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2017硅谷对话北京:“金融科技”消失,金融科技永生

孙爽 · 零壹财经 2017-10-24 19:01:07 阅读:29093

关键词:消费者保护理财监管金融科技

9月25日,宜信在旧金山举办“硅谷对话北京”金融科技峰会,零壹财经受邀参会。会上,监管者、从业者、投资者和媒体在金融科技各议题上碰撞出不少火花。 1金融科技处于何种阶段?面临什么问题? 风险投资机构KhoslaVentures合伙人DavidWeiden认为金融科技的...

9月25日,宜信在旧金山举办“硅谷对话北京”金融科技峰会,零壹财经受邀参会。会上,监管者、从业者、投资者和媒体在金融科技各议题上碰撞出不少火花。

1金融科技处于何种阶段?面临什么问题?

风险投资机构KhoslaVentures合伙人DavidWeiden认为金融科技的消费者认知度仍有待提高。“金融危机后的这些年,很多消费者一直都不是很明白“另类贷款”(注:金融科技的典型业态)是什么,他们还是没有很了解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还是在萌芽阶段,其实它还可以有更多消费者的影响。传统金融业(依靠消费者的高认知度)仍然拥有很多消费者,比如在对冲基金方面,我发现有很多有钱人,即使他们的基金表现不好,还是会把钱留在那里。”

投融资并购服务公司FTPartners创始人兼CEOSteveKrawcheck表示:现在很多金融科技公司被卖出的机会很少,因为它们的估值增长得很快。可以对它们做私募股权的投资。当前银行资金比较紧缺,对银行的监管也比较严格,我们看到很少有大银行去买好的金融科技公司。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一些很小的交易。很多电商巨头可能还没有开始购买金融科技公司,Facebook或者Google这样的公司对金融科技也没有非常地在意,PayPal可能每年做一笔交易。这种局面下,金融科技公司不得不成熟起来。我觉得这方面不能指望真的有人或者大的电商公司去买你的公司,或者指望中国或者日本的电商巨头来救你,你必须要打造一家具有持久存活能力的公司。还是有很多资本能帮助公司融资,让它们度过几轮,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公司就慢慢消失了,比如有些放贷公司,它们的网站都是三四年前的,已经没什么流量了。

David表达了对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发展前途的担忧。他认为它们执着于获取客户,投入到产品研发上的资源相对不足,而获客并不足以体现差异性。他并称金融科技对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关注不足。另外有位嘉宾表达了类似的不满,“例如在保险科技方面,很多所谓的创新都是在分销领域,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我觉得这并不是很大的改变。”

宜信财富资本市场业务董事总经理、宜信旗下智能投顾服务平台投米RA负责人王福星认为投资者教育是一个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投资者教育。在过去二十年中国的投资人他们都可以享受中国GDP高速增长带来的福利,他们拿到的回报也比较高,这是一个黄金时期。我们其实在过去没有看到太多这方面的风险。而对于这方面的投资人,要从过去的这种模式到一个更长期的可能有风险并且多元化的这种长期投资的话,这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觉得在做投资的教育方面,还要做很多,我觉得我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做全国性的投资者的教育。智能投顾方面,它不是技术,它有更多的是关乎于我们做投资人教育方面的工作。”但对这一问题,他保持乐观,“如果我们做得对的话,我们会有一个更成熟的市场,甚至比我们更早预期出现。”

2如何监管金融科技?

从业者和监管者之间似乎有永恒的“矛盾”:从业者希望有更多空间,监管者希望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两者之间不可避免“擦枪走火”。

本次峰会就发生了这样一幕:

ZenbanxCEOArkadiKuhlmann在一个圆桌讨论上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监管规则?

监管者、美国众议院前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BarneyFrank)回应道:那你告诉我你不想要哪些规则?

