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风口都在这!P2P白皮书揭示网贷行业十大趋势

互联网+ 零壹财经 · 零壹财经 2015-09-26 阅读:3170

关键词:p2p白皮书行业趋势

本文节选、改编自零壹财经《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该书现已出版并在京东商城等有售,欢迎大家关注。

 

 

 

编者按:本文节选、改编自零壹财经《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该书现已出版并在京东商城等有售,欢迎大家关注。点击购买《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

 

1、兑付压力加速上升,行业进入风险高发期

 

从2012 年开始,P2P 借贷行业进入超高速发展阶段,表现为平台数量和贷款总金额飞速增加,例如2013 年新增平台近531 家,新增贷款额近千亿元;2014 年新增平台近1291 家,新增借贷额超过1500 亿元。行业的超高速发展加上监管缺失,相关的各类风险呈现加速累积态势,例如:

 

(1)平台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竞争加剧,在同一区域互相竞争的平台为了获得借款人,经常降低审核标准或以更“优惠”的条件争夺客户资源,甚至采用“跟随”策略,向已在其他平台获得贷款的借款人重复放贷,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信用风险日益上升;平台之间的竞争还导致各平台的业务人员稳定性差,管理风险同样在不断上升。

 

(2)资产规模急剧上升导致资金需求量同步增长,对投资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获客成本急剧上升,对平台运营产生极大压力。部分平台可能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而走向衰落,危及存量贷款的管理。部分平台还可能采用自融的方式,把从投资人处借来的资金用于吸引新投资人,导致庞氏骗局,最终难以安全收场。

 

(3)平台人员规模急剧扩张导致管理成本上升,管理风险加大。以小额信贷为例,各先发平台的产品和服务已趋向稳定,后发平台要与之竞争,必须迅速组建庞大的销售、风控队伍(人数以千、万计量)才能获得规模优势。人员规模高速扩张必然带来招聘、培训、内控、激励等一系列管理问题,极易形成严重的管理风险。

 

(4)平台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平台人员的金融经验匮乏,缺乏风险控制和风险定价能力又盲目开展业务,常陷入自融乃至庞氏骗局不可自拔。部分平台以互联网的“快”为追求,盲目扩大业务规模,忽视了金融风险。在刚性兑付承诺之下,相关的风险无法释放,一直处于累积状态。

 

(5)外部环境恶化导致平台短板凸显,既包括缺乏稳定的优质资产来源,也包括资金端的竞争加剧。在外部环境较好时,平台的上述弱点容易被掩盖。但从2014 年开始,宏观经济形势的持续下行以及理财客户被股市分流使得部分平台的弱点日益显现,资产和资金端的问题凸显,一些过去被忽视的信用、管理和流动性风险也将持续上升。行业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在2014 年已经初露端倪,该年度的跑路、倒闭等问题平台数达288 家,涉及投资人资金100 亿元左右,远超2013 年99 家、10 亿~ 20 亿元的水平,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平台数量增长速度和交易规模扩张速度。但是考虑到大量平台成立于2013 年和2014 年,金融风险具有滞后性,大量新增贷款将在2015 年到达最终兑付阶段。因此2015 年行业处将于风险高发期,风险有集中爆发的可能,表现为更多平台倒闭、跑路,甚至某些老牌平台、知名平台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兑付危机,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2、行业规模继续增长,平台规模产生分化

 

即使存在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质量恶化、风险持续累积等不利状况,但由于我国的金融服务不够发达,普通居民、小微企业主、中小企业仍存在较大的融资缺口,需要灵活、便利的补充性融资渠道。预计2015 年P2P 借贷行业将仍然围绕“银行不服务”和“银行服务得不好”的领域开展业务,全年新发放贷款额极有可能远超5000 亿元,行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在细分市场方面,小额信贷业务相对比较成熟,竞争较为充分,成熟的小额信贷类P2P借贷平台将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例如:全面拥抱消费金融,深入消费场景,促进借款与消费的对接;发力大数据风控,实现线上审贷的技术突破,大力拓展网络借款人客户群;利用自身的人员和销售优势,介入传统理财产品乃至特定商品的销售,实现“混业化”、多元化转型。

