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市公司

复盘2020 | 从“金服”到“数科”,金融科技公司迎来更名上市潮

上市公司 楚济慈 零壹财经 2020-12-25 阅读:12227

关键词:金融科技公司更名潮陆金所复盘2020京东数科金融科技

盘点陆金所控股、京东数科、慧择等8家重点公司。

今年以来,多家头部机构更名为“数字科技”,强化科技属性对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除更名潮之外,金融与科技企业也迎来(拟)上市潮。

一、“更名运动”

在我国,首家提出数字科技概念的企业是京东数科,早在2018年9月就已经将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科”,开创了数字科技的先河。京东之后,小米支付也于2019年9月更名为“小米数科”。

进入2020年下半年,蚂蚁金服、360金融相继更名,前者7月中旬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后者于8月更名为“360数科”。此外,小米数科于今年10月宣布品牌升级为“天星数科”。

一方面,“更名运动”引发了市场争议,被诟病有“规避监管之嫌”;另一方面,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更名势在必行,而且这才仅仅是第一步。“更名更加适合这些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更加迎合监管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每家金融科技公司升级为“数科”品牌的背后,各自的发展战略也体现出差异化特征,譬如蚂蚁科技服务于小微商户群体等普惠金融、京东数科则倾向于新基建,强调其服务范围不限于金融科技,而是覆盖智能城市、智能营销、AI机器人等领域。

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后,面对各地企业的客流量下滑、生存危机等难题,政府部门提出引导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因此一批金融科技公司意识到数字技术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重科技已成为必然趋势。

并且,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更名之后,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规避金融行业的监管。因为,金融科技本质仍然是金融服务,金融科技公司即便是转向了科技企业,也无法脱离金融的本质,那么就要受到金融的监管。

正如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所说,虽然在组织构架上的调整仍然需要时间去稳步推进,但这些互联网巨头并不会轻易放弃金融板块。单纯做科技,营收跟利润增长空间还是比较有限的,本身金融还是最赚钱的,所以从盈利角度来看,各家都不会放弃这一点,有一些公司甚至还要依靠金融业务盈利。

二、“上市运动”

进入2020年,除更名潮之外,金融与科技企业也迎来(拟)上市潮。

表:2020金融与科技领域上市/拟上市公司一览

来源:零壹智库

陆金所、慧择、天阳科技新致软件等公司已经登陆资本市场,京东数科IPO还差临门一脚,只待靴子落下,而蚂蚁集团IPO刹车则备受关注。科技类公司如金山云、山大地纬、奇安信、寒武纪等公司均已上市。

此外,微众信科中数智汇海天瑞声、信安世纪等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过会,金融科技应用平台百融云创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德拓信息、三未信安、派拉软件联合资信等公司已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国内最大支付收单机构银联商务已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AI公司第四范式回应上市传闻称尚无明确上市时间表,但在探索科创板的上市机会。

以下为重点公司盘点:

1、陆金所控股(LU.US):10月30日登陆纽交所,IPO以来涨幅4.96%


作为年内第一家上市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于2020年的10月30日登陆纽交所,发行价13.5美元,上市当日收盘报12.85美元,较发行价下跌4.81%。截止12月24日收盘,陆金所控股(LU)报14.17美元,跌幅3.08%,总市值345亿,IPO以来涨幅4.96%。

此前陆金所的业务包含P2P,但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发布,陆金所开始加快去P2P化,向B端发力,向金融科技方向转型。其招股书中定位为“领先的科技赋能个人金融服务平台”,主营业务为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

截至第三季度末,陆金所P2P历史存量产品在客户资产总规模的占比为8.5%,而去年同期为39%。同时,三季度陆金所的主营业务发展快速。具体来看,在营收方面,三季度零售信贷余额为5358亿元,同比增长21.4%;财富管理资产规模为3783亿元,同比增长7.8%。

