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从孟加拉国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世界环游记

互联网+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18-05-15 阅读:8537

关键词:互联网+G20峰会普惠金融移动货币数字经济

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即“数字鸿沟”问题,那些对数字技术和金融知识缺乏必要了解的群体仍然无缘这一金融普惠的浪潮。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在2005年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即“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2016年9月,中国杭州G20峰会主题报告《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首次将数字普惠金融界定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活动,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者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所提供的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同时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高级原则》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涵盖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财务规划和银行对账单服务等,通过数字化或者电子化技术进行交易,例如,电子货币(通过线上或者移动电话发起)、支付卡和常规银行账户等。

实际上,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普惠金融早已不仅是当初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探索与实践,而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它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国际社会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关注与界定就是一个体现。

如今,普惠金融已经被视为国家和全球层面的一个政策目标,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它包括了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消费者群体、金融服务提供者、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征信、支付体系等)、政府机构等以及系列利益相关方。

关于普惠金融的界定,我们暂且选取央行报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中的一个全面性的界定,即个人、小微企业(MSEs)能够获取和使用一系列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而言便捷安全,对提供者而言商业可持续。

在当下这个时点,中国的金融科技[
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三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用,这几个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此起彼伏,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此处,我们尚且互用。]正在快速发展,对应地监管体系正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中国的金融科技俨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和中国一样,正在进行普惠金融的探索创新与发展。

2017年,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撰写了报告《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与方法》(简称《报告》)。《报告》围绕杭州峰会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总结了世界各国17项具有示范性的政策方法,其中,中国有5项入选。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英国和美国的“监管沙箱”,奥地利和卢旺达的“监管科技”,印度的普惠金融综合平台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试图一瞥世界范围内普惠金融的创新探索情况。


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技术推动,多点开花

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以非银行网络支付发展地最为成熟,并且由此衍生出其他金融产品与服务,例如借贷、理财、保险等。由于长期受金融抑制影响、市场空间巨大、加之早期宽松的监管环境、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广度和深度都处于全球前列。

非银行网络支付

非银行网络支付指的是付款人通过非银行支付平台进行资金转移的方式,现阶段,中国典型的、占据前两位市场份额的支付平台分别是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付通

中国的非银行网络支付伴随电商及社交的发展而发展。2004年,为了促进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商的支付交易,支付宝上线,并首创“第三方存管机制”;2005年,腾讯在社交通讯平台QQ上推出财付通,用户可以据此进行在线游戏和音乐付费。此后,为了便于使用手机支付,这些平台开始接入手机应用程序。

时至今日,中国的非银行网络支付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发展,在国际上也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巨头公司在出海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将这种金融服务的理念与技术等传播出去。

从监管态度上看,按照《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的判断,中国监管层起初采取了“包容并观察”的策略,这使得行业在较少的限制下快速创新和成长。2010年,中国央行出台针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管理办法,规定了业务开展需要取得许可证的要求和程序;2015年中国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在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反恐怖融资、个人用户支付额上限、数据信息保护方面等提出要求。


非银网络支付行业在中国体现了极大的普惠性,使用人群已经普及到农村乡镇地区,二维码支付已经是人们转移支付的重要的、便捷的方式。由于这使得人们的金融交易线上化、可追溯化、数字化,因此,伴随着信用资本的激活过程,对应人群的其他金融服务,如信贷、理财等业务也已经成为可能。

智能消费金融服务

智能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包括网络小额贷款等,网络小贷在中国获得高速发展,其中有诸多原因,一方面,互联网高速发展,这使得金融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消费者群体则可以便捷方便地通过互联网获得金融服务,贷款服务的可得性等极大提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网络小贷的发展提供了温床,电商平台以支付为入口,获得消费者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提供金融服务;再一方面,早期宽松、各地区强度不一的监管政策也促使网络小贷得到快速发展。

网络小额贷款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提供以下几种服务,包括为网店的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典型的如电商平台通过它们所控制的网络小贷公司为网店店主等提供小微贷款服务;为C端消费者群体提供消费类小额贷款等;另外,还有一些网络小贷公司为农户等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网络小额贷款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更多终端小微企业、个人用户(包括农户)等群体获得了金融服务。提供这类业务的诸多公司也收获了成果,例如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诸多金融科技公司多依靠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展业,而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也利用了这一工具。