 

P2B 业务在2014 年发展迅猛,占据行业大部分增量,2015 年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依然会是行业规模的主要增长点,同样可能成为未来行业风险的主要爆发点。在各种类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改善资产质量、提升资金流动性、盘活存量资产乃至改善财务报表的压力下,类资产证券化业务于2014 年年初现端倪,但规模尚小,预计2015年将实现较大增长,规模数倍于2014 年。

 

然而行业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平台规模的均衡扩张,2014 年存在新、老平台齐头并进的情况,观察新增贷款量排名的平台,既有成立时间在3 年以上的“老”平台,也有成立时间不足2年的新平台。2015 年,这一格局很可能被打破,部分老平台的优势更加明显,绝大部分新成立平台很难再跻身一线阵营,除了某些新型资产领域或实力机构加持,P2P 借贷行业给予草根创业者的机会已经大幅度收窄。而位居中下游的大量P2P 借贷平台的交易规模增幅将产生明显分化,部分平台逐渐退出市场竞争或仅能勉强维系。

 

3、监管细则或将落地,行业并购呈井喷趋势

 

从2012 年P2P 借贷行业引起较大关注开始,有关监管的呼声便不绝于耳。2014年几乎每月都有媒体或行业人士预测监管细则即将落地,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也已经进行过多轮密集调研,预计2015 年落地实施的可能性较大。监管细则一旦出台并执行,可能对部分基础门槛不达标的平台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表现在:

 

(1)P2P 借贷机构获得“合法”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非法集资”的争议和阴影,用户信任门槛可能会降低,可在更大范围内向潜在用户进行公开宣传,从而扩大行业认知度,拓展用户群体,吸引更多融资人和理财人加入,便于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

 

(2)法律地位明确之后,政策风险出清,投资机构将更加凶猛的涌入P2P 借贷行业,行业并购事件大幅度增加。上市公司、实业集团、控股公司将成为行业并购主角,借助收购、控股、参股P2P 借贷平台,上述机构或者由此切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或者直接为自己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辅助性融资渠道,甚至可能成为打造新型金融机构的起点。资本加速涌入,获得融资的P2P 借贷平台资金充沛,有较多资源进行业务、人员、管理、资产、渠道方面的优化,或可对冲部分行业风险,至少可延缓行业风险集中爆发的时间。

 

(3)P2P 借贷机构“合法化”,有利于其股权在公开资本市场的流通,无论是进入地方性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还是直接IPO 上市,P2P 借贷机构自身的融资渠道将更加顺畅,同时进一步推动行业并购。P2P 借贷机构在各类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需符合相关的财务性、透明性要求,其受到的监督与监管将显著加强,规范性提升,有益于投资人权益保护,降低恶性事件发生的概率。

 

(4)领先平台获得充沛资金后,品牌形象和业务实力快速提升,相对于其他平台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将促进行业集中度的上升,有利于平台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推动行业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技术创新型、效率提升型转换。

 

(5)监管政策及相应措施无疑会规范行业发展,加强投资人教育,促进各P2P 借贷平台之间进行健康、有序的竞争,为领先平台夯实自身业务基础、加强风控核心能力建设赢取时间,进一步缓释行业风险。当然,监管政策落地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若监管细则过严可能会抑制平台的创新积极性,阻止开拓、尝试新的资产类型、产品结构和市场空间,或者催生新的监管套利行为。再如:部分平台的道德风险加大,以“合法”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甚至诈骗活动的事件可能会急剧上升。

 

4、资产类型进一步拓展,增信方式多样化

 

从小额信贷到担保/ 抵押借款,从企业借款到类金融资产转让,从分期消费到供应链金融。P2P 借贷行业从未停止发掘新资产的脚步,其目的是不断寻找空白市场和价值洼地,依靠自身的人力/ 技术付出和定价优势抢占市场、获得收益。但经常在某个平台发掘出有价值的资产之后,其他新老平台蜂拥而进,迅速形成激烈竞争,导致某些平台不得不再次寻找新资产。

 