财报显示,三季度陆金所的关键风险指标已经逐步恢复至疫前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般无抵押贷款30日以上逾期率2.5%,有抵押贷款30日以上逾期率为0.9%,而作为对比,二季度末一般无抵押贷款30日以上逾期率为3.3%,有抵押贷款30日以上逾期率为1.4%。

陆金所在财报中预计,2020年年末,陆金所客户总资产规模有望达3950亿至4200亿,零售信贷业务新增贷款有望达人民币5580亿至5680亿。全年总收入将在人民币510亿元至515亿元区间,剔除一次性C轮可转换票据重组费用后,全年净利润将在人民币132亿元至134亿元区间。

2、慧择(HUIZ.US):2月12日登陆纳斯达克,IPO以来跌幅31.95%

全球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在疫情期间(2020年2月12日)登陆美股市场,发行价为每股10.5美元,3月初股价达到了目前为止的最高价14.8美元,又在4月13日盘中跌至最低价4.83美元,较发行价腰斩。之后在4月15日晚间,慧择宣布股票回购计划。根据该计划,公司可在未来12个月内回购最多1000万美元的已发行美国存托股票(ADS)。

在慧择祭出回购计划后,4月16日美股开盘慧择股价就一路上涨,最终涨幅16.79%。从7月开始,慧择股价缓慢震荡下行,截止12月24日收盘,慧择报7.15美元,涨幅2.81%,总市值3.7亿,IPO以来跌幅为31.95%。

据慧择控股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由亏转盈,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469.4万元,同比降8.9%;营业总收入为3.48亿元,同比增22.9%,环比大增48.27%,主要由于经纪收入增长;运营成本和费用总额为3.35亿元,同比增24.69%。成本费用增速高于收入。

运营成本和费用中,收入成本为2.35亿元,同比增 24%,主要归因于用户流量渠道支付的服务费增加。销售费用为5785.7万元,同比增长43.9%。主要原因是广告和营销费用增加,以及随着公司增加人员编制而增加人事成本,还有基于股份的薪酬费用增加。研发费用为1147.8万元,同比增长41.7%。主要归因于研发人员数量的增加。

前三季净利降逾六成。今年前三季度,慧择控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66.9万元,同比降61.38%;营业利润为250.2万元,同比降79.12%;营业总收入为8.32亿元,同比增13.2%;运营成本和费用总额为8.3亿元,同比增14.74%。成本费用增速略高于收入。

3、蚂蚁集团暂缓上市,2.1万亿元财富盛宴“推迟”

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定价,蚂蚁集团的IPO注定将成为一个里程碑。

根据科创板的申购价格,蚂蚁发行价为68.8元/股,对应的静态市盈率为96.48倍。以发行价计算,蚂蚁2.1万亿的估值一举超越了宇宙行——工商银行,比肩贵州茅台,妥妥的新晋股王。

然而,11月5日拟挂牌上市日之前的第三天,即11月2日,形势“迅速转折”。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同一天,已经酝酿两年多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终于发布,给“史上最大IPO”增加了变数。

证监会网站发布了一条题为《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的新闻稿,只有短短两行: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隔天即11月3日,上交所、港交所相继宣布蚂蚁IPO暂缓,蚂蚁集团骤然停下了上市的脚步。671万股民迎来一场空欢喜,1360万基民买了个寂寞。

对于暂缓蚂蚁IPO的理由,上交所公告称,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关重大事项可能会导致发行人不符合上交所科创板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网络小贷新规可能直接限制了蚂蚁未来的想象空间,令蚂蚁集团上市和未来的业务增长蒙上阴影。

11月4日早间,蚂蚁集团公告,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股款将不计利息分两批退回;5日晚间,蚂蚁公告拟于11月6日启动退回A股新股认购资金等款项。

