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谈虚拟银行的机会 | 袁老师访谈录

观点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20-03-16 阅读:3047

关键词:香港财经陈家强虚拟银行袁老师访谈录

陈教授在访谈中分享了他在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普惠金融、虚拟银行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香港科大商学院联合零壹智库共同推出《袁老师访谈录》直播访谈栏目,聚焦在科技与商业领域,访谈知名学者和企业家。

本期邀请到了一位重量级的访谈嘉宾陈家强教授。除了作为香港科大商学院的元老级教授院长,他还曾作为香港“财爷”担任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十年之久,现出任香港首批拿到虚拟银行牌照的WeLab董事局主席。陈教授在访谈中分享了他在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普惠金融、虚拟银行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本期嘉宾介绍

陈家强教授毕业于美国Wesleyan大学,获授经济学学士学位,其后在芝加哥大学获授工商管理硕士和财务学哲学博士学位。专长研究资产定价、交易策略评估及市场效率并曾发表不少有关文章。于2007年7月至2017年6月,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加入政府前,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他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任教授。也是竞争事务委员会委员及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过去也曾担任多项重要公职,包括消费者委员会主席、香港期货交易所董事、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扶贫委员会委员、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委员、恒生指数顾问委员会委员及香港学术评审局委员。



 以下为访谈全文:
 
Part 1
初识教授:初识金融科技


袁老师:面对如今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您作为香港金融界的领路人,从您的角度看,科技在香港金融创新中的应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给香港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呢?

陈教授:金融科技这个话题对我来说不陌生,我在政府里最后这三年,已经是主管香港金融科技的发展策略,离开政府以后,我也做了相关的事业。从香港的角度来说,我们问自己第一个问题,香港的金融科技是不是落后?对于服务香港普遍的投资者和普通市民,我们的金融科技是不是到位?第二个是为了将来香港的发展,我们的金融科技够不够?我觉得在香港,科技是竞争的基础,金融科技这一块可能会是金融行业占越来越多的份额。所以从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来说,金融科技也非常重要。至于说香港做得怎么样,在一些方面香港金融科技不是很先进,某些地方也落后大陆市场;但在其它方面还不错。如果要向前看,我们真的要增加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保持香港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



袁老师:您应该是很早的就步入到金融科技的领域。您也提到,在金融科技领域,您作为香港金融界的领路人您会从两个角度看,第一个是香港是否落后,做的到不到位,科技到底够不够。所以我想追问您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我们从整体上来看,香港在金融科技这方面的发展,如果100分是满分的话,现在根据目前的情况,你会给多少分?

陈教授:我可能是给它大概70分吧,不是最好,也不是太差。因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其实基本上科技方面还是很好。很多内地朋友常说香港的金融科技很落后,最主要是他们看一个东西,香港在支付系统相比内地的支付系统落后。在内地我们可以用支付宝、电子钱包去买卖支付;在香港我们还要用八达通、信用卡,有的地方还一定要用现金。但是我作为一个香港前政府官员,我理解的是香港这个社会有它的特性,有些人喜欢用信用卡,有些人喜欢用现金,不是很容易把他改变过来。从支付系统来说,相比内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先进。不过总体来说我觉得香港的金融科技还是可以的。
 

袁老师:所以其实根据陈教授的说法,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全观的视野,当我们评价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系统时,我们不能只凭一个点,而是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更大的系统当中,才真正知道它的优势和劣势。

袁老师:现在有两类机构成为金融科技的主力,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加大科技投入,革新商业模式;一是科技公司尤其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用科技涉入金融,打造新型金融。您觉得这两类企业,谁会更厉害?未来会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陈教授:第一点,科技公司的出现真的是改变我们很多生活上的很多习惯和消费模式。所有的科技公司,包括电商,阿里、亚马逊,他们就改变了消费模式。科技公司主要是在网上做买卖和商业行为,能够提供金融方面的行为,取代银行、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最主要是看监管方面。我们也知道,金融这个行业,是全球里所有的经济体里最受监管的东西,它涉及整个社会金融体系的稳定,很多政府的金融监管都非常严格。所以我们说很多科技公司不能取代银行,但也有其自身的庞大用户量的优势。

第二点,如果他们做金融行业,要经营银行,所有国家的监管部门都会监管,监管以后他们的优势相比传统银行会减少。科技公司应不应该进入金融行业,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决定,因为可能进入金融行业的话,不一定有很大的胜算,你可能是做某一些点会胜算,但整个金融行业,这么多的监管,你可能胜算也不会太大。

袁老师:所以说,虽然科技公司很厉害,科技公司不仅在改变金融业,也在改变整个世界,但可能它进入金融科技的领域,进入金融业也不会是独霸天下。

袁老师:在此问题基础上,我们更加深入的探讨一下。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这类互联网巨头为首的BigTech公司大型科技公司做金融业务,该如何界定边界?他们的业务模式和产品该如何监管?

