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发力金融科技的香港,留给虚拟银行的空间有多大?

观点 澄子 · 零壹财经 2018-10-16 阅读:11322

关键词:香港发力金融科技虚拟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近两年来,面对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在发力金融科技,香港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近两年来,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在发力金融科技,香港自然也不甘落后,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动作不断。无论是金管局在今年9月份推出的全面连接银行和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的快速支付系统,还是虚拟银行牌照的发放,我们都能看到香港发展金融科技的决心。
 
此番虚拟银行牌照面向科技企业开放,是香港对引进内地金融科技的渴望,也让不少非金融机构尤为振奋。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腾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小米等企业都参与了申请这一牌照。
 
对科技巨头来说,香港的虚拟银行牌照,不光能为企业增值,更是向海外拓展业务的跳板。金融科技巨头在内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互金业务经验,除开前两点益处,互联网金融洼地香港似乎正在向他们敞开一片广阔天地,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传统金融系统发达的香港,留给虚拟银行的空间会有多大?
 
何谓“虚拟银行”?
 
在百科词条上搜索“虚拟银行”四个字,出来的定义是:虚拟银行,是指利用虚拟信息处理技术所创建的三维电子化银行。
 
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在网络空间中,虚拟银行运用三维立体空间概念来设计,由逼真的银行大楼、银行营业大厅、银行服务大厅、银行办公业务房间和走廊通路等组成,使客户在网上具有亲临真实银行之感,而且服务质量极高。
 
这样一个颇具科幻感的词条解释与香港金管局给出的定义——主要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虚拟银行并不神秘,其与内地微众、网商等互联网银行的模式相近。
 
2017年9月,香港金管局就公布要引入虚拟银行,之后在2018年2月修订《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
 
5月30日,金管局正式发出《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其中“银行、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均可申请在香港持有和经营虚拟银行”这一内容,使得“虚拟银行”四个字尤为受科技公司的关注。
 
香港金管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截至5月底,共接获逾50间海外及本地机构查询及表示有意经营虚拟银行。
 
根据媒体的报道,腾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小米等科技企业均以独资或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牌照申请。
 
不管原先有没有银行牌照,香港这张虚拟银行牌照对科技巨头们的吸引力都非常大,尤其是当下内地互金行业处于强监管阶段,无疑让金融科技公司看到了业务拓展空间和走向海外的机会。
 
关于香港虚拟银行牌照最新的消息是在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其中提到,第一批虚拟银行牌照的申请正在处理中,预计最快可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发出。
 
虚拟银行,空间有多大?
 
与银行、科技巨头们一致表现出对这一牌照的热切不同,业内人士对香港虚拟银行的发展空间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年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金融消费者消费习惯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依托科技力量的线上金融空间巨大。
 
但也有人并不看好其发展,因为香港传统金融市场发达,这几年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上业务也在开展,正如平安证券的研报中所指出的,虚拟银行诞生之初必然要面对来自传统银行已发展的在线业务的挑战。
   
平安证券在9月11日发布了关于香港虚拟银行的一份调研报告,报告介绍到,香港传统银行在过去数年已经实现了系统的全面升级,建立了在线金融服务平台,用科技减少了大量人力。但同时,其薪酬、租金及设备等运营成本所占比重还较大。而虚拟银行因为没有实体分行,有机会进一步压低固定运营成本,也就意味着其服务费相比传统银行会有更大的价格优势。
 
但报告也指出,对于香港虚拟银行来说,在一开始,需要面对来自传统银行已经发展的在线业务的激烈竞争。
 
微众银行诞生的2014年底、2015年初,内地传统银行的线上业务布局也已经有一定的水平了。彼时,手机银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网银基本已经成熟,开始面临手机银行的淘汰。应该说,从一开始,内地互联网银行也面临着当下香港虚拟银行要面临的类似境况。
 
但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无论腾讯系的微众银行,还是阿里系的网商银行,背后都是巨型流量和海量用户数据,而数据无疑是金融科技的重要驱动力。在平安证券的研报中也提到,利用大数据计量风险和快速审批的借贷或许是虚拟银行抢占传统银行固有市场的突破点。
 
从香港金管局给出的虚拟银行牌照申请原则来看,他们希望通过引进金融科技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相关申请原则包括:不应有最低结余要求或对存户收最低结余费用;虚拟银行牌照申请人/公司一般要以零售客户为服务对象,零售客户包含中小企业。
 
内地互联网银行的代表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涉及的也是普惠金融领域的业务,其服务对象也是个人和小微企业。但在两地政策、市场不同的情况下,微众、网商们的经营模式和业务内容能否移植到香港虚拟银行?
 
微众和网商均聚焦于小额业务,但由于各自的流量入口不同,二者选择了不同的客户定位。微众银行利用腾讯的社交大数据,定位个人消费者,网商银行则基于阿里电商平台数据,聚焦于小微企业和农村用户。[1]

微众银行在2014年12月获批开业,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和民营银行。根据天风证券2018年9月8日发布的行研报告,微众银行2017年净息差高达7.02%,远超行业水平。
 
而这一成绩得益于其依托拳头产品“微粒贷”展开的联合贷款模式。微粒贷通过“联贷平台”实现了微众银行与合作银行之间合作发放贷款,微众银行也为合作机构提供基于大数据、AI技术的客户筛选和风控等业务。
 
这一合作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传统银行运营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则利用银行的线下渠道和资金使得微粒贷的客户覆盖延伸至腾讯社交网络之外,面向更广大的用户,实现了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2]
 
2015年6月,网商银行开业,是继微众之后第二个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主要针对淘宝系商家(新零售)、线下小微商户(码商)、农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网商银行2017年年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42.75亿元,同比增长62.13%;实现净利润4.04亿元,同比增长28.07%。[3]
 
香港金管局并没有对虚拟银行的业务模式做定性要求,而是让申请的企业提交经营计划。到目前为此,媒体报道的提交了虚拟银行牌照申请的企业,均未向外透露相关经营计划。零壹财经也联系几家被报道提交了申请的企业,但均表示没有更多信息释放。
 
从香港金管局给出的诸多申请条件来看,首批牌照的发放以及相应的业务内容,会显得严谨甚至保守一些。
 
比如,在对股东的要求上,一般要求50%及以上的股本应为一家信誉良好并受到香港及其他地方认可的监管机构监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如不满足该条件,金管局希望申请人能够被一家在港法团(受香港法律约束的机构或团体)的中间公司持有,并且对该中间公司附加监管条件。相应的附加条件包括资本充足、流动资金、大额风险承担、集团内部风险承担及资产抵押等。
 
在业务计划上,金管局虽然没有对虚拟银行的业务模式做定性要求,但在《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中提到,虚拟银行业务不应过快扩张,以致其系统和风险管理能力无法承担。
 
凡此种种,我们看到,香港愿意对外敞开怀抱,但也秉承一贯的严谨作风,首批获得牌照的内地企业,或许会参照互联网银行的商业模式进行虚拟银行的运营,但在具体实施中,必然还是有许多要因应变化的情况。
 
[1]引用自《天风证券-银行:详解微众银行,见证金融科技的力量》;
[2]引用自《天风证券-银行:详解微众银行,见证金融科技的力量》;
[3]引用自《国元证券-国元证券互联网金融周报:网商银行17年年报披露,服务小微商户放贷量大幅增长》。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零壹财经创始人柏亮:新金融正在结构性变革 展现四大转型趋势

下一篇>浙大AIF院长贲圣林: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未来?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29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