目前,P2P 借贷的新资产发掘大体上朝着专业化、实业化、低风险的方向迈进。专业化有利于及早建立先发优势和竞争门槛;实业化则意味着服务实体经济,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并拥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低风险源于风险不断累积之后,行业对于早先资产质量的担忧,迫切需要分散风险,获得稳健发展。

 

2015 年比较引人关注的新资产是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前者细微、密集,非常适合采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技术进行处理,征信、审贷及相关风控工作可较多在线上完成,并与消费场景紧密相连;后者瞄准我国庞大的生产、服务体系,市场空间广阔,且有望借助于供应链数据和核心企业的增信作用控制资产风险。因此,预计2015 年消费金融(尤其是与房、车、电商购物相关的市场)和供应链金融将在P2P 借贷行业实现较大发展,形成重要的增量业务。

 

此外,由于股票市场自2014 年逐步走向繁荣,P2P 股票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预计2015 年仍会是一个行业热点。但该领域受政策和行情的制约较大,平台的风控能力(尤其是在股市整体大幅度下跌引发“踩踏”事件时)亦未得到严格验证,其长期发展趋势尚难预料。

 

在融资增信方面,P2P 借贷平台通常采用风险保障金、平台回购、融资关联方回购、担保/ 抵押四种形式。从2014 年开始,部分P2P借贷平台开始尝试与保险公司接触,试图为投资人提供违约保险,预计2015 年将有少量平台完成这类合作,获得新的增信手段。与此同时,一些平台围绕自己的合作机构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置基金,部分自律组织也可能建立互助基金,用于平台困难时的救助,为平台安全增加一重资金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基金的方式预存大量资金可能导致资金浪费,灵活安排资金用途又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考虑到P2P 借贷中借款人的需求弹性较小,这部分额外的成本和风险实际上将分摊到借款人头上,阻碍借款综合费率的下降。

 

5、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资金价格下降空间收窄

 

P2P借贷行业的理财用户多为普通投资理财人,个人(散户)直接投资是绝对主力。此前,曾存在组团投资现象,由若干投资人在“团长”的带领下共同投资于特定平台上的大量借款标的,团长常因其组织、考察和领导作用获得额外奖励。组团投资具备某些机构投资特征,被视为P2P 借贷行业机构投资者的雏形,但是因为信息不透明、管理不规范,存在诸多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而昙花一现。

 

2014 年,行业出现了类基金产品,由特定机构募集个体投资人的资金分散投资于大量平台的借款标的以便分散风险,其机构投资的特征更加明显,资金来源有所拓展。在此之前,P2P 借贷平台与信托公司合作,募集中高净值投资者的资金直接向平台上的借款人放贷,也有过一些案例,并可能进一步扩大。

 

进入2015 年,一些平台开始尝试与银行合作,发行基于小微债权的银行理财产品,向传统银行理财用户销售,可显著降低平台获取资金的成本。这种尝试一旦成功,将拓展一条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P2P 借贷平台与银行的资金对接。为了防止网络投资用户的人数与资金量发生较大波动影响正常业务,部分P2P 借贷平台已经开始重视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构成问题,预计2015 年的投资人仍以网络散户为主,但其他渠道的投资资金占比将有所上升。

 

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有利于筹措出借资金,提升资金供给的充沛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2P 借贷平台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降低融资者的融资成本。但是总体来看,目前P2P 借贷行业的投资人数量的增速低于交易规模增速,这意味资金面趋紧,投资获客成本攀升,尤其是股市向好又分流了部分P2P 借贷投资人的资金。

 

因此,如果不考虑监管政策的影响,2015 年行业的资金供应情况不容乐观,这或许不至于显著制约交易规模的增长,却很可能限制了资金价格下降的空间,预计综合投资收益率和综合融资费率的下降速度将有所放缓。

 

6、投资人群体加速分化,部分平台尝试转型

 

同样类型、相似质量的P2P 借贷投资产品在不同平台上的收益率相差较大,甚至达到数倍之多,是P2P 借贷行业的一个有趣现象。这除了平台在规模扩张问题上的不同考虑,也意味着不同平台的投资人具有截然不同的投资偏好。对一些投资人来说,收益率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平台的安全性、透明性、便利性和亲和力都可能影响其投资决策。