另外一些创业者对监管的到来表示理解,并希望抓住监管到来之前最后的“红利”。

美国第一家P2P网贷平台Prosper前总裁兼现任顾问苏伯融(RonSuber)直言:我们现在可能是进入到了P2P的第一季或者第二季,但是更成熟的第三季第四季是怎么样的呢?尤其是在这个监管层变得负担太重之前,我们得迎接这个机遇。我觉得这个行业越来越大的时候,越来越具规模的时候,监管层就会越来越严格地看待它。这也是合理的,因为有更多人会依赖它作为投资收入的来源,或者是如果有更多人依赖它的话,我们要确保它不会一夜之间让这些人血本无归。所以我觉得有监管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还没有监管,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3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合作,客户到底属于谁?

在峰会第一个分论坛上,宜信公司创始人唐宁作为主持人抛出了上述问题。

前波士顿咨询(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越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她说:其实我跟中国很多人也都辩论过这一点,如果我是把客户借给你了,不等于就属于你了,虽然客户在你这儿开了账户,让你赚了几块钱,但这个关系是一个旅程,你必须跟他们不断建立起关系,让这个关系变得更好,而且不要让他们失望。

Barney认为关键是谁拥有(客户的)信任。他说:问题是谁拥有信任,我觉得信任就是品牌的一个部分,这里就讲到了文化的层面。因为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的东西整合起来,希望能够互补。但是要真正做到是很难的,就像男人和女人一样,他们可以结合在一起,但是他们两个是不一样的。

对此,唐宁说:我听说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的手机应用都很好。

Barney回应道:对,传统银行也做得越来越好了,而且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也被收购了。摩根大通银行是否真正要把他们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户拿过来,或者富国银行,应该是在尝试,也在利用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来把外面别的公司的能力吸纳进来,但是他们不是说每个月都获得很多新客户的。

苏伯融表达了他对品牌和客户信任度的看重:他们说作为创业者的时候,就像婴儿一样,每两个小时就得醒一次,然后就要哭。我以前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全职的时候,我其实没有很担心这个风险方面,是因为做风控的人都非常棒,而且做法律方面的人也很棒。我对监管不太担心。但是我对整个行业的担忧,就是失去信任以及透明度。我们在声誉方面如果失败的话,我们就会失去人们,并且失去想买这些债权的机构,他们也不会给我们提供我们需要的信息来做这样的业务。

宜人贷独立董事,前LendingClub首席风险官陈超美首先描述了她眼中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合作的现状以及为什么双方会有“客户是谁的”争辩:传统银行是投资并且去升级他们的系统,而且是以新的方式来捕捉客户,所以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拥有客户。但是在金融科技方面,他们觉得他们一开始就获得了客户的注意力,而且有了平台让客户去使用,他们也有了影响力。他们一旦有了这样的影响力之后,就跟传统银行跟监管方面符合起来,并且以他们期待的方式去运营。所以他们最终越走越近。

她继而谈到:我们看到不同金融行业里面大家都开始注意用户体验了,但问题是这个客户属于谁呢?其实我们拥有的并不是客户本身,而是一堆关于他们的数据。我们刚刚提到社会行为方面,以及社群方面的共享,一个物理上的人跟他们在经济上的概念应该是不太一样的,比如以前你去分行里,是有一个物理的足迹,然后银行看他们的覆盖率是看有多少人真正来到银行里面,但是现在是一个网上的足迹或一个指纹,所以到底谁属于谁或谁拥有谁,其实他们拥有的是一个服务,而不是说这个客户是属于银行的。所以他们可能会同时去不同的地方。从科学上来讲,一个人是不可能同一时间在几个不同的地方,但是对一个人来讲,他是同时在不同的地方体验一个东西的。所以这中间其实获得的是关于他们的数据,以及不同的数字。

她还谈到了:我们想要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时间,不管是他看我们的电视还是看我们的视频或用我们的服务,另外一个是他们花的钱,他们会买什么东西。所以我们有这样一个概念,需要获得这两种,而且这两种东西互相之间是可以互换的,而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需要一起合作,因为很多传统的机构是不能获得顾客的时间的,很多人都不愿意学习期货是什么、衍生品是什么,或其他的一些金融产品是什么,但他们很愿意去看电影、玩游戏。最终能够获得从客户来的价值的话,需要一些金融模式,这是传统银行能够做的地方。

