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金融

李耀东: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两驾乏力,消费金融潜力巨大

消费金融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16-10-27 阅读:3521

关键词:消费金融资金资产消费信贷数据化

据《突破场景的力量:消费金融技术驱动洞察报告》统计,到2020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余额将达到1.2万亿元至4万亿。
10月21日,零壹财经与读秒联合主办了"零壹月度报告会——消费金融技术驱动论坛",会上,零壹研究院发布了《突破场景的力量:消费金融技术驱动洞察报告》。同时,论坛就消费金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讨,零壹研究院院长李耀东就报告研究背景、消费金融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解读。

李耀东表示,当下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其中的投资、出口两大驱动力一个逐年下滑、一个一蹶不振,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金融在其中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突破场景的力量:消费金融技术驱动洞察报告》统计,到2020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余额将达到1.2万亿元至4万亿。这一市场空间下,存在诸多机会。李耀东认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做消费金融延续了做风控和消费的思路,业务的衔接并不是很好,这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机遇之一,另外,目前我国消费贷款的渗透率还非常低,如报告指出,我国消费贷款的市场渗透率为37.9%,与日本的65.6%、英国的85.9%、美国的79.1%还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是机遇。

报告显示,消费金融业务模式,在银行传统的资金驱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场景驱动两大模式之后,已催生出技术驱动模式。

李耀东指出,这两种模式最近一两年它的弊端显露的越来越明显。目前已经催生出一批靠技术切入到消费金融业态的公司,该模式具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轻资产、广连接特性,自身不放贷不募集资金,只是做一个后台的技术输出方或者合作的风控方,没有太多的资产。它可以跟很多场景方大量的合作给这些机构提供背后的消费金融的支撑服务。二是高灵活性,为的向流量机构进行连接,产品一般比较灵活,有适合线上的也有适合线下的;技术驱动模式特点归结起来具有“三化”特性:数据化、柔性化、自动化。不过他指出,技术的进入门槛非常高,需要有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和搜集能力,必须有很强的计算算法和开发能力。

目前,国内以技术驱动切入消费金融业务的企业包括京东金融、众安保险、读秒等。

演讲实录:

李耀东:大家下午好。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对新兴业态的关注主要是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拥有很多的场景,所以大家把场景看的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场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可能突破场景或者跨越场景进行服务的技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比例是在逐年下降,出口这一块更是一蹶不振,在三架马车里面最大的亮点是关于消费金融。2014、2015年2016年我们国家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基本上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每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我们国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

另外一方面除了量的增加以外,我们的消费本身在升级,像前一段时间大家跑到日本买马桶盖,我们对消费品的质量和诉求在提升。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互联网经济越来越发达,有很多的网络用户通过网购买各种各样的消费品,即使不在网上购买也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我们的支付跑到线上来,用户不断的往互联网迁移。另外很多的年轻人,80后、90后95后对于网络购物对于分期消费,对于管理资金流的意识比我们要强很多。

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个机会,消费市场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网络的消费占比越来越高,用户接受消费信贷、消费分期接受度越来越高,导致消费金融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也导致了我们有很多机构都涌入到消费金融这个领域里面来,这成为一个热点,我们观察到虽然大家都做消费金融,做的业务模式不一样,或者我们的业务驱动方式已经发生变化。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消费金融的情况,消费金融业务在国内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从1985年开始有第一笔住房贷款,经过30年的发展,到2015年底,消费信贷或者个人信贷的余额大约19万亿元左右,绝大部分是买房子的房贷,占14万亿多,有1/4的消费贷款跟信贷关系紧密。后来我们有了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试点,到今年年初上半年有20几家汽车金融的公司,有十几家的消费金融公司,我们的消费金融有一定的规模。去年余额达到将近19亿元的规模,但是它里面的问题我也提到了,我们所谓的个人贷款或者个人消费金融上主体还是房贷,占75%,真正的日常消费信贷比例还是不高的。包括说在剩下的1/4的消费贷款里面其中有2万多亿是信用卡,还是银行那边的,本来将近19万亿,其中14万多亿是房贷的,其中的2万多亿是信用卡的,我们的第三方就非常少。银行占大头,问题比较突出,银行是传统的消费模式,它延续传统做风控和消费的思路,它的业务有一些地方衔接的不是很好,我们国家的消费贷款的渗透率还是非常低的,我们和发达国家在消费金融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在传统银行主导的消费金融市场环境下,到2013年左右围绕互联网经济或者网上消费的消费金融板块开始兴起。在不过三四年的时间,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的消费金融发展非常快,我们形成了很大的生态圈,也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我们的金融云平台,我们大数据平台,以信保产品作为依托的,我们有了技术和数据的生态圈,然后有大量的场景方和应用方,到今年为止有几百家机构参与了这个生态圈中,围绕互联网消费的信贷业务将是一个蓝海。

