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中互金协会区块链金融应用报告:“各自为链”导致交互融合存在困难,标准规范有待建立健全

区块链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零壹财经 2020-04-14

关键词:区块链区块链金融应用报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面临3大层面的风险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4月14日消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对外发布《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下文简称《报告》)。

《报告》认为,当前,区块链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前沿技术,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8 月底, 2019 年区块链投融资交易规模达20.28亿美元,美国、中国、韩国、瑞士、加拿大是全球区块链投融资金额最高的 5 个国家。

《报告》认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集成创新,功能架构已趋于稳定,其数据库、P2P 网络、密码学算法等部分基础组件技术已较为成熟,但集成应用对账本、共识等提出了存储、可扩展等方面的新要求, 同时其安全性、隐私保护、互操作性、链上存储可扩展性等技术仍处于发展探索中。

国际知名技术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在《2019 年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曲线》中指出,分布式账本将在 2 年内达到生产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 区块链、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还需 2 至 5 年,零知识证明、区块链互操作性等则还需 5 至 10 年

《报告》指出,金融已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的重点领域。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优化金融服务的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可。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已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评估主要金融技术创新领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探索的力度较大。据国际数据公司测算, 2019 年全球区块链应用支出预计为 27亿美元,同比增长 80%,2023 年全球区块链支出金额将达 159 亿美元,并在 2018—2023 年的五年预测期内实现 60.2%的 年复合增长率。其中,银行业将引领预测期内全球区块链支出,占比约30%。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场景的部分应用项目已开始从概念验证迈向生产实践。具体实践方面:

· IBM、Ripple 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服务;

· 美国存管信托和结算公司探索通过区块链 解决方案改善回购市场清算流程;

· 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信 用证方面的应用;

· 香港金管局、汇丰银行、中国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和渣 打银行及德勤联合建立了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

· IBM 与多国银行合作开发了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 Batavia;

· 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基于区块链的证券交易系统 Linq 已提供私募股权发行交易服务;

·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登 记结算系统;

· 日本交易所集团正推进区块链技术在资本市场基础设施领域的概念验证测试;

· 世界银行发行了创建、转让、管理等流程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债券 bond-i,且已实现将其二级市场交易行为记录于区块链上;

· 摩根大通推出名为 JPM Coin 的区块链支付结算工具,提供给白名单企业客户用于财资管理、证券结算等;

· Facebook 发布了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天秤币(Libra)的白皮书,称 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以及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 富国银行宣布试点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富国银行数字现金”(Wells Fargo Digital Cash)。

《报告》指出,在我国,区块链技术适用的金融场景环节与应用逻辑已较为明晰。从实际应用情况看,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非币应用主要用于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金融相关信息的存证、溯源、共享、核对等信息存储传输类功能;二 是积分及其系统内通兑通换等附带一定价值传递的功能;三是基于可被多方形式验证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功能。

当前,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保险科技、跨境支付、资产证券 化等场景中已形成了一些落地案例。比如:

·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人民银行 深圳中心支行牵头发起、建设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平台,截至 2019 年 8 月,已有近 30 家银行 500 余家网点业务上链运行,业务量超 500 亿元人民币,有效提高了贸易融资效率;

· 国家外汇管理局应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了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跨境贸易融资困难,截至 2019 年 10 月底,已累计完成应收账款融资 6370 笔,放款金额超过 400 亿元,服务企业共计1262 家, 其中中小企业占比约 70%。


《报告》认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存在三大层面的风险,具体来讲:

(一)技术层面尚难以兼顾部分金融场景对安全、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一是区块链技术通过大量的冗余数据和复杂的共识算法提升安全可信水平,金融业务需求的增加将导致系统处理量更大幅度的增加,并加剧参与节点在信息存储、同步等方面负担,在现有技术环境下可能导致系统性能和运行效率下降。

二是搭载智能合约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尤其是将其用于实现复杂业务功能时,需要深入的业务逻辑理解和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否则可能导致交易执行错误或程序代码漏洞,影响金融业务运转和区块链系统运行。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伦敦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以太坊上约97 万份智能合约的评估研究发现,有约34 万份合约存在程序漏洞。

三是密钥安全仍存在一定隐患。比如,私钥遗失或被盗等情况会危害私钥所有者的权益,且私钥唯一性使得上述损失难以补救。

四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技术体系的融合集成还存在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开发效率慢、可扩展性差、数据结构化程度低、网络结构复杂、升级维护不灵活等问题。

五是区块链技术架构仍需要更好地匹配金融系统对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高要求,且信任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仍待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和认可。

(二)治理层面需进一步完善监管、标准、人才等有关安排

一是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法律有效性界定不清晰,发生纠纷时难以寻求法律救济,且分布式体系进一步提高了责任主体认定难度。

二是部分区块链体系高度自治且数据加密,在缺少必要权限的情况下,违规开展金融业务的行为和潜在风险对金融管理部门等外部者而言相对隐蔽。

三是对国外开源程序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技术依赖风险,且代码托管平台等开源服务相关方也需遵守注册地等相关司法辖区的法律法规要求,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存在不容忽视的政策风险。比如,GitHub 在其使用条款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GitHub 违反美国或其他适用司法辖区的出口管制或制裁法律。

四是有关标准规范有待建立健全,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链”情况,可能造成不同区块链间信息交互和融合存在困难。

五是区块链需要跨学科综合,包括分布式、存储、密码学、网络通讯、芯片技术、经济学等,导致学习成本高、实施难度大,人才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周期长。

(三)业务层面尚存模糊地带且应用创新缺少权威第三方评估

一是部分依托区块链平台开展的数字凭证拆分、积分通兑等环节尚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是在区块链共识机制下,部分敏感信息缺乏隐私性,而组合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密码学新技术尚不成熟,将其用于隐私保护反而可能导致数据膨胀、性能低下等问题。

三是由于无法保证数据上链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真正形成闭环以降低风险,反而可能因信息失真或扭曲而造成潜在损失。

四是部分区块链应用创新未经严密论证,且缺少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意见作为参考,一些应用甚至难以达到传统数据库技术的效率水平,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对自身持续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建言,政策监管层面,需加强研究跟踪,立规制促合规;行业组织层面,需搭建平台桥梁,研标准聚合力;从业机构层面,需探索核心技术,抓应用推场景。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工信部: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公示

下一篇>隐私保护第7论 | 密码密钥傻傻分不清?认识密码学中的最高机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3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