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中国银行业70年,如何与中国经济实现“同频共振”?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2-04-11 19:48:54 阅读:4076

关键词:商业银行场景金融开放银行金融科技马太效应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业作为服务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过去70年同样实现了高速度的发展步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在新时代下高质量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业作为服务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过去70年同样实现了高速度的发展步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在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借助于金融科技这一致胜“砝码”,具体需从开放化战略、精准化运营、场景化应用、定制化服务、流程化管理、集成化技术、智能化系统、复合化人才等八个方面发力,以实现自身高质量迈入新时代,与中国经济实现“同频共振”。

中国银行业70年高速度发展历程回顾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过去70年已经经历了高速度发展阶段,成为了中国金融体系主导和经济发展支柱力量。与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相比,中国银行业过去70年的发展步伐迈出了“中国速度”。

在机构增长速度方面: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达到4588家,登记在册的全国银行物理网点近22万家。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34家、民营银行17家、农村商业银行1427家。

在规模增长速度方面:截至2019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高达290万亿元,跃居世界首位;负债规模265.54万亿元。

在创新发展速度方面:中国银行在过去70年里经历了多次重大创新发展阶段,从新中国金融“从无到有”到走向“真正的银行”,再到商业化改革启动,紧接着迎来“黄金十年”,而后再次蝶变。

在对外开放速度方面:截至2019年10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4家母行直属分行和151家代表处,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976家,近15年累计增长近5倍,资产总额3.37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共有23家中资银行在超过60个国家(地区)设立了200多家一级机构。

银行业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迭代逻辑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银行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发展壮大。站在新时代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关口”,中国银行业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思考的是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体量上与美国相比已形成快速追赶之势。截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

中国银行业发展所依赖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正在发生巨大的时代更替,高速度发展节奏已经不适应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也正是中国银行业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基础。中国银行业需要立足于这一客观基础,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好金融服务实体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升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能力。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转型的主动作为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内部竞争压力开始凸显,对外开放竞争日趋激烈,金融科技成为了银行业最大新增变量,商业银行唯有积极主动谋求发展转型,化压力为动力,才能顺利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一,中国银行业内部竞争压力凸显。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进入深水区,银行业的息差空间将不断缩小,考验着商业银行的资产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在高速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业依托于庞大的线下物理网点优势不断扩大吸储和放贷规模,其营业收入中70%-80%来源于息差收入,亦保持着高速的盈利增长。随着贷款定价机制(LPR)的调整,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将直接决定了其盈利能力的强弱。

另一方面,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不断增长,高速度发展带来的不良规模成隐忧。截至2019年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高达24135亿元,商业银行亟需通过市场化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降低不良贷款规模,实现资产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数千家中小型商业银行面临的区位优势正在被金融科技所侵蚀,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马太效应正在形成,缺乏竞争实力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或将面临着被兼并重组的命运。

其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等进行了大幅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来自全球先进银行业的同台竞技,过去追求高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推动了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也促进外资银行参与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业唯有在风险管理、资产定价、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精细管理等多个方面修炼内功,重塑竞争实力,才能够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中获取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

其三,金融科技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核心技术在整个金融业的深度迭代和创新应用,金融科技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的商业逻辑,重新定义了银行服务社会的方式,拓宽了银行服务边界和银行供给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也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指明了方向。各商业银行纷纷将金融科技列为全行发展战略,通过自设金融科技子公司、与外部科技公司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金融科技的人才、技术、资本投入,主动谋求金融科技发展先机。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数十家直接或间接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一方面对银行自身发展进行赋能,另一方面实现金融科技能力输出。

金融科技:商业银行高质量迈入新时代的“砝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在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借助于金融科技这一致胜“砝码”实现自身高质量迈入新时代,与中国经济实现“同频共振”。

(一)开放化战略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商业银行服务用户的外部实体经济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商业银行去过封闭的系统、封闭的生态、封闭的服务、封闭的渠道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亟需进行开放化发展战略[4]。

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抓住开放银行的发展机遇,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制定开放银行发展战略,明确开放银行发展中长期目标和举措;其次,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打通开放银行系统,与各参与主体共建共享开放的金融生态圈;最后,以用户为中心,打造O2O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开放金融服务体系。

(二)精准化运营

精准化运营是商业银行借助于金融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用户找网点转变为网点找用户”的观念已经成为客观现实,倒逼着商业银行积极转变传统的运营思维,在获客、营销、风控等方面实现精准化运营。