陈教授:刚才我也说了一点,体量大的科技公司纯做金融的话,可能不是它最好的优势,因为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已经做了很多。很多科技公司不止是科技好,最主要是它平台大、流量好,它最大的优势是怎么用它的平台和金融公司做合作。

监管比较简单,过去在政府10年里,我是决定监管政策的主要官员。香港和西方国家在监管方面比较一致,主要我们是看金融行为怎么去监管,最重要的是监管的投资行为和市场的集聚行为。如果用这个方法来看的话,做金融活动,你可以拿银行牌照,可以拿基金管理公司的牌照,也可以拿股票行的牌照。我现在不是监管部门,我是兼任教授,我也做了一个企业,对这件事深有体会。要做好企业就要得到市场和投资者、顾客的信任,没有接受监管的话,他们也不会信任你。

袁老师:香港和内地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都各自有哪些做得比较好?各自有哪些需要提高的?

陈教授:我觉得内地的金融监管方面过去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这两年我们看到内地监管方面也改正很多,很多互联网金融行为要拉进牌照活动里来监管,这和香港和其它地方也比较一致。相比来说,内地方面对金融创新也采取了一些比较开放的态度,这个我是很认同的。

香港也好,其它西方国家也好,是比较保守一点,监管政策后面有很多法律方面的限制。这方面我的体验是,有些事情是牵涉监管部门怎么看待,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操作问题,监管部门在操作上是有空间的。所以我想让监管部门和科技业界一起来研究,减少大家的错误和隔离。过去两年,香港监管部门也不断推很多金融科技创新的政策,总体也是支持科技的发展。

袁老师:所以说,不管是香港还是内地,都在寻找一种平衡,在创新与监管,开放与保守之间,不断的寻找平衡,在平衡中不断的演进。

 
Part 2
专题分享《科技铺就金融创新之路》

袁老师:接下来,也想请您谈谈普惠金融。不管是您在做财爷的时候,还是现在,都很重视和强调普惠金融。接下来,就请陈教授以大湾区为蓝图,分享一下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创新和推动的发展。

陈教授:刚刚我跟袁老师在谈金融科技的时候,我们也谈到一些金融科技它主要牵涉的范围。我们今天谈金融科技,有些人会问金融科技是不是我们说的虚拟货币、电子货币、比特币等,很多人说金融科技是电子支付、电子钱包,其实金融科技的范围很大,如果我们看金融科技能不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一定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所以现在来说虚拟货币还是非常有投机性的工具,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场景。我会用大湾区的发展来谈谈金融科技。
 
 


那么为什么用大湾区来谈?

第一点,大湾区是中国发展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计划,同时也是香港非常关注的。我觉得在大湾区发展里,金融科技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和解决的问题。在大湾区里,包括深圳和广州已经是中国科技最重要的地方,发展科技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把金融也拉进来?大湾区从它的定位来说,是开放性的。在大湾区有很多普惠金融的政策,理财通在香港有很多人关注,因为它希望让香港的居民能够买到内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让内地的居民买到香港的金融产品,这个措施是让香港居民和大湾区的居民能够在金融方面多一些互联互通。

第二点,大湾区的定位,深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区,这里面特别提到金融,包括金融方面和香港互联互通。最主要的,深圳的政策主要是希望促进金融产品、金融基金方面和香港大湾区能够互联互通。

刚才我说到,金融科技是大湾区发展里很重要的基石和引擎。金融科技可以解决某些问题,很多人说金融科技包括ABCD,A是人工智能,B是区块链,C是云计算,D是大数据。如果我们看金融科技ABCD,它其实是利用科技来解决一些金融问题,主要是解决普惠金融问题。

关于普惠金融的问题,我们看到金融行业到现在为止,是服务大企业、大富豪,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拿到的金融服务还不够。大湾区的居民以后也会需要买一些海外保险工具,需要买一些海外的理财产品,他可能有海外的很多需要,比如上学、旅游,需要很多的海外支付产品。目前为止,对于他们来说在海外买一些金融产品很不方便,对企业来说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内地一个大的问题是中小型的企业融资不容易,如果我们要解决融资的问题,也是普惠金融的问题。

大湾区同时也对金融科技有需求,大湾区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土壤。如果我们看中国的布局,香港是很大的金融市场,深圳、广州有很多的科技企业,大湾区居民的平均收入和经济水平很高,对外的互联互通也很多,如果我们把大湾区建立起来,我们需要很多改变、改进。金融科技可以解决很多我们大湾区碰到的问题,同时大湾区也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土壤。

袁老师:延续您刚才的分享,我们再来聊一聊虚拟银行。2019年,随着首家虚拟银行在香港开始试运营,中国跨入虚拟银行新纪元。在内地,还没有所谓的虚拟银行,但有阿里的网商银行,腾讯的微众银行,百度的百信银行、小米的新网银行、美团的亿联银行等互联网银行,相对于内地的互联网银行,香港的虚拟银行的发展路径会是怎样的?会给内地的互联网银行发展,带来什么影响?香港的虚拟银行会不会到内地发展业务?如果是的话,如何与内地的互联网银行竞争? 