 

因此,尽管行业的整体投资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高达20% ~ 30% 的畸高投资回报已经逐渐绝迹,但平台对投资人的定位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发展路线。例如部分平台持续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和亲和力,引导投资人接受较低的投资回报,从而降低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弱化信用风险;而部分平台继续追求为投资人提供实惠,坚持高回报路线,不断挖掘新的高收益资产、寻找价值洼地。

 

这两种路线必然反过来加速投资人群体的分化,形成清晰的投资偏好差异。当行业风险逐渐逼近时,上述两种路线的典型代表平台均面临转型问题。前者可能转型为低风险理财产品综合售卖平台,不仅销售较低风险的P2P 借贷产品,同样低风险的银行理财、稳健型基金乃至保险产品都可以在这类平台上找到自己的用户;后者将追寻下一个行业热点,利用自身的销售、管理、现金流等优势深度介入具体的服务行业(例如房产租赁、汽车销售等),通过自营、并购等方式占据行业重要地位,依托这一地位继续开发具有较高收益的产品。

 

7、平台产品多样化,逐步形成综合化理财服务

 

资产多元化,是P2P 借贷理财市场已经发生的变化,众多资产(例如票据、保理、融资租赁、典当、股权、大学生分期、房产首付等)已经涌入,并在P2P 理财中占据越来越高的份额。不同的金融资产具有不同风险、收益、流动性属性,适合包装成不同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理财用户的偏好。

 

在资产多元化、产品多样化之后,P2P 理财将告别单一资产配置时代,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综合理财服务,助其实现全面的资产配置。目前这一状况已经在线下发生,并日益向线上迁移。2014 年下半年,有若干线上平台尝试进行这类探索,但是被股市的兴旺暂时打断。从长远来看,理财产品与服务的线上化迁徙是必然趋势,将撬动价值数十万亿元的市场,P2P 理财作为探路者,具有抢占综合化网络理财先机的潜力。

 

长远看来,未来的理财绝不是理财产品售卖这么简单,它需要具有资产生产能力、产品设计与定价能力、风险把控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互联网打破了行业界限和专业壁垒,依托一个平台快速调配相关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是P2P 理财在未来的真正挑战。这在事实上会导致以平台为枢纽和连接的混业经营,过去一年一些理财平台开始介入支付、征信、基金、私募、资管、信托乃至金融资产交易所业务,可视为未来P2P 理财服务一体化的先声。

 

8、强化专业分工,生态圈进一步扩大

 

P2P借贷实际上包含三项主要业务:资产生产、资产管理和资金获取。这三项业务对平台能力的要求并不相同,资产生产主要涉及线下借款获客、征信和风险定价;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贷后管理、逾期催收、不良资产处置;资金获取主要涉及互联网运营和线上投资获客。早期的平台经常身兼三职,包办所有业务,其优点是风控流程完整,平台可把控所有业务环节;但其缺点在于平台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运营压力过大,某一环节出现短板就可能影响整个平台的生存,并不利于平台快速调整、调配资源。

 

2013 年前后,通道型平台的出现把资金获取业务从P2P 借贷流程中抽离出来进行单独经营,这类平台较少介入资产开发,业务重点在于快速募集资金交付给资产生产、管理方,自身也承担部分资产管理功能。随后,部分资产生产较强的P2P 借贷平台(尤其是线下平台)也开始向其他平台转让优质资产,降低自身的资金获取压力并承担主要的资产管理职能。2015 年,跨平台的不良资产处置和逾期催收机构/ 服务出现,意味着部分资产管理业务也可能从P2P 借贷平台抽离出来,形成一个专业服务市场。

 

预计2015 年P2P 借贷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其价值不言而喻。专业分工还将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提升行业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资金和资产的流动,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并为后续的平台并购、资源重组奠定较好基础。

 

专业化分工同样将促进P2P 借贷生态圈的进一步扩大与繁荣,各个平台的主营业务清晰、特点明显,有助于专业服务机构的对接,各生态圈参与方——例如征信服务机构、增信服务机构、资产处置机构、技术服务机构、安全服务机构、流量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可快速定位平台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降低沟通与试错成本。专业化分工之外,新平台的加入、老平台的转型、资产类型的扩展都将推动P2P借贷生态圈的发展,预计其扩张速度与P2P 借贷交易规模的增速大体上保持一致。