BarneyFrank作为曾经的监管者,认为不管客户是谁的,他们都应该能自由选择想购买的服务:让一个人保有他的账户是很难的。我们现在谈到谁拥有顾客,公共政策其实是要让消费者能够轻易地决定由谁来拥有它,而且这个从法规制定方面在电话行业也是很容易看到的,如果一个消费者想要转到别的平台去,必须要轻易能够做到,不能限制消费者想去哪里,跟谁做业务。手机也是这样的。

4从业者眼中,中美金融科技有何异同?

零壹财经此次受邀参会并在会上联合宜信发布了报告《巅峰对决:中美金融科技比较研究》,峰会现场也有关于该议题的讨论。

一个容易发现的事实是,相较于美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中国的散户/个人投资者更多。宜人贷CEO方以涵描述了这一点:中国人不仅借款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理财方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服务。所以在美国获得个人投资者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在中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个人投资者忠诚度比较高,粘性比较强,他们可能会长期和你合作。而跟银行等机构合作的话,可能第一次合作不错,第二次可能会有别的事情发生。宜人贷有超过100万投资者。对个人投资者,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教育服务,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很有趣的网上的服务,比如你可以将他们投资的回报系统跟他们其他的一些系统结合起来。

5金融科技会有怎样的未来?会消失吗?

唐宁问道:你们觉得“金融科技”这个词会不会就消失了?因为金融的服务本来就应该是由创新驱动的、利用创新来让金融更好。你觉得是不是以后就没有金融科技了?只有“好的金融”或是“更好的金融”这种词汇,或就只是“金融服务”呢?

ZenbanxCEOArkadi说:我来做一个预测吧,你刚才讲到了金融科技不会消失,这个词会变得没什么意义,人们不会觉得金融科技跟其他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则用“互联网”做类比,回答道:我觉得人们已经不再谈论互联网了,所有东西都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已经变成一个传统行业。

BarneyFrank说:我觉得未来可能真的就只是好的金融服务了,没有“金融科技”这个词了。

唐宁追问,你觉得大概会多长时间?

Barney回答道: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跟技术息息相关,这一代的小孩都是在技术中长大的。

关于“金融科技”这个词本身,唐宁又问了Arkadi和其他人的看法。

Arkadi说:我觉得这个词也会消失,因为我觉得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够离谱了。20年前人们大概在想互联网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它并不是商业模式,而金融科技才是商业模式。现在人们都在谈云端,以后这个东西也不会存在了。

张越说:我也觉得这个词会消失,因为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金融的服务,只要是在技术的基础上,用得好的话,也会变得更好。

陈超美说:我也觉得金融就是金融,服务就是服务,而技术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须的部分。

嘉宾的观点此时颇为一致,而当下“金融科技”的流行已经是既定事实

“金融科技”一词或许会消失,但金融服务被科技改造的进程不会停止,从这一点出发,金融科技“永生”。那么,金融服务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苏伯融认为未来会出现一些新的门户,“就是世界上每个角落都可以被参与进来的。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接入进来,但是以后就可以跨世界跨国界的这样一个不管是你用阿里巴巴,还是eBay公司这样来借。而且比如说一个美国人可以借给一个欧洲人,或者是非洲人,或者是亚洲人,这样无国界的金钱的流动。”他认为货币将“非常地流通,是全球新的。届时,监管也会全球化。”

关于宜信的未来,唐宁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在做2015-2020年的五年规划的时候就包含了上市计划,但现在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并且,我们不会再做拆分上市,会考虑整体上市。这或许意味着,宜信现有的资产会装入其已经上市的实体——宜人贷中。

而关于宜人贷的未来,陈超美在此次峰会上称,宜人贷希望在十年后成为金融服务方面的亚马逊。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