维信金科是一家提供网智能金融服务的早期探索者,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现阶段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3月初,它在香港联交所提出了上市申请。在业务方面,维信金科也进行了普惠金融的探索,它开展的业务主要针对拥有银行账户及信用卡但得不到传统金融机构充分服务的优质及近乎优质的借款人群,并为他们提供各类消费贷款服务。据维信金科招股书,,截至2017年12月31日,维信金科的注册用户达到4840万,其中已经核实身份的用户达到3390万;在各财报期间,维信金科已经累计向250万名借款人提供了约480万笔贷款,笔均贷款金额多1万多,额度较小。维信金科利用新兴技术构建替代信用评分体系,并为更多人群提供贷款服务,体现了一定的普惠性。

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公司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交易处理、数据存储等,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的分析速度更快、处理规模更大。互联网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研发出丰富多样的保险产品,并运用在线处理和数字化渠道更高效、便捷地服务消费者。同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产品以低价值、短期化、标准化为主,合同条款简单,操作流程简便。这对于更多的消费者来说,在可负担成本与可得性方面,相较于传统保险机构来说是一种提升。

2013年11月,中国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众安保险的主要股东有蚂蚁金服、腾讯和平安保险。随着众安保险的设立,其他互联网保险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也相继设立。

在监管态度方面,中国在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2004年8月颁布并于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这保障了各方的法定权利,促进了在线服务和保单的交付;2015年7月,中国保监会印发《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对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经营主体、经营范围、准入门槛等给予明确规定,确立了中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制度,这为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进入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银行

从金融机构形态上,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绕不开互联网银行这一形态。互联网银行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机构碰撞后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互联网企业在电商、支付等领域取得有益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基础、交易数据以及金融服务经验。凭借这些特征与优势,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银行业,伴随中国民营银行的开闸,中国的互联网银行应运而生。

中国已经成立了几家互联网银行,它们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其中,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于2014年从银监会取得商业银行牌照,新网银行于2016年取得牌照。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没有网点和柜台服务,主要利用技术和数据重点向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产品。


互联网银行通常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但同时受到资金约束,比如缺乏存款等,因此互联网银行强化与传统银行的合作,例如互联网银行将潜在借款人与传统银行连接起来,为传统银行提供借款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授信和借款等基本情况,并与传统银行联合放款等。在这种合作中,发放贷款产生的客户资源及收益则由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共享。

在监管态度上,中国监管层还在不断探索,现阶段的监管主要是对远程开户的限制,监管层要求消费者开设全功能账户时,必须采取面签方式。这是一个还需要探索的问题。

不过,互联网银行的探索与发展打破了传统银行受制于物理网点制约的情况,对于更多人群的金融可得性、成本可负担性等需求,互联网银行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中国的普惠金融在技术推动下,正在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形态。从基础的金融交易账户与支付需求、再到释放流动性的融资需求,及到投资理财需求、金融风险分散与保障需求,各类机构正在进行供给的变革与发展;这些金融服务供给在人群服务方面也正在拓展,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人群也逐渐在被纳入服务体系中。毫无疑问,这正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题中之义。

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发展中国家散发创新活力

全球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中,一大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基于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改善基础的金融交易环境,体现是让更多的人群拥有金融账户,并可以进行支付交易,在这其中,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有益的探索。

非洲的移动货币服务[
参考尹应凯、侯蕤.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逻辑、国际经验与中国贡献[J].学术搜索.2017年3月]

支付、汇兑是基础的金融交易与服务。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需求往往聚集在这类金融服务上。

在非洲,近十几年来,“移动货币”技术正在崛起,并成为一股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全球移动运营商协会(GSMA)的定义,“移动货币”借助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非银行物理网络,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没有被传统银行覆盖的地区和人群。根据非洲发展银行的定义,“移动货币”是存放在用户识别卡(SIM卡)上的货币,SIM卡将取代银行账号成为用户身份的识别码。

非洲移动货币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通过代理商网络进行存、取款交易;二是对手机要求低,通过普通手机收发短信即可完成操作,而无须连接互联网;三是无须关联银行账户即可提供金融服务。这些特征使得移动货币在经济和互联网条件都相对落后的非洲获得了飞速发展,并显示出较大的后发优势。

2007年底,肯尼亚(M-Pesa)、南非(WIZ-ZIT,MTNMobileMoney)和赞比亚(CELPAY)三国出现了移动货币业务。这种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现金存取、账单支付、汇款等基本业务。2008年—2010年,非洲的16个国家也出现了移动货币业务。

在非洲,肯尼亚的M-Pesa业务最为典型,它的业务范围包括存取款、汇款、支付、工资发放等。M-Pesa采取代理网点模式,这能够在物理网点层面提升服务的可得性。肯尼亚有大量的M-Pesa代理网点,例如药房、路边香料铺、理发店甚至公共厕所都售卖M-Pesa。用户则可以在任何M-Pesa代理网点申请注册M-Pesa账户,且通过发送短信就可向其他用户支付和转账,通过网点就能方便地用M-Pesa进行存款、提现等。