陈教授:第一点,香港的监管方面有些不同,因为内地的互联网银行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做,它可能是针对某一类型的客户。香港的虚拟银行是全牌照的,我们什么客户都可以做,空间很大。香港虚拟银行和内地银行的竞争,我觉得现在还没有,因为我们是香港银行,进不去内地市场,当然我们很希望将来我们在大湾区也好、在内地也好,可以互联互通了,香港的虚拟银行可以服务内地的居民,这也要看政策的改变。如果是有了改变,香港虚拟银行可能是对海外银行服务,海外理财产品比较多一些专长,海外基金管理、海外理财产品,和内地银行的竞争不会很多。

袁老师:刚才您也提到了关于监管,现在我们看到全球对于数据监管和对数字银行的监管其实差异很大,但如果不能全球化的话,在香港做虚拟银行是不是它的意义和价值会大打折扣?

陈教授:从银行的服务来说,香港很多传统银行也只做香港商业,香港银行界的盈利很高。香港不只是香港的银行,资金在香港,顾客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当然,香港还是小市场,内地市场很大,香港银行能不能从我们发展虚拟银行和数码银行的经验向外推广。香港这个地方,做得很不容易,第一是市场竞争很大,第二是监管很严。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虚拟银行真的好的话,很多关于数码银行、普惠金融的经验都很有价值。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将来可以去亚洲不同的市场,输出我们的服务,也不一定是拿牌照,我们也可以和其他人合作,可以把某些我们做得好的东西给他们输出,这也是整体的发展策略。

 
Part 3   
问诊未来,陈教授的第三个黄金十年

袁老师:在我们的直播预告当中,我们也设置了一个环节,就是今天会给我们的听众一道加餐,就是会请陈教授来谈谈他的三个黄金10年。我们先来谈谈您的第一个黄金十年,在香港科大做教授,做院长。您觉得,您担任香港科大商学院院长,对香港科大商学院和香港科大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是怎么做到的呢?

陈教授:香港科大是我事业里最大的满足感,科大是一个新的学校,从建校至今不足30年,我们商学院已经可以在世界中名列前茅,这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我觉得我们能做得这么好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香港和中国内地都是经济起飞;地利-香港真的很有地利,香港是整个亚洲区最有国际文化的地方,也在中国内地旁边,所以有很多的市场优势;人和-我很多朋友、很多教授当时从海外招聘回来,大家都觉得香港这个地方很特别,教授方面的团队建立比较顺畅。

袁老师:谈完了做院长,我们再谈谈做局长,您在做局长,做财爷的这十年中,现在回首看,推出最成功或者对香港受益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陈教授:有一点很重要,当时我要保持香港作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很多政策方面,也包括我和内地很多部门很多政策方面的互动推动,我强调香港怎么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很多人民币和境外人民币开放香港怎么配合,香港的IPO市场怎么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国际的招牌,我们就没有什么价值。同时,我们为内地的企业和投资者服务,这是我们最大的市场,因为香港市场太小了,没有服务国家的话我们没用。从政策来说这一点我很坚持,也得到不小的成果。

袁老师:从教授院长,到局长官员,再到现在的创业者,好像您是个特别爱折腾的人,是吗?年过60投身商海,好玩吗?

陈教授:我喜欢改变。我大概60岁快离开政府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未来做什么?我可能希望还有10年可以做。我在学校做了10年,在政府里也看到很多事,我觉得做企业很艰难,不是你做官员和教授可以体会的。所以我觉得我如果能在企业里做的话,可能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当时我觉得要鼓励一下香港创业的科技企业。所以我的心是希望找一些香港的科技企业,和他们一起,给他们做一些鼓励,一起合作,发展我们的未来。

袁老师:如果用三个词分别来形容一下您的这三个黄金10年的话,您会用什么词?

陈教授:做教授院长是突破、做政府官员是任劳任怨、做创业公司是享受。

袁老师:我们今天也是问诊未来系列,也请您从您的角度,问诊一下未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首先我想问的是,您觉得香港将出台或应该出台什么样的金融政策,在哪些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金融举措,来更加提振香港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

陈教授:我觉得不需要什么新的政策,香港在IPO、基金管理、财富管理上也做得很多。香港现在最大的局限是亚洲区的金融需求怎么样,因为香港只能服务亚洲,最主要是服务中国内地。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和内地的金融发展以及和内地的经济发展、金融开放程度都离不开。从这个方面来说,香港和内地金融中心怎么分工,分工出来的效果是大家受惠,我觉得没有冲突。香港能做的东西很多,包括我们的金融监管和效率方面,要保持竞争优势、人才优势。同时,我们也要和内地市场做更好的桥梁,互联互通。

袁老师:十年后,Welab会变是什么样子?

