展,因此,他们或者依靠

 

独特的数据资源和专业的分析技术退守产业链上游,或者依靠深入的特定行业专长提供更 具针对性的场景决策支持等增值服务在细分市场中精耕细作。

 

纵观全球成熟市场,我们在“市场化”特征突出的国家观察到类似结构(参阅图 12)。以美国为例,个人征信业诞生以来,企业数量从顶峰时的2200多家经过几十年的充 分竞争,发展成如今的益博睿、艾克菲和环联3巨头独大的局面,此3家公司2013年收入占 据了全美个人征信市场收入总额的63.5%。

 

 

但与此同时,美国征信市场也不缺乏后起之秀。在保险领域,Solera Holdings起初是 一家向汽车保险理赔处理行业提供软件和服务的供应商,后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精耕细 作,现拥有覆盖70多个国家的交通违章记录、事故处理记录、机动车技术、保养维修、机 动车行驶记录等专业讯息,为逾18万保险企业、维修公司、独立评估商、汽车回收企业 等提供各类车险理赔、机械维修、交通事故风险管控、车辆管理等专业数据和解决方案服 务。在反欺诈与消费服务领域,美国的Lifelock公司作为一家网络身份信息保护服务供应 商,对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提供反欺诈保护、金融账户预警、信用档案核查等服务,凭借 过硬的技术,在网络反欺诈这一垂直领域站稳脚跟。

 

各家征信机构及早审视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从而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 对于形成差异化的市场格局、资源集约地推进行业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征信行业立足于信贷,服务于社会经济,繁荣于诚信的社会风气。一个繁荣壮大、成 熟稳健的个人征信行业不仅能够促进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经济社会的融资效 率,降低融资成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转型的核心诉求,更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经济和社会 秩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

 

回顾2015,我们既看到了监管政策的突破、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支持,也听到了社会 整体对征信的内涵与外延的争议和困惑;既有准持牌征信机构对于行业阳光化、合法化、 健康化发展的期望和诉求,也看到良莠不齐的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野蛮生长;既有对创新 技术的积极探索,也有对传统理念的持续耕耘。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国个人征信业将迎 来传统与创新的统一、金融与生活的融合、竞争与合作的协同,我们寄希望于这个年轻的 行业能够在蹒跚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百度金融推MonicaPay 发力海外市场

下一篇>国外互联网保险如何创新——Clover Health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