 

9、风控技术加速演进,部分平台将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

 

P2P借贷起源于未被满足的草根金融需求,被视为民间金融的阳光化,亦被视为金融脱媒的典型代表。但是P2P 借贷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延续着传统金融行业的做法:融资客户主要从线下获取,信用审核主要依赖人工经验,风险防范主要依靠外部增信,唯一改变的只有资金获取渠道和风险定价空间。因此P2P 借贷行业的金融能力广受诟病,甚至曾被批评为打着技术创新与普惠金融旗号的网络赌场。

 

进入2014 年以来,领先的P2P 借贷平台显著加大了技术投入,IT 精英、金融专才加速涌入P2P 借贷行业,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纷纷被引入P2P 借贷的精准获客、征信、审贷、反欺诈、贷后管理等环节。少量平台已经可以实现网上获取借款人、在线申请、在线审批、自动定价、(半)自动贷后管理,初步打造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风控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源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源于P2P 借贷平台长期的数据积累和经验沉淀。

 

尤其是对小额信贷类P2P 借贷平台来说,由于其存在巨大的管理压力,已经难以单纯依靠人力扩张实现业务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因此必须增加技术投入,用技术替代人力,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方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金融改革进程中的传统银行、民营银行也虎视眈眈着小额信贷、消费金融的市场,P2P 借贷平台唯有获得足够的技术进步才能谋划未来的竞争。在多方面的压力之下,大数据征信、审贷等风控技术有可能在小额信贷领域率先获得突破,从而惠及相关平台,赋予其弯道超车的机会。

 

预计未来几年,能实现全流程线上获客及风险管理的平台数量将稳步增加。

 

10、场景化、移动化服务能力将成为行业竞争重点

 

大数据风控技术需要获取有关借款人的大量数据,场景化、移动化服务一方面创造了数据获取来源,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应用场景。传统信用审核技术侧重于借款人的历史信用信息和资产状况,而较少关注其资金用途。基于大数据风控的场景化服务将直接切入用户借款的具体场所、业务和用途,获得更加完备的数据,从而可以快速提供相关的融资、增信、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完整服务,形成闭环,既能提升服务效率又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是几乎所有领先P2P 借贷平台志在必得的“战场”。

 

而场景化服务与移动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融资人的大量信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获得,对融资人进行现场审核的设备也可以借助移动通信技术随时接入金融云平台、随时提供服务。场景化服务与移动化服务相结合势必迸发巨大能量,只要存在资金沉淀、资金预付、资金待收等场合,就有望成为P2P 借贷业务涉足之地,将显著提高P2P 借贷的渗透率,夯实行业精细化发展基础。

 

同样,在投资获客及降低资金成本方面,场景化、移动化服务也必不可少。让投资人专门去P2P 借贷平台投资已经越来越困难,但是把投资需求与消费、支付的具体场景相结合,让投资人在痛感个人财务受到约束或理性规划收入用途时进行投资,无疑会事半功倍。而对相关需求场景的感知,移动技术优势突出。未来,即使部分平台弱化乃至舍弃P2P 借贷业务,借助于个性化需求提炼和场景化支付能力,其仍有生存价值。

 

预计2015 年以手机APP 或移动网站为载体,针对各种消费、支付场景提供投资服务的P2P 借贷平台将越来越多,对移动端、个性化理财需求的争夺将成为行业竞争新热点。

 

总之,2015 ~ 2016 年我国P2P 借贷的风险、监管、业务、技术、资金均接近或处于临界状态,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如果主要平台能够跨越无序竞争、人力密集与粗放式扩张的陷阱,将金融、互联网与技术进行深入融合,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反之,其发展可能遭遇低谷,对从业者和参与者均造成沉重打击,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平台发布 | 马上金融调研:年轻人对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超95%

下一篇>“分业监管不合适” 谢平直指互联网金融监管逻辑问题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