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开放银行”再添一家:聊一聊“开放银行元年”的那些鲜花与荆棘

夏心愉 · 零壹财经 2018-10-22 10:45:53 阅读:17524

关键词:APIBANK开发银行数字化银行无界银行

动向 2018年,已经成为了国内银行业走向“开放银行”的元年。 7月份,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使客户可以通过企业的ERP、网站、APP或微信小程序等,调用银行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即应用...

动向

2018年,已经成为了国内银行业走向“开放银行”的元年。

7月份,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使客户可以通过企业的ERP、网站、APP或微信小程序等,调用银行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银行的产品及服务。

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对API里头的“创新组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API里可以有青菜、萝卜、西红柿等等,客户按照自己需要,可以单点,也可以搭配,而银行就像一个大厨,创造无限组合,匹配无穷需求。

8月份,建设银行的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建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推出TOP+战略,T是科技驱动、O是能力开放、P是平台生态。

9月份,招商银行上线两款迭代产品:“招商银行App7.0”和“掌上生活App7.0”,由卡片经营全面转向App经营,同时也开放用户和支付体系,通过API、H5和App跳转等连接方式,将金融和生活场景衔接。

10月18日,湖北首家民营银行众邦银行推出“众邦银行开放平台”,这也是华中地区首家上线的开放银行平台。

大行动了、股份制银行动了,民营银行也不甘其后。事实上,上海华瑞银行在去年推出的“极限SDK”产品,就已经将API端口嵌入合作伙伴的平台,开放了部分产品和服务。此次众邦银行的开放平台,则是在供应链融资、投资、账户及支付四个业务方向上践行开放。

单一网点这事儿,一直是民营银行最大的软肋。而开放银行的操作,恰恰可以让他们突破传统物理网点限制——把银行开到别人家去。

无界

在理解这种无界的银行生态前,“愉见财经”想请问各位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您有多久没有去银行了?有可能少则几日、几星期,多则好几个月了吧。以我自己为例,似乎除了必须要新开一类账户或密码多次输错只好去网点重置,我已经想不出什么事儿,是非要去银行领号排队不可的需求了。

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对照:您有多久没有发生过金融行为、资金交易了?我猜最多也就几个小时、一两天吧。还是以我自己为例,今天从起床到现在,我用O2O送餐软件叫过餐,进微信群抢过红包,赎回了点T+0货币基金转手还了两张信用卡的账;出差了大半个月才回家,电费和物业费催款账单都寄到了信箱,于是我又通过某第三方支付APP缴款水电煤、社区服务APP支付物业费,顺便还预约了个保洁服务……

在这个路边烤红薯桶上都贴着二维码的新金融时代,存贷汇、收付款,我们的金融行为其实无处不在、无时不需,只不过,它们变得越来越“无感”了,无感到我们以为都不需要银行的底层账户和产品服务了。

第三个问题,是在这样金融“无感”的背景下,各位觉得,银行是什么?银行的形态应该如何?银行还仅仅是那个网点、那个柜面、那个ATM吗?还仅仅是那条客服热线、那个网页、那个他自己的APP吗?

降维打击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开放银行,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新的银行形态,一种新的银行模式,带动着一个个银行产品和一系列银行服务,蔓延进我们日常本无处不在的金融需求里——银行开在各种企业的ERP里、开在大家的网站里、开在大家的APP里、开在大家的微信小程序里;有可能开在我的点餐里、我的出行里、我支付物业费和预约保洁的社区服务APP里……

到那一天,我们可能全过程没有踏进过银行的网点、没有点开过银行的网页,甚至全过程没有见到过银行的LOGO,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银行业务,但我们却实际享用了银行铺在底层的产品与服务。

这样发展下去,最乐观的状态,是银行的服务形态“无处不在”。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世界即吾剑,吾剑即无限。

举两个例子,以便各位更直观地感受“开放银行”。

例子一,A先生要出国旅行。

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可知,A先生很可能要操作三个步骤:他需要到旅行网站订购旅行产品;他需要去签证代办机构(网站)预约办理签证;他需要换汇(国人往往习惯在境内先换好外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以上三点,过往的情况是,不同的场景,受到不同的系统支持。然而对客户而言,更好的体验是“一站式服务”,在一个系统办完三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系统办三次事。

而“开放银行”的做法,是一种“嵌入式”模式,即把银行的服务“切片分解”,植入于合作伙伴方的系统,以便客户能够尽可能“一站式”办完多件事。以浦发初期的进展来看,比如,其已经与携程等展开合作,把客户出境所需的金融服务,植入到旅游产品服务系统里面。

例子二,B跨境电商要开展业务。

可想而知,B的业务要顺利开展,其免不了需要和商检、税务、海关、物流、以及银行打交道。还是以浦发为例,他们已经和上海口岸办等一系列这些流程中的所设机构达成合作,提出“一口通关”的工作模式——把企业银行与政府部门、服务机构整合在一起,同时也与企业自身ERP整合,这样在企业有融资需求时,“开放银行”也依托后台清晰的企业经营及进出口数据作为风控参考,及时响应。

成败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我们需求所在的地方叫“场景”,银行构筑的底层叫“赋能”,他们的触点无界延伸,需要一种合作伙伴进入其构建的新“生态”,从而实现对客户的新形式“服务”。

这其中的成败要诀在哪里呢?借鉴“央行观察”作者南轲子的部分视角来看:

1,体制。回顾银行业过去的数字化和经营转型历程,似乎更多是“增量创新”而非“存量改”,因为“存量”里有旧有的部门利益格局与运行模式。“开放银行”的道路上,若又是牵头部门的一场孤独长跑,则银行的创新,又要回到不温不火的老路。

对标管理更扁平、决策更灵活、反应更敏捷、容错度更高的互联网企业,传统银行业本来已在研发经费投入和高端人才储备上先天不足,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单凭科技部门的单兵突进,很难大破大立地真正实现以开放为导向的经营格局重整。

所以,卜一家银行“开放银行”的吉凶,先看他在总行资源和内部制度上,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

2,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对产品的理解,银行在产品化能力上还有所滞后。当服务能力以API的形式输出,其前提首先其脱离本部门管理的藩篱,按照全行统一标准进行标准化改造。产品化工作的要点是在全行形成产品工厂,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再进行拼装而非各起炉灶。这项工作粗看是技术层面,事实上则是风控能力、运营能力等等的综合表现。

当各家银行都进入“开放银行”的快车道时,“开放银行”将变成银行综合实力的全面比拼,需要的是在架构、流程、文化调整乃至获客、运营、风控、科技等能力的综合提升。

3,合作。合作伙伴是否真正给力,也是关键点,否则容易走向“聚合而非整合,站台而非平台”。另外,开放银行的另一面也是风险开放,合作伙伴或许提供了场景合作,但风控作为核心能力却少有输出,银行自身面对输入风险、共振效应以及内外部风险叠加形成的新的暂时不可预测的风险是否已有应对策略,是否建立充分的缓释和隔离机制,这些都需要提前予以考虑。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