而对于A股参与配售的5只战略基金(易方达、汇添富、华夏、鹏华、中欧五家基金公司的创新未来基金),则于11月20日同步发布“增设B份额并修订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公告。公告显示,这五只创新未来基金新设B类份额,可供持有人申请退出所用,投资者可以按基金份额净值退出,并自11月23日起正式生效。此前,这5只战略配售基金销售火爆,9月25日凌晨开卖仅一小时就卖出102亿;不到一天,易方达售罄;不到两天,鹏华售罄。到10月8日晚,5只战略配售基金已全部售罄,总规模达600亿元。

时间回到10月24日,这是蚂蚁确定IPO定价的第二天,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火力全开”,在主题演讲中称金融业“当铺”思想盛行,批评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呼吁监管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马云的言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及讨论。针对马云的言论,从学者到监管层,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文和表态。

自10月31日至11月2日,金融时报连续三天刊载关于金融科技监管的评论文章。一篇为转载,作者是张非鱼,题为《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另外两篇是金融时报直接刊载,一篇作者署名周矍铄,题为《资深学者: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另一篇作者署名时雨,题为《资深学者: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

紧接着,11月2日白天,已有金融界两大重磅监管表态,直指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

一则为,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发声,强调“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一则为,央行行长易纲亦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表示,大型科技公司改变了游戏规则,但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消费者隐私的保护,是极大的挑战。


当天晚上,即出现上述的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以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此后,蚂蚁集团的回应是: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12月15日,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2020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金融科技的责任与担当”的主旨演讲,这也是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后首次公开发声。井贤栋表示,“一个多月来,蚂蚁在监管的指导下全力做好暂缓上市的善后工作。最近,蚂蚁集团全体正在认真学习‘十四五’规划建议和中央一系列关于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发展的政策精神,对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照镜子、找不足、做体检,积极配合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要求。”

4、京东数科,9月11日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9月30已问询

蚂蚁集团何时重启上市,尚是未知数,即使重启,估值也可能大减,这增加了京东数科上市之路的不确定性。目前来看,京东数科IPO只差临门一脚,但还需等待靴子落下。

资料显示,2020年9月10日,京东数科就首次公开发售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9月11日,上交所受理了京东数科的上市申请,自9月30日已问询之后,一直未有公开进展。招股书显示,京东数科拟通过科创板发行不超过5.3802亿股,募资资金总额为203.67亿元。按照增发10%募资203.67亿元粗略估算,其估值已超过2000亿元。

京东数科的业务主要为To F、To B、To G三类,分别对应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数字化解决方案。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京东金条(消费信贷)、信用卡科技、保险科技以及资管科技平台;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包含了京东白条、收单及会员管理及票据平台;而政府数字化解决方案涵盖了智能城市操作系统和市域治理现代化平台。

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公司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为42.84亿元,其主要收入来自于京东金条,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99.41%;京东数科同期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为54.09亿元,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收单及会员管理及票据平台,营收增长不快;政府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收入为5.75亿元,收入占比相对来说很小。

5、微众信科,12月7日科创板首发获通过

2020年6月22日,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众信科,A20210.SH)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4,020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根据公司报告期内外部股权交易估值以及可比上市公司二级市场估值情况,微众信科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

资料显示,微众信科成立于2014年9月,公司主要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征信科技服务、风险决策服务以及信用科技一体化服务;同时,还为非银行客户提供商业交易场景下的企业认证产品和交易核验产品等信用科技产品。

招股书显示,微众信科主要客户包括六大国有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家民营银行和超过90家城商行及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基于发行人的信用科技产品与服务,银行为企业推出了172个信贷产品,其中152个产品应用于纯信用贷款服务场景;自2017年初至2020年一季度末,发行人累计为458.58万户中小微企业生成了1,097.43万份征信报告。

主要财务数据方面,微众信科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53.04万元、-311.04万元和4,900.66万元;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06.55万元、-415.94万元和4,850.68万元,显示其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6、百融云创,12月7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2020年12月7日,金融科技应用平台“百融云创(Bairong Inc.)”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与民银资本。招股书显示,百融云创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应用平台,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服务、精准营销服务及保险分销服务产生收入。