这些年来,移动货币业务在全球其他地区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例如,2008年,阿富汗的Roshan公司推出M-Paisa移动金融业务;2013年,移动货币业务延伸到巴西、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及塔吉克斯坦、越南等亚洲国家。

根据GSMA发布的《2015年移动货币行业现状报告》,2015年移动货币注册账户达到4.11亿,同比增加31%;移动货币已经在93个国家提供271项服务,覆盖85%的特定市场;另外,截至2015年12月,移动货币的活跃账户数量超过1.34亿,其中30项服务拥有逾100万活跃账户(在过去三个月中至少有1笔交易),7项服务超过400万活跃用户。

移动货币服务的普及使得贫苦和边远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扩大全球金融普惠的一种重要方式。

印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

作为“数字印度”项目的一部分,印度政府建立了普惠金融综合平台(India Stack),整合了诸多技术措施。

这一平台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政府转移支付的效率,同时着力于消除获取金融服务的各种障碍。IndiaStack是一个开放式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它整合了不同经济领域的各项服务。这个平台有四个技术特征:一是非现场化,利用数字身份证(Aadhaar)[
2010年9月,印度的生物识别系统(又称Aadhar计划)宣告启动,这一项目由印度的身份证管理局执行,2015年,这一计划完成了对全国8.2亿人口(覆盖了印度67%的人口)的生物识别数据采集,包括照片、十指指纹和虹膜扫描,这为每一位印度公民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12位身份证明编号,这一号码与手机号及银行账户绑定,印度公民可以在网上进入数据库进行身份识别和手机实时验证,同时享受医疗、社保、培训、申请驾照、就业等服务,政府部门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公民提供补贴和进行福利发放等,对公民的健康情况进行监测,并提供医疗、防疫等公共服务。]实现对个人和企业的远程实时识别和验证;二是无纸化,平台由“数字锁”和“数字签名”构成,实现了主体间资料共享和合同签订的数字化操作;三是去现金化,以最新研发的“统一支付界面”为基础,实现了所有银行账户和手机钱包之间的实时、跨平台支付;四是知情同意,逐步实现在个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主决定哪些主体可以访问自己的数据。

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落地实践上看,移动支付正在迅速发展。印度是世界上移动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孟买街头的年轻人无一例外都拿着智能手机,戴着耳机,他们都是移动市场的受众群体,也是移动支付潜在的受众群体。

从监管的态度看,印度推行数字化、无现金社会的决心很大,印度储备银行已经采取措施澄清了移动支付的交易标准。2008年,印度储备银行发布移动支付指引,明确监管问题、技术和安全标准、操作性要求及消费者保护措施;之后的几年,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出现。印度政府已经成为推动其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球大数据信贷服务已成趋势

全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如同中国崛起的P2P网络借贷与网络小额贷款,运用大数据等方式补充或者替代传统信用评级体系,从而为小微企业和C端消费者提供贷款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

一组数据显示[
奥米迪亚网络.大数据,小借贷:数字化革命和对新兴市场消费者的影响,2015,p4.],在六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即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替代信用评分模型有能力帮助3.25亿——5.5亿人首次获得正规信贷服务。

这种服务的发展路径类似中国,它们利用移动网络运营商巨大的数据,例如话费充值数据、移动货币使用数据等,构建一种替代信贷评分模型,从而为更多用户群体提供借贷服务。

作为这种服务的供给主体之一,金融科技类公司越来越关注更多非机构化数据的使用,例如通话记录、网页浏览痕迹、问卷调查数据等,来对用户进行分析。这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尽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需要有效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特征是,中国的在线信贷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将这种服务拓展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市场。

数字鸿沟是重大挑战

回看全球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找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技术的便捷性、触达性,更多的人群能够得以使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并被纳入金融服务体系当中。

当然,全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即“数字鸿沟”问题,那些对数字技术和金融知识缺乏必要了解的群体仍然无缘这一金融普惠的浪潮;另外,性别鸿沟也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财务能力相对普遍不足,她们仍然无法获得金融服务。例如,世界银行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65%的男性拥有一个正规的银行账户,而只有58%的女性拥有账户,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差异更为显著,达到9个百分点。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主要关注,并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


本文仅做信息传递,不构成投资建议。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普银币”涉集资诈骗3亿元被查,3000多名投资者被骗

下一篇>银保监会部署整治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乱象四项工作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