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BigTech是什么,为何引起央行高度关注?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8-11-20 14:43:08 阅读:7293

关键词:BigTech央行徐忠央行朱隽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峰会

上周五,我们写产业互联网时提到一个重要的发展背景:随着消费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消逝,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进入商用阶段,互联网这项通用技术在各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提升。 其实,这一变化在传统金融行业尤为突出。 从早期,我们谈论金融科技时聚...

上周五,我们写产业互联网时提到一个重要的发展背景:随着消费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消逝,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进入商用阶段,互联网这项通用技术在各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提升。

其实,这一变化在传统金融行业尤为突出。

从早期,我们谈论金融科技时聚焦于C端产品和用户的体验的改变,到后期,随着它与产业融合的深入,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甚至金融监管也在随之改变。当然,这种产业变革既催生了新的机会,也伴生了不少的挑战。

在11月17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的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就提到,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已是一个普遍发展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移动通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而金融科技的影响已经从支付、身份管理、征信、信息安全等金融设施领域开始,并深入到风险管理、金融资源配置等核心业务环节。

而作为一个受到严监管的行业,金融产业互联网(更准确地说是金融科技化)则是一个更为复杂,更需谨慎面对的挑战。其中,那些有机会、有能力深度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BigTech(大型科技公司)也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周六的这场主题为“创新与监管”的峰会上,多位监管人士都在演讲中提到了BigTech,以及它所伴生机会的挑战。

1、效率、机会与产业互联网

从过去几年金融科技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可以深刻感受到,它对于金融行业在提升效率、优化体验、以及金融普惠上的重要价值。

徐忠在发言中提到,信息不对称始终是金融中介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技术创新将新的信息形态,比如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关于客户端的非财务信息,以及新的信息处理方式,比如人工智能的算法,引入了金融中介的活动。

技术进步使得一些原先属于企业的软信息变成了硬信息,也就是定性信息定量化,分散信息进行互联网采集和传播集中化,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收集分析,从原先关系型贷款的场景可以向交易型贷款转化。

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则在谈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时提到了金融科技的重要作用,他列举了网商银行的例子,377个员工一年服务了500万家小微企业。

在他看来,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线上线下结合。技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更有效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的困境。要靠市场化的手段,而非单纯行政的手段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除了前面提到的金融科技在用户金融服务(包括个人和企业)方面带来的改变,随着它与传统金融产业的融合与深化,金融科技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巨大了。

徐忠提到,2016-2017年,出现了金融科技公司与中小银行合作的助贷模式,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互联网渠道接触到客户,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他们的还款能力,但没有放款资格。而一些中小银行有可贷资金,但缺乏优质贷款客户,因此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将自己掌握的客户资源推荐给中小银行。

所以,一些大技术公司在向金融领域渗透时,可以凭借自己的客户资源、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形成规模效应和较强的市场支配能力,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可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也在演讲中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和传统银行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其发展也为金融业提高效率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大型科技公司在技术、数据要求更高的业务以及耗费资本比较少的服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说零售业务还可以根据用户画像推出适合自身的业务平台,推出业务产品,而且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成功推出了类似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让客户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率。

面对BigTech的竞争,传统银行可以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市场重新划分后,更加专注于风险和回报相对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业务,比如说批发融资。BigTech还有助于促进金融业的融资,为应对BigTech的竞争向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而传统银行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大多加大了技术上的投入,以高盛为例,近年来高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推出在线消费贷款平台,为零售客户提供个性化在线贷款存款和服务。

同时还开发了机构客户平台,向机构客户提供市场分析、风险管理以及交易服务。还加大了对科技公司的投资,不断收购金融科技公司,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传统金融业还可以和BigTech开展合作,提供创新型的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比如说双方可以设立合资企业,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整合业务流程,传统金融机构专注于产品金融端的内容,借助科技公司拓展客户渠道,而BigTech则侧重于分析客户的需求,打造细分的用户界面。目前在中国工农中建四大行已经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就是双方携手合作的一个范例。”

2、边界、挑战与市场的稳定

当然,就像硬币的两面,机会总是伴生着挑战。

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争议就是:边界。例如,谈及互联网模式时,经常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平台模式、规模经济等关键词,所以互联网总是容易跟无边界的扩展、颠覆,甚至垄断挂钩。

而这一点落在强监管的金融领域,争议和矛盾就更加突出了。随着这些年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面临了不少新的课题,而这两者的调整又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

在峰会上,多位监管人士都在发言中提到了随着金融科技变革的深化,用户隐私、网络安全、市场竞争、社会分配、监管套利、金融稳定等问题都值得持续关注和改进。这个挑战不只是对于那些市场参与者,更是对于监管者的考验。

以市场竞争为例,朱隽谈到,Fintech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一问题,虽然它也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提供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服务,但是它不像传统银行业一样,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

今年在欧洲推出了开放银行业的规定,要求银行分享金融数据,而这个要求并不适用于BigTech公司,这就使得后者在获取和分享数据方面和银行享有不对等的监管待遇,从而产生监管套利,获得竞争优势。长远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反而会降低效率,加剧不平问题。

再比如多位嘉宾提到了一个词“羊群效应”,这也是互联网的发展特性与金融产业结合所带来的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过高的市场集中度,经营模式和算法的趋同等可能会给金融行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在朱隽看来,典型如BigTech公司,实行混业经营,个别公司已经具备控股集团特征,增加了跨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播的可能性。尤其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也在加深,如果风险管理不到位,面临市场冲击时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放大金融体系的周期性。

徐忠谈及这个问题时则列举了债券交易的例子,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电子交易平台产生,金融市场扁平化了.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交易之间的利差收窄了,但另一方面,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出现问题时,就出现了羊群效应。在危机的时候,会使得利差一下子扩大很大。

此外,朱隽还提到了金融科技发展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影响。她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方面,金融科技发展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金融科技也可能通过算法技术及时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价格变化更加频繁,从而对通胀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于这场峰会,以及各位嘉宾的完整版发言,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细细地看完了这场峰会的很多嘉宾发言,有不少启发。关于金融科技的崛起、颠覆、风险,很多金融业人士、监管人士都有非常深入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另一个维度。

我想,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应用,每一次产业的升级都必然会伴生很多问题,但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蜕变的一部分,不是吗?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