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互金有三宝:信贷、理财、平台好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7-06-02 08:03:53 阅读:10057

关键词:互金大数据牌照理财网贷

对于急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互金公司来说,信贷和理财的资本黄金期已经过去,市场对于投资人规模、成交量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估值方面很难有突破。但是平台是一个想象空间空巨大,而且目前还尚未完全被市场验证的概念,在互联网金融的“资本寒冬”里,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故事。—— 馨金融 洪偌馨...

对于急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互金公司来说,信贷和理财的资本黄金期已经过去,市场对于投资人规模、成交量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估值方面很难有突破。但是平台是一个想象空间空巨大,而且目前还尚未完全被市场验证的概念,在互联网金融的“资本寒冬”里,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故事。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有一个被频频提及的关键词——集团化。

在几个月时间里,许多业务构成复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以及P2P平台把不同的业务线进行了拆分,变成了彼此之间除了业务其他很少有关联的独立公司,进而把单个的公司变成了一个个分支众多、结构复杂的集团。

最近我再去搜索“互联网金融+集团化”的关键词,发现最新的报道大多停留在2016年底,彼时积木盒子、趣分期、银客网等一系列公司都刚刚完成了集团化的拆分和重组。

在几个月过去之后,这个关键词的热度可能已经过去,但其实凤凰金融人人贷等一系列公司的动作都在持续进行中。在他们的形态都更加稳定之后,再去复盘他们的“套路”就会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我把这些总结成——互金有三宝:信贷、理财、平台好。

其中,信贷主要是指对资产端的开发,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获取借款用户,促成借款;

理财端主要是通过线上平台获得投资者的资金,以及通过获得其他业务资质如保险、基金牌照进一步拓展理财渠道;

平台则主要是指技术输出平台,通过自己积累的大数据、金融科技技术对于新平台以及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技术输出。

在总结这个“套路”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发现和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如果说最初互联网金融公司进行集团化升级大多是出于合规的考虑,保持P2P平台的纯信息中介性质,防止混业经营等情况发生,现在他们有了更多的考量,拆分出的不同业务条线还有更多出于财务、战略和品牌方面的考量。

 其中信贷端可以保持稳定的规模、营收增长,实现盈利;理财端可以保持用户粘性,实现多样化的资金来源的同时成为未来挖掘更多用户价值、开发增长潜力的基础;而技术输出平台则因为高技术含量、能够讲出“好故事”,可以帮助平台做高估值,甚至为未来的上市之路做好铺垫。

 这个看起来美好又容易操作的“套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平台纳入考量,但也并不是没有问题。从某个角度来看,如果互联网金融公司们从一种同质化走向另一种同质化,对于行业发展来说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此外,在金融这个本就品牌忠诚度极低的行业里,这种各自为战的方式可能会削弱品牌凝聚的力量。

从合规到增值

在互联网金融“集团化”和“拆分潮”来临之初,大多数平台的初衷在于合规。

去年8月24日,一纸网贷监管细则下发,明确了P2P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同时细则中明确规定:
 

P2P平台禁止“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

禁止“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禁止“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这样的要求之下,许多P2P在展业过程中受到了诸多限制。在资产端的角度,无论多么优质的资产都无法参与到ABS中去,这也就意味着可能与低成本的机构资金无缘,只能依靠P2P平台高成本且不稳定的投资资金。

另一方面,即便平台已经拿到其他资质,比如基金代销牌照、保险经纪牌照,也没有办法开展更多业务。

零壹财经数据显示,2016年12月,网贷人均投资金额为4.65万元,相对于其他主流投资方式,仍然缺乏高净值投资者。

就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随着互联网金融获客成本越来越高,SoFi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大多数平台极为渴望的:圈定人群之后,发觉每一个用户身上的最大价值。但是监管细则之下,单纯的P2P平台大部分增值业务都将被切断。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出于合规考虑,许多平台逐渐将资产端与理财端进行拆分,当然也带来了更多业务开展方面的便利。

与国外纯线上、通过促成借款收取手续费的模式不同,国内大多数P2P平台的资产端主要还是来自线下,通过利润覆盖坏账的方式来实现盈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互金平台的资产端本就有极大的独立性,只要能将坏账和资金成本控制好,随着规模的扩大,利润就将实现稳定地增长。

再进一步说,在将资产端进行拆分之后,把这些属于提供小额借贷服务公司而非P2P平台的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本身就不再存在不合规的问题,同时又能引入稳定、价廉、优质的机构资金。

而从另一端来看,独立的P2P平台保证了监管要求的纯信息中介的属性,同时通过线上的方式获得投资人,实现资金端的差异化供给,也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粘性。

只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从单纯的P2P投资者到多元化理财用户的迁移必然会增加单个用户的价值,但是具体到实际的操作中,品牌的系统效应能否产生、中间的转化率如何,还要看不同公司的操作效果。

从估值到上市

如果说信贷端和理财端是基础,技术输出平台才是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未来高地”、“下一个发力点”。

对于这个概念,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乐观但是怀疑的态度。

一方面,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发展至今,必定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控模型、信审流程,而且如果公司发展状况良好,这些也必定是经过验证且行之有效的。所以这些平台把自己的数据、风控流程以及智能决策模型等进行输出,听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多数行业内的人都看得到几个巨头的发展路径,最典型的就是蚂蚁金服,从最早的做产品、积累数据到最后做成平台,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输出,为其他产业赋能,虽然至今还未上市,但是甚至有人认为其已经具备“万亿市值”的潜质,而平台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其所带来的连接和协同作用。

对于急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互金公司来说,信贷和理财的资本黄金期已经过去,市场对于投资人规模、成交量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估值方面很难有突破。但是平台是一个想象空间空巨大,而且目前还尚未完全被市场验证的概念,在互联网金融的“资本寒冬”里,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故事。

我之所以说自己乐观地怀疑着,是因为在市场的验证之前,谁都没法下判断,这到底真的是个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还是又一个“泡沫”。

不过无论如何,按照目前的趋势,这“互金三宝”仍然是顺应市场需求发展的产物。

2017年的互金上市潮已经到来,在国内的一级市场大门紧闭的情况下,国外的上市“跑道”留给中国创业者的位置一定是有限的。

平台在未完成拆分之前,平台各板块业务因为成熟度不一致,可能出现平台整体是亏损的,但是部分板块却是盈利的情况。而如果能够通过拆分,让一部分业务先上市,再用上市子公司来提升集团整体品牌,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到底有多少公司能够走到这一步,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