其中:在精准获客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需求、不同场景的潜在用户进行分层管理,通过协调过滤、关联规则、知识推荐等算法精准触达潜在金融需求用户;

在精准营销方面,通过智能化营销系统对用户特征和产品特征进行有效匹配,根据用户风险偏好进行精准风险定价,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成交率;

在精准风控方面,通过大数据算法对个人用户、企业用户进行用户360°画像,由因果强相关的信用记录、财务数据分析向因果弱相关的用户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社会特征、消费行为、动态特征挖掘分析,对用户的违约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和防范。

(三)场景化应用

随着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业态不断涌现,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驱动的生活场景所衍生的消费互联网和以物联网为驱动的生产场景所衍生的工业互联网已经和正在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主战场”,无场景不金融的时代已经到来。场景金融是商业银行流量、用户、业务、信息的入口,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场景金融生态。

一是要以场景服务为载体,提供给第三方场景合作商技术接口调用,通过开放API、SDK等系统服务形式搭建开放式场景平台;二是广泛接入以吃穿住行用为主的生活场景服务商和以产供销为主的生产场景服务商,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创新开拓银行业务领域;三是以场景用户为中心,将产品和服务嵌入场景平台中,并快速迭代场景化产品和服务,增强场景用户的粘性和体验,提升用户活跃度。

(四)定制化服务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度不断提升,市场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利率市场化进展不断深入,整个银行业所面临的同质化竞争压力不断凸显,亟需重塑定制化服务能力,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重塑定制化服务能力过程中,一是要重视并组建专门部门对市场用户的研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金融需求点进行深度挖掘;二是要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设计,为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消费习惯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定制服务;三是要在合规前提下增强金融产品迭代能力,通过敏捷开发缩短产品迭代周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体验。

(五)流程化管理

随着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以粗放式规模取胜的盈利能力不断被削弱,亟需寻求精细化发展实现降本增效。大力发展流程银行,实现对银行信贷、运管、信用卡、人力、客服、财务等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是提升商业银行精细化发展的有力举措。

以数字员工为例,数字员工借助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和AI能力,可以基于规则、重复、耗时的业务流程进行完全或部分替代,衔接业务系统断点实现7×24小时全天候自动化运作,从而达到解放劳动力,是目前对商业银行内部基础低效的工作岗位进行替代优化的重要抓手,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商业银行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大力推动全行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扁平化改造,全面梳理内部岗位设置和业务条块整合,改善当前银行部门林立、机构繁冗的诟病;另一方面大力聘任数字员工作为全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于现有业务流程痛点问题进行改造,通过数字员工进行岗位化、职位化工作。

(六)集成化技术

银行业属于信息高度密集型的行业,未来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大对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运用,通过技术集成来实现对信息的生成、传输、处理、交易等环节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不同的技术在商业银行交易信息处理的不同环节承担不同的处理角色: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原始信息的生成;通过云计算、边缘计算实现信息存储和计算;通过区块链保障信息传输过程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通过大数据实现对信息的清洗、挖掘、分析;通过人工智能提升信息的处理效率和降低信息处理成本。

商业银行通过以上金融科技集成的技术流实现信息流的真实、准确、有效、安全,以实现金融供求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 

(七)智能化系统

系统是支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基石。通过近30年的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均搭建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闭环核心系统体系架构,满足当前金融业务开展的需要。但随着商业银行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进行升级迭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越来越受制于传统核心系统,给传统IT架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直接依赖于智能化核心交易处理系统,它将是银行各类业务运营的基础。

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评估传统系统的适应性,加快核心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或重建工程,明确技术路线,加强开放能力建设,在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上要与金融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相匹配。

(八)复合化人才

随着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深度广泛运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科技含量将不断提升,基础的工作岗位将被取代,这对未来银行从业人员的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经济金融知识,更需要对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在银行业务场景应用的逻辑和思维具有专业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一是要将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全行人力资源管理中长期核心目标,逐年调整和优化人才梯度和结构,在数量上提高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比例,在质量上提升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管理能力;二是积极与科技专业领先的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建金融科技人才储备库;三是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人才,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科技能力和实战经验。

(原文刊发在《现代金融导刊》2020年2期《金融科技推进商业银行高质量迈入新时代》)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