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大潮会热多久?

互联网+ 闻子 · 零壹财经 2015-09-17 阅读:313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潮

新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也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其实才刚刚起步,前途还很远大。

 

2015年,许多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的HR都直观地感受到了招聘和离职潮的压力,快速成长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引爆了对于技术、产品、市场、金融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这仅仅是高速成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社会影响的一个侧影。2013年,余额宝引燃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顿时互联网金融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仅从百度指数就可以直观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猛然崛起,直线上升。

 

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到2015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已经达到270家;根据网贷之家的调研显示,P2P平台数量在2015年6月底达到了2028家,相对于2014年年底增长28.76%;众筹平台数量也达到了211家。

 

以P2P平台为例,百人以内的公司就是小公司了,一下子有成百上千家平台冒出来,每家都要招产品、技术、市场、业务等人员,引发人才荒一点也不奇怪。

 

 

类似这样的情形其实在中国商界并不少见,比如曾经的团购热潮,但今天喧哗褪去,昔日热闹的团购已经是一地鸡毛。互联网金融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毋庸置疑,传统金融拥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要理解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就需要理解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辩证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在哪里?

 

在《新金融,新生态》中,很明确对比了两种金融业态。理解互联网金融,就一定需要先理解传统金融。

 

传统金融脱胎于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特点是,大机器、大工厂生产实物产品,因此规模效应很明显,规模越大,固定成本就越低,工人的熟练程度也越高。因此工业时代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体系的逻辑是,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向大企业发放贷款,为大企业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务。毋庸置疑,大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不仅大,而且偿债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互联网金融则不同,他诞生于互联网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用《新金融,新生态》的话来说,就是大规模物质生产的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越来越低,真正有含金量的是智慧资本。比如,一张软件光盘的价格绝对不是取决于这张光盘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本身,而是取决于其中蕴含的信息和智慧。

 

当作为根基的实业发生这样的变革时,尤其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金融形态当然也会随之变化。比如众筹,人们是为产品的创意,而不是为产品物质实体参与进来。并且因为互联网而降低参与成本,所以更多人可以参与,每个人都出不多的一份力,但最后汇聚众人的力量就可以推动一项大家欣赏的创意真正走向现实,并创造性地解决了无形创意的定价问题,这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加速了创意和创新的过程,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

 

从《新金融,新生态》的逻辑我们可以解读出,互联网金融形成了对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仍然有强大生命力,在服务大型企业方面作用仍然不可取代,但互联网金融以创新快、灵活度高的方式在服务中小微企业。

 

由于互联网的崛起,过去难以在线下生存的“利基市场”(NicheMarket)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产品也好、社群也罢,只要有特点、有价值,就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虽然空间分布零散,却可以通过网络聚集起来的购买者或者支持者,这也是互联网“长尾效应”的精髓所在。这些市场本身就依托互联网存在,也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和赖以创新的主要对象。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他植根于互联网时代依托于网络崛起的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也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其实才刚刚起步,前途还很远大。团购不过是零售电商化的一个市场局部,与互联网金融无法相提并论。

 

顺带可以回答下美国有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有一种论调认为美国并没有互联网金融,因为美国的金融体系,尤其直接金融特别发达,所以,互联网金融在美国并不兴盛。

 

确实,美语里InternetFinance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词汇。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互联网金融是对应互联网新经济的产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时代产物。毫无疑问,美国是全球互联网新经济的先驱,作为金融创新的先驱,美国不可能在此大环境下抱守传统金融体系不做变革。

 

事实许多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首先发端于欧美: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而纳斯达克在1971年就率先实现了电子证券交易系统。最早成功的电子支付公司PayPal于1998年诞生于美国。最早的P2P网贷平台Zopa2005年诞生于英国,而诞生于2007年的美国公司LendingClub是全球第一个成功上市的P2P网贷平台;盛名全球的众筹平台Kickstarter也是2009年诞生在美国。

 

所以,回答是肯定的,美国非但有互联网金融,而且创新非常活跃。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姗姗来迟?

 

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在于扎根互联网新经济,所以要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源起和发展,就需要理解互联网新经济的发展。

 

《新金融,新生态》认为,互联网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非一蹰而就,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变与塑造的逻辑顺序是:技术—消费—企业—产业—经济—社会。

 

以信息为核心的行业最先受到互联网立竿见影的改造,比如媒体,出版,音像等。大众也因此接受了互联网的普及。

 

而后,得益于支付(这是互联网改造金融的先驱)和物流体系的发展,互联网改造了与大众贴近的消费行业。

 

随后,互联网才开始侵入专业壁垒高,流程复杂,产业链长,利益相关方多等诸多问题的金融、医疗和教育等行业。

 

最后,互联网即将改造传统制造业,或者说第二产业。显然,互联网是一场从市场发端,而后向源头推演的革命。按《新金融,新生态》的话说:“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就是从渠道到商业模式,从业务操作到思维方式,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一步步深入到经济活动中”。

 

因此,即便在中国,我们就不奇怪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兴起二十余年后才崛起,这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也因此可以理解,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对一个行业的改造,是互联网新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姗姗来迟,到2013年才迎来互联网金融元年,显然,在互联网金融的道路上我们走出并不遥远,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的空间会有多大呢?

 

互联网金融空间会有多大?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答互联网新经济的空间有多大,既然互联网金融的生命扎根于互联网新经济。

 

这是《新金融,新生态》非常精彩的一笔,理解社会发展进步,不能只是一种线性的视野。书中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交方式各为一轴,构成现代经济社会的四维空间。而这四轴分别组合构成的不同基本面,又对应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向量。

 

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

 

政治: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构成

 

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构成

 

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交方式构成

 

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四轴不断拓展,推动由这些基本面构成的人类活动状态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

 

显然,当互联网成为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时,都推动了这四个维度的拓展。电商,及时通讯等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业4.0、物联网等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通过新媒体更快地获取信息,与更多人交流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等。

 

这其中,《新金融,新生态》尤其阐述了社交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

 

社交是伴随人类诞生就出现的人类行为,但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社交行为的改变尤为巨大,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社交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更多维度和更多空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促进和实现方式。

 

这也推动了社群的崛起,社群形成了人人组织和“产消者”的诞生,也即Prosumer,即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来,推动创新的产生。在社群的基础上,就可以形成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

 

互联网新经济对金融所带来的改变是非常深刻的,也从根本上造就了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气质。

 

 

互联网金融崛起时间并不长,但万象丛生,常让人难以辨析其中的趋势和方向,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的罗列是难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和发展趋势的。而《新金融,新生态》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富有哲学思维地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由来和发展,有逻辑,有体系地放在整个互联网新经济的大背景下审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风格有如1994年出版的《失控》,在一个新时代刚刚萌芽时,就对这个时代的本底而非喧嚣的表面做出有深度的思考,最终也成功预见到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描摹出我们要拥抱的精髓!

 

本文为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众安保险老员工如何看蚂蚁金服控股国泰产险?

下一篇>张筱铃:合理配置理财资金 分散风险最关键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