按收入计算,百融云创是2019年中国最大的独立金融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云原生平台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可嵌入至金融服务供应商从获客、贷款发起、保险承保、存量客户运营到贷后管理的业务流程。公司的数据分析产品及云原生解决方案可助金融服务供应商客户优化营销投放并作出更明智的信贷决策。

具体来看,在中国独立金融大数据分析服务市场,百融云创市场份额约8.7%,于2017年至2019年期间增长1.6%。同期, 相关收入按复合年增长率67.0%增长,而市场规模按复合年增长率51.0%增长。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百融云创的市场份额达约8.9%,较2019年的市场份额增长0.2%。

业绩方面,截至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度12月31日止,百融云创分别营收人民币3.54亿元、8.59亿元、12.62亿元,对应的亏损净额由2017年的3.54亿元,减少48.5%至2018年年度的1.82亿元,并进一步减少48.3%至2019年年度的9400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快速增长,但同时招股书提示,过往业绩及增长未必能反映未来的业绩,公司可能无法持续增长或维持其历史增长率,原因在于疫情对公司业务及整个金融服务业造成影响,也因此,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的收入减少及亏损净额增加。前三季度,百融云创收入下降17.1%至人民币7.64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扩大至1.16亿元,增长101%。

7、银联商务,12月15日完成上市辅导

目前A股上市的支付机构仅拉卡拉一家,如果银联商务顺利IPO,将会成为A股第二家支付机构。

2020年12月15日,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站公示了《中金公司关于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辅导工作总结报告》。《报告》显示,银联商务已具备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有关股票发行上市辅导验收及发行上市的基本条件。从8月末至今近4个月时间,银联商务的上市辅导工作终告完成,预计接下来银联商务将向上交所提交科创板申报材料。

从交易量看,银联商务是国内最大非银行支付机构。权威市场研究机构“尼尔森”历年发布的亚太地区收单机构排名显示,银联商务自2013年度以来连续七年收单交易金额排名榜首,自2017年度以来连续三年收单交易笔数排名榜首。

业绩方面,今年上半年,银联商务实现营业收入29.73亿元,实现净利润1.8亿元,其中归属于发行人股东的净利润1.62亿元,归属于发行人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852万元。历史财报方面,2017年-2019年,银联商务营收分别为79.4亿元、80.1亿元、80.4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亿元、6.3亿元、4亿元,毛利率分别52.57%、54.39%和51.47%。

从业务范围看,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累计服务包括大中型、知名企业在内的各类商户数量超过1,800万家,累计铺设终端超过2,900万台,实体服务网络覆盖中国大陆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及港澳地区,并拓展至96%的县域,横跨零售批发、生活服务、金融地产、文旅教育、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政务公缴等多个行业。

8、联合资信,11月20日签署辅导协议

2020年11月30日,据证监会北京监管局消息,中信证券30日披露了信用评级机构“联合资信”在主板上市辅导的基本情况表。情况表显示,11月20日,中信证券和联合资信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

作为目前中国最具规模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联合资信成立于2000年,经营范围包括信用评级和评估、信用数据征集、信用评估咨询等。据联合资信官网,近5年来,公司承揽项目数量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完成初次评级项目数量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同时,近5年来联合资信参与评级中国债券网与中国货币网公告发行的债券只数以年均15%增长,发行规模以年均12%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资信今年10月完成备案,可同时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开展评级业务,改变了过去由联合资信从事银行间市场评级业务,子公司联合评级从事交易所市场评级业务的分立局面。
 
加关注 消息
文章:663 粉丝:7 总阅读数:7726.0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快手拟2021年2月上市,预期定价500亿美金

下一篇>收钱吧拟创业板IPO,已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20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