陈教授:我觉得Welab是多元化的金融公司。现在我们说金融科技,我觉得十年以后可能所有公司都有科技了,不会特意去强调。所以Welab可能是金融公司,走普惠金融的路线,可能是走比如我们希望银行行业建立理财平台、投资平台,不同国家的投资者都会用我们的平台。

袁老师:十年后香港科大和香港科大商学院会变成什么样?

陈教授:我觉得香港科大应该成为一个大湾区学校,我们现在在香港有很美好的校园,在广州也即将建成很重要的新校园。一个学校两个分校,同时维持着高学术水平,一个在广州,一个在香港,这是很新的局面,可能给我们很大的国际发展机会。

 
Part 4   
互动问答
  

袁老师: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跨境理财通是近两年市场呼声很高的一个金融需求,但是除了保险领域有了一些突破,在更大的资管领域还迟迟未能落地。如果针对跨境理财通,您来做些畅想或者给些建议的话,应该有哪些主要的具体举措?其比较难突破和需要论证的重点有哪些?

陈教授:目标来说我们是要让香港的居民能买内地的理财产品,政策上没有阻碍,最大的阻碍是内地居民能否买海外的理财产品,我觉得这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应该给内地居民一个配额限制,比如说你一年可以买几万人民币海外产品。监管方面不难,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说,很多理财通的监管问题我们可以解决。我觉得第一步可以先开放一点,让人把有限度的钱投海外,同时看看整体我们也会有上限,不会影响金融安全的稳定。

袁老师:接下来的问题来自于观众朋友,将来金融方面的人员从业需要哪些转变,有什么从业的新方向和机会?

陈教授:第一点,刚才很多人都谈科技,我们需要很多的科技人才,这是一定的。第二点,我觉得现在金融方面需要的是能够明白消费者的人,当我设计一个金融产品时,我也要考虑对消费者的了解有多少,对市场的了解有多少。我觉得我们也是需要对市场敏感的、对顾客要敏感的人,人文人才也很重要。

袁老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落地以来,金融机构对这一机遇都十分重视,回到您今天的主题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更是试路多年,中国的金融科技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比如移动支付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具体应用领域之一。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科技机遇中,应该选择具体的落地场景和应用领域,是否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前景?您可否提出一两个您最看好的应用场景或领域,并为我们解读一下。

陈教授:第一个可能是保险产品吧,我们已经看到内地居民很喜欢到香港买保险产品,因为香港的保险产品比较有国际化,它各方面的设计也和内地产品不同。第二个我刚才也说过了,是理财基金产品,让内地的居民可以买一些海外的投资,也可以做一些监管,更有保障,也要给内地居民整体在理财方面比较多元化、国际化的机会。

袁老师:您也提到金融人才需要多一点人文素质,有一位朋友说看到教授背景有钢琴,想请问教授怎么看,推动进步的是科技,为什么最后留下的是艺术?

陈教授:我觉得艺术是一个消费品,艺术也好、电影也好、音乐也好,都是消费品。当我们追求生活时,不完全是喝、吃的基本需求,还有生活上不同层次的需求。我觉得都是享受人生。

袁老师:感谢观众们的提问。接来下就进入到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快问快答环节,我们也是准备了几个有趣的问题,请陈教授回答:

袁老师: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

陈教授:高尔夫。

袁老师:最好的成绩是多少?

陈教授:88。

袁老师:您觉得自己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陈教授:眼睛。

袁老师:香港科技大学校园里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陈教授:南北小厨。

袁老师:会不会自己在家里做港式奶茶?

陈教授:不会哦。

袁老师:现在休闲时做得最多的事是什么?

陈教授:睡觉,真的。

袁老师:去KTV必点的歌曲是什么?

陈教授:笑看风云。

袁老师:如果给一个20岁的年轻人一个建议,您会给什么?

陈教授:不要完全听你的父母给你建议,要勇敢追求你的梦想。

袁老师:如果给一个60岁的人一个建议,你会给什么?

陈教授:享受人生,多多运动。

主持人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普惠金融、虚拟银行与陈教授展开深入浅出的交流。从香港科大的教授院长,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成为香港“财爷”。陈教授用三个黄金十年与大家分享科技在香港金融创新中的重要程度,以WeLab虚拟银行董事局主席的身份深度挖掘了虚拟银行背后的故事。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与应对?

下一篇>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如何看待数字经济时代全球金融市场的首次暴跌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