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金融

京东金融区力:消费金融要回到普惠本质 关键是解决成本和效率问题

消费金融 海棠 零壹财经 2017-04-27 阅读:3844

关键词:消费金融京东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

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解决普惠关键就在于解决可负担成本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4月2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京东金融承办的"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暨《消费金融创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京东金融消费者金融事业部区总经理区力出席会议并致辞。

对于目前行业内谈论较多的"普惠金融",区力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领域的金融供给,也能够解决金融的普惠难题。但并非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有底气说真正解决"普"和"惠"。普惠不是一句口号,普惠金融实际上是社会责任驱动的。一些P2P公司把消费金融当避风港,披着"普惠"的皮,做着不合理的、高定价的消费金融生意,显然是违背普惠金融本质的。区力呼吁消费金融要回归到普惠的本质,应从从两个方面来看:
 

1、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更有规模效应的服务模式,服务更广泛的用户,让更多人受益。

2、要解决"惠"的问题,是不是成本能足够低,让用户享受到更低成本的服务,而不是付出更高的代价。


按照联合国在2005年对普惠金融提出的定义是,用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区力认为,这个定义的关键词就是可负担成本。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解决普惠关键就在于解决可负担成本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在现实的商业模式中,成本结构的不同会让商业模式产生很多的变化,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低的商业模式,是相对没有边际的,可以快速复制,这就表明,如果固定成本可控,变动成本低,一定是适合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

另外,区力还提到,目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消费金融"准确来说应该是"消费者金融",归根到底,消费只是场景概念,而最后落实的还是人。应通过数据去驱动风险定价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高定价、盲目做大用户规模,这不是能力,真正的能力体现在把定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甚至想办法降低定价,用高效率的风控逐步拓展用户。比如,京东金融在做农村金融的时候,其核心也不是为了发放一笔贷款,而是关注于农村经济的整个流转环节,解决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问题。如果将农村的产业链打通,那么所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就会相对下降,风险也会降低。

演讲原文:

区力: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京东金融的区力,我现在负责消费者金融。刚才几位领导的讲话,我也非常有共鸣。到现在为止,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做了三年多,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所做的事情,和一些对行业的思考。

我加入京东金融之前,在金融机构工作了很多年。十年前,很多金融机构的贷款结构中,公司业务规模远远大于个人业务规模,收入结构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对于银行来讲,做一笔企业贷款的成本和效率要远远优于个人贷款,尤其是在审慎经营的思路下,把握好企业的风险,容易上规模。而对个人业务,特别是信用贷款的门槛通常比较高,所以过去很多年前我们看到,国内个人信贷的占比通常都不会高于20%,如果除去房贷,个人消费类贷款占比不会超过5%。

三年前,消费金融火了起来,这背后不仅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红利,而且也是因为人们消费生活方式的改变,让金融服务渠道变得越来越互联网化。

我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领域的金融供给,也能够解决金融的普惠难题,但是,做互联网金融的机构是不是都有底气说,我做的东西真的能解决"普"和"惠"呢?

普惠不是一句口号,普惠金融实际上是社会责任驱动的,是良性和道德驱动的,说到底,金融产品的定价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披着"普惠"的皮,做着不合理的、高定价的消费金融生意。

最近,我看到一些很不好的现象,消费金融似乎成为了P2P的避风港,在政策环境下,很多P2P公司一夜之间转型,扛起了做消费金融的大旗。最近,也有很多声音在批评一些现金贷平台乱收费的现象,有人整理了市面78家比较知名的现金贷平台,平均预期利率158%,其中,最高的年化预期利率竟然达到了598%,砍头息、变相收费、暴力催收、裸条等负面舆论层出不穷。

前段时间,我还得知以前一位老同事创业做消费金融了,打出来的广告是要招聘三十个分公司总经理,年薪三百万,说实话,我真替这位老同事捏了一把汗。

所以,我想很有必要借这个机会呼吁,消费金融要回归到普惠的本质,消费金融不是简单的放贷生意,更不是把高利贷线上化,没有好的风控、没有好的定价机制、没有惠及民生的,都不叫做消费金融。

其实,要理解"普惠"很简单,"普"的意思是普罗大众,所以,首先是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更有规模效应的服务模式,服务更广泛的用户,让更多人受益。第二,要解决"惠"的问题,是不是成本能足够低,让用户享受到更低成本的服务,而不是付出更高的代价。

按照联合国在2005年对普惠金融提出的定义是,用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在我看来,这个定义的关键词就是可负担成本。

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解决普惠关键就在于解决可负担成本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做消费金融思考的最多的问题。

在现实的商业模式中,成本结构的不同会让商业模式产生很多的变化,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低的商业模式,是相对没有边际的,可以快速复制,这就表明,如果固定成本可控,变动成本低,一定是适合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我负责的部门不叫消费金融,而是消费者金融,归根到底,消费只是场景概念,而最后落实的还是人,我们称之为消费者。通过数据去驱动风险定价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高定价、盲目做大用户规模,这不是能力,真正的能力体现在把定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甚至想办法降低定价,用高效率的风控逐步拓展用户。

再比如,京东金融在做农村金融的时候,其核心也不是为了发放一笔贷款,而是关注于农村经济的整个流转环节,解决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问题。如果,将农村的产业链打通,那么,所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就会相对下降,风险也会降低。

2016年,Fin-tech成为了一个热词,我认为,Fin-tech绝不是一个概念,它不一定仅仅代表互联网金融机构,而是,要让Fin-tech和传统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关系,通过数据和技术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互联网",把互联网当做技术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因此,本质上Fin-tech是帮助做好金融业务的手段,风控和定价能力依然是核心。

从整个行业和国内市场来看,普惠金融其实不光局限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美国,从投行到大型银行,这些传统金融机构也是金融科技的深度参与者,大量的新科技、新手段代替人力,自动化的效率、量化的效率、模型的效率、机器化的效率越来越高,实践也证明,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最终能够帮助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推动金融服务的普惠,尤其是让消费金融变得规模化,成本更低。

所以,互联网在普惠金融里并不是狭隘地扮演着渠道角色,而是一种新技术手段。可能几年前是互联网,最近几年是移动互联网,现在是人工智能,未来还会不断地有新技术涌现,这都将给金融服务带来非常多不一样的体验。

最后,我想说的是,随着监管政策逐渐明朗,消费金融市场一定会迎来驱除泡沫、发现价值的净化期,高利贷机构绝不可能拿消费金融当"皇帝的新衣",说到底,做普惠的消费金融就是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做真正惠及民生的金融服务,更要对风险长存敬畏之心;金融科技绝不是概念的炒作,而是这个时代赠予金融市场的礼物和机遇,拥抱它、用好它,就会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利器。

谢谢!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未来消费金融发展模式将是"小而美"

下一篇>东方国信拟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