回顾起来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之前消费金融分成几种模式:传统的银行是资金驱动模式,对于银行来讲优势就是能吸储,资金便宜,风控和业务运营上虽然作用零售业务进行调整,但是它的管理思路还是以输出资金为自己核心能力。互联网金融进来之后有了场景的驱动,获客成本低,风控有可能比银行好一些,这一块叫做场景驱动模式,所谓场景驱动核心就是有交易有流量有用户,场景驱动围绕自己的电商体系,围绕自己的用户做一些消费信贷的产品,主要的问题就是它的适用面有局限,因为它一般来讲都围绕自己的产品来。

我们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去年达到30万亿,我们的电商相比之下还很小,整体来讲电商平台还是围绕自己的体系内的用户。这两种模式最近一两年它的弊端显露的越来越明显,有的靠技术,有一些公司用技术的手段切入到行业里面,它大约有几个特点:第一轻资产,自身不放贷不募集资金,只是做一个后台的技术输出方或者合作的风控方,没有太多的资产,轻资产广连接,它可以跟很多场景方大量的合作给这些机构提供背后的消费金融的支撑服务。还有高灵活,为的向流量机构进行连接,它的产品一般比较灵活,有适合线上的也有适合线下的,强技术就是进入门槛非常高,你需要有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和搜集能力,必须有很强的计算算法和开发能力,这里面也有一些代表性的机构。

我们从时间线上来看,著名的机构介入驱动模式就是众安保险,他用信用保障保险广泛的跟蘑菇街、易支付大量的运营商展开合作,给这些机构用户提供服务,和这些场景方一起做风控;像京东白条做出自己的生态体系,往外围拓展,比如说白条还可以租房等,包括“百度秒懂”对这类的业务介入也比较多。

我们把技术驱动模式特点归为三化:数据化、柔性化、自动化。首先数据化是指我们的数据包括个人提供的数据也包括网络上留下的浏览痕,有了这样的数据我们开发一些风控模型,开发风控模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我们减掉人工环节一节省人力二是为了快,这是技术驱动提升效率的一个方面。柔性化我们要围绕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我们依托数据实现消费信贷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使用大量的普通产品和人群达到柔性化和自动化的目的。能够满足实现这些特点的机构其实不多,有两大类:第一是电商平台往外拓展的,第二是技术实力比较强的第三方比如说众安保险。一说到大数据可能大家觉得在信贷金融里面风控是最重要的,但是不仅是风控,它的整个业务流程从获客进行转化进行管理,包括定价贷后的管理甚至催收,以及借款人二次的下一期的业务,它是非常长的环节。我们的所谓的消费金融技术驱动不仅仅驱动在风控和审贷,它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征信、审贷、灵活还款,帐户嵌入,后端的贷后跟进,这个串起来就会变成完整的技术驱动的模式。

我们技术驱动到底怎么做的,在做什么事?我通过几个案例分享一下:第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Captial  One,它最早的时候的业务叫做直销银行的,这个直销银行后来被Captial  One收购了,那个银行完全没有网点的,包括它的储户包括借款人,所有的用户都是在网上的,一个用户要想找他们的营业网点找他们的客服,他们可能觉得这个客户不是他们的用户,就直接筛掉了。其实Captial One是美国著名的信用卡公司,他做信用卡的业务有十几年了,在2008年之后它的业务的优势显现的非常的明显,08年之前都做次贷的,后来2008年之后其他的机构都垮掉了,但Captial  One活的非常滋润。他们从很早开始就注重数据化的技术,包括精细化的技术在信贷业务一些应用。他们的核心理念不是某一个产品或者单纯业务做的领先,他们有一个IDS的理念,基于信息的策略,他们大约20年前就提出来这样的理念开始实施,主要环节第一就是建立自有的技术体系,很多银行技术外包,一些IT系统甚至风控模型都是找外面的人来做,而Captial  One建立了自己的IT团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他们从早期开始大量的数据分析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建立模型展开,他们有数据人才引进计划,他们开发产品有非常重要的高频测试学习策略,这其实是软件公司的策略,现在被大数据进公司或者科技金融公司借鉴。这种高频学习开发策略和软件更像,就像一个APP,他们还有非常细分的详细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aptial  One一个用户打电话进来就有一个很高的概率知道这个用户打电话要说什么事有什么需求,那么基于对这个用户的了解能够给客户推介非常好的产品,对客户进行了很好的分层,这是一个典型的机构。咱们国内有很多做消费信贷的开拓者都是从Captial  One出来的,像咱们的秒读的周静女士,我们Captial  One是一个笼统的例子来理解。

