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贷

逾10家P2P平台更名,是正常转型还是各怀他心?

网贷 七月的MiuMiu 零壹财经 2017-06-30

关键词:p2p平台转型网贷理财网贷平台

通过抛弃“P2P之名”来换回声誉,成了生存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网贷平台都期望获得的结果。而一番精心打扮后的“改头换面”,又能否为这些企业带回真正的市场格局呢?
进入2016年以来,为了生存各个平台动作频频。“去标签化”,似乎成了这些处在生死边缘的企业不约而同选择的突围路径。

通过抛弃“P2P之名”来换回声誉,成了生存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网贷平台都期望获得的结果。

而一番精心打扮后的“改头换面”,又能否为这些企业带回真正的市场格局呢?

1.更名换姓

近日,某互联网金融老兵平台对外公布更名为“财富星球”,并将战略定位从原本单一的P2P业务拓展为大型综合性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集团。

这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讨论,也使得人们开始猜测即将到来的“更名潮”时代。

而这样的事件却不是孤例。

数据表明,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大约有10余家P2P企业为平台选择了更名,这里不仅包括像业内老大这样的“陆金所”、链家旗下的“链家理财”,还有老牌平台“金融工场”等等。

这些渗透在P2P大市场圈内的不同体量、不同服务人群以及不同业务种类的企业,无一例外的将目光瞄向了“更名换姓”这个大战略动作。

虽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更换名字会对经营多年的市场认知造成冲击,也会影响一部分老客户的流失,但在这些平台运营者眼里,“迂回进攻”才是进行更名换姓的主要目的。

如何通过一次战略动作,顺利通过监管、找到新的市场定位,从而抓住新一波用户,显然比更名所丢失掉的原有市场认知度更加重要。

这些人认为,“更名”的未来利益要远远大于当前利益,而“更名潮”恐怕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而到来。

2.层层剥茧

实际上,P2P企业更名潮的背后,仍然有多重象征性。

某网贷平台负责人透露,这些企业转型的原因,有明,亦有暗。

从明面看来,市场的蛋糕在日益减少,收益率日益降低,本就使得平台单纯依靠高息等手段获客难以持续。而再加上前有BATJ四大巨头的强势布局,后有主打消费金融新业务的互金企业的崛起,更是让P2P企业的生存空间一缩再缩。

某网贷平台负责人认为,收益降低使得原本就忠诚度不高的用户流失速度加快,而BATJ涉足互金领域,更是让市场瓜分的速度进一步加速。

在一些投资人群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利息又降了,还不如去××大平台”这样的对话,这部分具有风险意识和品牌认知的投资人认为,与其去搏那多余的1%-2%利率,不如稳稳妥妥地投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利息虽低了一些,但至少不用担心跑路。

又或者,意识超前的投资人开始尝试智能投顾、消费金融等新型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回报率、选择丰富性,还是科技含量,P2P都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投资胃口。

所以明面之下,大部分P2P平台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业务单一、收益降低、品牌吸引力不足。

而在暗面之下,这些生存问题可能更显锐利。

一些负责平台日常运营的从业人员表示,如何进行品牌升级,吸引新客户,还是属于其次的发展问题。对于这些平台来说,最基本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活下去。或者说,怎么死,才不会全部死完。

而这些从业人员透露,所谓的转型,实际上是在重整业务格局,好顺利通过监管这道坎。

譬如824文件中,就曾规定,严格禁止网贷平台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禁止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等理财产品。这一道规定就打死了不少有代售业务的平台。

一些原先涵盖了基金、信托、保险等多个理财种类,但如今也不愿意这些综合类理财业务的平台,只能以“集团化”作为“迂回战术”的借口,以躲过监管的检查。

某平台负责人曾透露,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几年前不少平台大量引进基金、保险、券商资管等产品,而有些P2P业务仅占整个平台所有业务的5%都不到。对于那时的P2P运营人来说,平台就是个“筹资端口”,只要背后有充足的资产,这些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进来。

所以与其砍掉这些已经成熟的业务,不如索性摆脱P2P的标签,转型成综合性互联网理财平台。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若顺利躲避掉监管,那么整个企业的发展生态将丝毫不受影响;而如果为了合规剥离P2P业务单独成立一个公司,至少弃了P2P这颗“车”,也不会对企业这个“帅”产生什么根本性影响。并且在未来的上市路上,P2P也不会成为企业又一道新的阻拦。

当然,持同样想法的还有另一批P2P平台。

这些平台原本仅有P2P这一项单一业务,但受制于整改的资金和运营压力,平台负责人只能在整改期内保留P2P业务,以求最基本的生存,同时找寻新的资产,或是资金,往多元化格局的路上摸索。

某平台负责人透露,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平台就频频对接新的资方,希望通过强势资金的入驻来完成对于资产端的重整,更有不少平台开始往消费金融、智能投顾方向转型,以期通过新业务的加入,来彻底扭转平台的性质,成立集团化格局,以躲开网贷监管的追击。

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大部分平台中,也是充斥在近一年整改大潮中的主要心态。

大量的平台,仍然在最后一年里,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

3.长路漫漫

虽然“更名”对于平台来说,是一个看似高达上的转型之措。但这在许多资深投资人或业内人士看来,依然深藏着不容小觑的问题。

首先,一些平台在所谓的“转型”或是“集团化”过程中,并不是做到了真正的资产更新,而是将原有的不合规资产经过包装,来达到“更新换代”的错觉。最显著的就是“P2P平台扎堆金交所”现象。

资深人士透露,金交所产品中所谓的发行方,往往都是平台自身的关联企业,而其底层资产的实质比我们日常在P2P平台上所见到的可能更为模糊、失实。所以那些表面看起来高大上的“更名转型”策略,恐怕实质里仅仅是一个“偷梁换柱”的手段而已。

其次,牌照的获取也是这些转型平台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比如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人士就表示,公司的平台已经提前实现集团化运作,旗下有公司已经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且获得综合类牌照,已经成功备案多只产品,而且还即将获取公募基金销售牌照。

但随着这类需求的增多,牌照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牌照的获取也已不再那么容易。要想以综合性业务打下江山,或许P2P平台面临的不仅是资产端压力,牌照压力也很有可能是横亘在路上的又一道坎。

而纵然经过了这一个个难关,这些平台或许仍然逃不脱“穿透式”监管的监督责查。

虽然很多转型后的平台在面对严格的监管政策时,会称“我们不是P2P”,或者称“P2P只是我们很小的一块业务”。

但事实是,受到“穿透式”监管的影响,这些平台的底层资产或是小部分P2P业务依然难逃监管的“魔爪”。

与某网贷平台负责人谈起该问题时,他认为,目前的监管策略是透过业务表面,去看业务实质是什么。比如说是P2P网贷,那就是点对点业务,就必须受到网贷监管细则的监管;而如果是基金、信托、保险等其他业务形态,则可能是对接保监会、银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

所以纵然是综合性理财平台,也不能完全躲避掉监管,很有可能将面临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监督的局面。

更名,虽然只是整改大潮中一个愈演愈烈的现象。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却如同其他转型策略一样,反映着这波整改潮中的不安、从众和茫然。

或许只有静待一年后的整改完成,我们方能略见其中“英雄”。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英国P2P巨头撤销风险准备金的背后逻辑:刚兑是场幻觉

下一篇>美第二大网贷平台Prosper总裁Ron Suber宣布离职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