另外“读秒”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技术驱动的模式,读秒是线上的现金贷的产品,它的额度是1000-50000元,后来读秒把业务逻辑提炼出来形成了它读秒智能信贷的引擎。对机构来说不直接给产品了。大家在菜市场买菜用过花呗吗?像这种模式下支付宝也是一个支付工具,用这种方式直接给菜市场和超市提供了信贷工具,像读秒智能信贷引擎也是类似的方式跟各个机构进行合作。举例来讲:一个商场想给用户提供分期的服务,有一些用户有信用卡可以直接刷卡,有一些用户不愿意带信用卡,就可以用一套引擎放在商场里面,在商场消费的用户把信息汇总进来经过信贷引擎的处理就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确定能否给它放贷以及帮他支付。这样就让那些想给客户提供分期消费的机构通过技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这些用户又可以围绕他们做一些其他的服务,这都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分析和精细化模型的基础上。以读秒信贷引擎决策技术体系为例,它的技术架构下面是一个海量的数据湖,就是一个大数据仓库,我们有各种各样合作机构然后获得用户的数据,或者通过网络爬虫一些技术手段获得客户公开的数据,还有审贷模型有一些客户之前审过,多方面的数据整体清洗形成这样一个大数据仓库,然后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维度非常高的数据特征,采用机器学习的办法对每个人特点进行特征描述。这是技术驱动机构,提供智能信贷决策服务典型的一个机构技术体系基本是这样的。像所有技术驱动的信贷决策的最大特点就是快,一般信贷审批流程分钟或者秒级完成,如果快的话带来最大好处就是用户体验上没有感觉,像我们在淘宝或者京东购物的时候,白条或者花呗一勾上你不用等待,像这样的产品赋予了别的电商机构也是这样的特色。我用户在你的商场里面买东西,只要告诉你我采用这样一个分期,我给你秒批,让你感觉不到有使用期限的产品过程,有的这样的体验过程对于客户的二次转化非常的容易,比如让客户多一点手续费都是必须容易的。

刚才讲了两个事情:一个是消费金融模式的变化,资金驱动到场景驱动,从讲的案例可知道,消费金融技术公司怎么做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什么构成他们的技术能力?

首先是大数据,有金融数据有消费数据有行为数据等等,处理技术也涉及到很多,包括存储包括信用的评分,以及对用户的画像,还有我们对资产本身定价模型,大家竞争的都是这些东西,要么有用户要么有钱要么有风控能力,场景风控在具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的优势大家很容易明白,它是技术化服务化的能力,它的特点就是快,对于技术驱动机构比较强调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我们的技术不仅应用审批环节而是前后都有使用,自己业务处理效果非常高,它的价值也有很多。我们的开发模式也改变了,以前做一些业务比较畏惧,如果逾期率很高怎么办,现在就先拿一块来试不断的来匹配实验。我们说消费金融技术驱动有两类机构进来:第一类是大型电商平台在自己的商城里面做消费信贷的经验往外输出和外面进行合作,这是延展性的;另外一个就是开放性的,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业务背景,最主要的是他们关联公司不经营这种业务,而是给第三方提供消费金融技术的或者风控能力的,像众安保险像读秒都是这样的代表,他们各有利弊:一类是延展性的,一类是开放性的。

这两种路径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要落实到生态里面来,对于延展性驱动型要不断的往外拓,而开放驱动型要建立自己的场景,那么这个市场空间有多大?

首先,我们要看消费金融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空间,我们有一个粗略的估算,假如说我们的互联网和互联网比较密切的消费信贷规模占整个消费信贷市场10%(扣除房地产),按照一般性的增长率测算的,到2020年我们和网络技术相关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大约1.2万亿左右,这是一个最低的低限,如果乐观一点考虑转化率的提高可能4万亿左右,1.2万亿到4万亿规模的市场其中有一部分被技术型机构占据,它的业务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整合更多的数据,用户体验、场景资金都有很大的空间,在空间里面不同的类型的机构其实也有自己的商业机会,整体而言消费金融我个人认为对于大部分的机构,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消费金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事。大家觉得它可能是一个大饼,但是大部分人都吃不到,而我们技术驱动的机构会能吃到,大数据公司最近有若干大数据公司获得了比较高的融资,他们的前景非常高,传统金融机构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以中小型城商行为主,他们要吸引低成本资本转化到网上,其他的创业公司如果前面的事情都没有做,留下的机会不多了,还是做辛苦活,跑到工厂或者农村去可能有机会。我们面临的第一个事情是消费本身在升。

第二,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在变化,消费金融业务是科技金融领域超前的业态,非常适合实验新产品、摸索出新路子验证新技术的能力,它的业务驱动模式也会有一个很快的爆发的可能性。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消费金融的人工智能反欺诈到底是什么?且看京东的实践

下一篇>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热潮涌动 小米小贷ABS将在上交所挂牌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5ms